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福 兵 郭 强
(1.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走势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
任 福 兵1,2郭 强2
(1.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237;2.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中国人口红利拐点正在到来。在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不断发生改变。这些因素直接体现在企业层面、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际层面,影响到人口红利的获得与实现、数量和质量变化、空间和时间分布、国际和国内的分配,这将会对中国未来产业机构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红利;后红利时代;影响因素;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劳动力人口增长带来的红利。由于人口控制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中国走过了一条有本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红利在达到最高峰后逐渐消失,进入到衰退期。面对这种现实,近年来,学者对于人口红利方面的研究倾注了较大的关注度,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无论是关于人口红利期的研究,还是人口红利衰减方面的研究,或是人口红利的区域研究,这些研究均对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的研究关注不够。而对后红利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影响因素和特点的综合性整体分析将有利于对中国人口红利问题的总体把握,对认清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制定国家产业指导政策和改善民生政策很有必要,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
据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人类发展局局长曼纽尔·吉米内兹估计,由劳动力队伍扩张和赡养率下降形成的“人口红利”于 2010年左右在中国消失①。这种判断及社会现实,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中国人口红利的因素也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政府、市场、社会和国际等层面。
1.企业层面:民工荒和加薪潮标志着人口红利进入拐点
(1)民工荒预示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自 2004年以来,关于“民工荒”的报道开始出现在媒体。2010年春节后,中国首次出现全国性“民工荒”。对于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中国来说,“用工荒”范围之大超出人们的预期。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 2010年春季用工需求和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0%的企业预期今年招工有困难,比往年上升 5个百分点”②。这一全国性的劳动力供需差距表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正在来临。
(2)富士康事件和本田事件引发加薪潮。2010年,台资企业中国富士康科技公司“连跳”悲剧直接导致了其 30%和 66%两次大幅度加薪,广东本田公司也爆发了员工要求加薪的全面罢工,这些事件触发了全国范围的加薪罢工潮。位于江苏昆山、江西九江的两家台资企业和上海统宝光电厂、美资伟创力珠海厂、日资兄弟缝纫机西安有限公司爆发要求比照富士康标准加薪的罢工。这一轮罢工潮越演越烈的原因在于员工的基本薪资远远落后于中国各地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专家姜全保指出:“中国经济和百姓没有充分享受到人口红利的好处,却必将面临人口亏损的现实。”③外资企业的罢工潮表明,中国人口红利尤其是个人的合理利益遭到严重剥削。这对劳动力的有效供给产生了负面的抑制效应,对中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政府层面:收入分配体制问题影响了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
(1)现有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挫伤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目前,国家的收入分配体制存在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首先,职工工资收入与国家收入间比例严重失衡,分配率逐年下降。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6年国家职工工资总额仅占 GDP的 11.11%,而市场经济成熟国家这一比例普遍在 54%—65%之间。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比约为 3.3,行业间差距最高达到 15倍。④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后期,极少部分人过度挥霍人口红利,而绝大部分民众并未享受到国家不断增长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价格过低导致了农民工就业积极性严重受挫。
(2)收入倍增计划将对人口红利实现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中国现在基本具备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条件,如果年均工资增长 15%以上,五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⑤近期中央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话题的密集表态,或可促进收入分配改革早日步入实质进程。事实上,当前的收入分配体制更有利于政府和投资者,而不利于劳动者。早日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改善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中国人口红利的进一步扩大。
3.市场层面:高资产价格侵蚀着人口红利
(1)高房价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中国高房价掠夺了“人口红利”,中金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高资产价格透支人口红利。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2—2007年的全国房价平均价格飞速上涨 (见表1),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等房价上涨的速度更快。虚高的房价导致房地产的畸形发展,直接威胁到实体经济的投入,对其产生明显的挤出效应。高房价透支人口红利和对实体经济的侵害可见一斑。
(2)高房价对未来购买力产生挤出效应。从 20世纪 90年代起,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不足3%,增幅大大落后于房价增长速度 (见表 1),也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年轻的购房者购买一套房子往往是以牺牲三代人的储蓄和购买能力为代价的,几代人购买力被透支的结果是人民的生存状况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生活水准呈下降趋势。国民购买能力的丧失使得拉动内需成为一句空言,从而实体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依靠国外市场,对外依存度进一步加深,国家进行结构调整更加困难。
表 1 中国 2002—2009年房价均价上涨幅度
4.社会层面:老龄化和失业对冲了部分人口红利
(1)老龄化加速使人口红利增速放缓。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龄化表现为四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60岁以上人口超过 1亿;二是老龄化进展迅速,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上百年的历程;三是缺乏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四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来应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发现,从 2002年到 2008年,与未来劳动力急剧减少相对应的是,老年人抚养比迅速增加 (见表 2)。这也意味着人口红利的积累将不足以补偿未来的人口负债。
