周王斌²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周王斌²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对2010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加试期间,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运动损伤的情况和部位等进行调查研究,对其损伤原因进行分析,旨在对体育教师对体育高考生的训练和运动损伤预防有一定借鉴作用,针对高中生自身的特殊性采取科学化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在体育训练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分析;预防
近年来安徽省体育高考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参考人数突破15000人,体育专业成绩和文化课分数要求不断提高,竞争性非常激烈。学生的损伤现象时常发生,一旦体育高考生出现伤病就必然影响到体育高考生的体育专业加试成绩,伤病较轻的会影响到体育高考生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伤病较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体育高考生一生的前途。所以在训练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体育考生的成绩,最大限度地预防体育高考生运动伤病的发生。
以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为研究对象,以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体育专业加试期间随机抽查的800名参考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650名,女生150名。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研究。问卷涉及学生损伤的部位次数、康复时间等,对损伤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预防的建议。其中,向体育高考生发放运动损伤调查问卷 800份,回收792份,有效问卷788份,有效率98.5%。
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有效问卷的788名学生中,无运动损伤者248人,占31.47%;患有运动损伤者为540人,占68.53%,损伤人数比例较大,其中部分学生有数次部位损伤的发生。
如表1所示,体育高考生腰部、大腿和踝关节损伤最多,其中腰部损伤的人次占损伤部位的27.5%。其次为大腿部的损伤,占损伤部位的23.8%;再次为踝关节位的损伤,占损伤部位的15.7%。
依据伤后对体育高考生影响训练的程度界定损伤程度,伤后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的为轻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训练计划进行训练,需要停止患部或减少患部活动为中度损伤;伤后需要完全停止训练的为重度损伤。具体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损伤程度多为中轻度损伤,急性损伤人数较多,慢性损伤人数较少。有的学生已经形成慢性损伤后遗症,对今后从事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影响。
表1 学生损伤部位统计
表2 运动损伤康复时间统计
3.4.1 体育高考生身体素质差异 由于学生参加训练的时间长短不一,自身身体素质差异很大,水平参差不齐 ,参加训练的体育高考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不是很好。在完成训练任务时,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完成得很轻松,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承受不了训练负荷练习,机体疲劳恢复效果不好,容易发生损伤。
3.4.2 体育高考生训练前营养能量补给不及时 学生平时每天下午要正常上文化课,几节课结束以后,脑力劳动已经消耗了学生体内相当一部分能量,往往很少有学生在训练前进行能量补给,随后就到运动场进行训练,在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大负荷的量或强度练习使学生体内的肌糖原储备下降明显,同时会伴随运动疲劳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容易引起损伤。
3.4.3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易伤部位 腰部、大腿和踝关节发生损伤的机率最大,从解剖学分析,腰部包括背下部和腹中部,由于缺乏骨的保护和支持,若腰腹力量不足,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容易受伤。而大腿部虽然在外表看起来肌肉很发达,但是体育教师在安排学生训练是往往注重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练习,而很少练习后侧腘绳肌锻炼,使得主动肌与拮抗肌力量不平衡,运动中后侧肌肉损伤的学生居多,应该将后侧腘绳肌力量加强到相当于股四头肌力量的70%~90%。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同样因为小腿前后肌肉力量不相称以及自我的身体平衡性较差而造成的。
3.4.4 准备活动原因 体育考试的项目都是田径项目,比较的单一,学生经常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同时训练时间紧迫,指定的计划不合理,准备活动量过大或准备活动与训练内容配合不当,准备活动与正式练习的时间间隔过长等,都能引起损伤。
3.4.5 场地、器械方面的原因 运动场地不平,有碎石、杂物或坑洼,跑道太硬或过滑、器械安装不牢或安放不当等,也有可能引起运动损伤。
3.4.6 训练时的天气状况不良 长期在气温过高的环境下训练,体内电解质就会丢失过多,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相反,气温过低和潮湿,会使肌肉僵挛,造成学生身体协调性下降,从而发生肌肉韧带损伤;如果光线不良能见度低就会影响体育高考生的视力,使体育高考生在运动中反应迟钝、兴奋性降低等,继而导致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运动损伤是体育高考生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主要是由体育高考生身体素质和动作的技术较差,加之高中阶段训练时间紧迫,准备活动不足,训练环境艰苦等原因引起。而即使出现一些损伤也不能有充分的休息及治疗时间,而只能带伤或不等伤病痊愈就继续训练,久而久之,导致伤处损伤加剧,从而直接影响体育高考生提高成绩和顺利得进行体育高考,体育高考生的伤病问题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高考生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以提高其防伤意识。
4.2.1 体育教师要加强训练队的管理在训练中,教师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对平时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的学生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加强自我保护和预防损伤。
4.2.2 学生每次训练要充分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后的放松练习 体育教师要督导学生每次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学生之间要学会相互保护、帮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训练结束后,重视自我状态的调整,采用多种科学手段加速的功能性恢复,减少肌肉的延迟性酸痛,消除疲劳,加速乳酸的利用。
4.2.3 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每个学生,合理安排训练的负荷,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的发生 面对教练少学生多的局面,一份训练计划是不科学的。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生理﹑心理特点实现个别化的科学训练模式。
4.2.4 采用科学的训练形式与手段,全面增强体育高考生的身体素质 以人体核心部为基础,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周期和非周期的训练,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体育高考生在肌肉的力量、爆发力、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局部肌肉的耐受力和心血管的有氧能力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不断增强体能素质,促进专项技术的提高,更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4.2.5 加强体育高考生的营养补充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是人体实现正常生理机能、促进运动训练水平和预防损伤,是提高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1]于文谦.运动损伤的恢复对策[J].体育科学,1999(5):49.
[2]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姚磊.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流行病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
[4] Bill Foran.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G807.3
A
1674-151X(2010)10-124-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10.064
投稿日期:2010-05-06
周王斌(1980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