(2)失业人口抵消了部分人口红利。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 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在不包括历年累积的失业人口的前提下,我国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 800万人以上。而大学生的失业状况令人堪忧,失业人数年年攀升。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9年全国大学生待业人数分别为 34万、37万、52万、69万、79万、124万、144万、176万、196万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量的失业人口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使我国的实际人口红利远低于潜在人口红利。正如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姜全保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学生失业人口的存在是一种浪费,失业不仅不是红利,还要对冲掉部分红利,使人口红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⑥
表 2 中国 2002—2009年人口抚养比例 (%)
5.国际层面:留学潮和移民潮以及廉价产品出口使人口红利外流并被瓜分
表 3 中国 2000—2006年留学生的滞留率
(1)留学潮和移民潮降低了人口红利。首先,留学定居国外的留学生人数庞大。据新华社 2009年 1月 3日报道,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人数增加了 12倍,出国留学生总数达 136万人,学成回国的仅 37万人。⑦虽然回国留学生人数增长率每年都在 13%以上,留学生逐渐成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多数留学生选择了留在国外 (见表 3)。大批未回国的留学生正值年富力强,他们为居住国的发展贡献着知识和才华,但对中国来说,直接的经济回报很少,降低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其次,技术和投资移民人数急剧上升。当前,数量庞大的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他们通过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等方式移居欧、美、澳、加等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国务院资料显示,2009年美国的投资移民中有七成左右来自中国。加拿大 2009年 2055名投资移民中,中国大陆占了 1000名左右,从中国流向加拿大的财富至少 23.5亿元。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社会中坚阶层的集体流失。2009年出版的《人才战争》一书指出,中国“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友渔认为,精英移民潮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负面作用很大,精英外流的同时带走了发展经济、科技的宝贵资源。
(2)廉价产品出口瓜分了人口红利。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每年为世界提供大量的廉价商品,与低廉商品同时大量出口的还有劳务和资源。这些出口的廉价商品、劳务和资源在让全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和人口红利的同时,并未使中国成为世界产业的利润中心,中国老百姓也享受不到实物财富。人口红利的低价让渡直接削弱了中国人口红利效应,而加工和大量出口廉价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也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⑧中央党校周天勇认为,中国人口红利被国际垄断资本瓜分,巨大财富不断流向西方发达国家,提高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却牺牲了中国人民的福利。就经济总量来看,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中国,用自己的资源、环境和国民健康,为西方国家贡献了惊人的财富增长。
(3)财富外流降低了收获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进入收获阶段。中国政府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大规模吸引外资,使中国成为世界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大量的资本外逃成为我国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尹伟华等对我国 1985—2008年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测算,该数据从 1985年的 53.28亿美元上升到 2007年的3125.96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 19.37%。表 4显示了我国 2005—2008年资本外逃的状况。
表 4 2005—2008年我国资本外逃额(单位:亿美元)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影响中国人口红利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口红利在数量和质量、变化方向、时间和空间分布、国内红利竞争分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人口红利争夺方面的变化。
1.人口红利在数量质量方面的变化
(1)在数量供给上,刘易斯拐点的不可逆性显现。人口经济规律决定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计划生育后期效应的持续显现,许多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刘易斯拐点到来,中国将进入劳动力衰竭时代。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使人口红利变得不可持续,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必将导致未来经济增长的乏力,人口负债很快就会来临。蔡昉认为,2010年民工荒是用工供给短缺的表层现象,更深层次的还是印证了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正在迎来转折点。⑨
(2)从质量结构上看,人口红利的低质性未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调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超过 80%,仅 10%强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虽然年轻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总体上还未能摆脱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人口红利的实现与扩大。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低质人口红利的特点。建立在简单劳动力利用基础上的“人口红利”难以保持经济发展的长久活力。
2.人口红利时间空间变化
(1)在空间分布上,人口红利的阶梯性更加凸显。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内陆呈现明显的阶梯性特征。近 10年来,沿海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福建、广东和河北,平均增长为 0.927、0.925、0.907。而西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平均增长最快的是西藏和陕西,年均增长分别为 0.682和 0.642.远低于东部的福建和广东。可见,西部地区适龄劳动力的相对比例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劳动力供给在数量方面相对少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得以加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的东部转移。这使得西部地区劳动力的相对数量不断减少,而东部向西部流入的劳动力数量远远不足以抵消流出数量,因此,总体上东西部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具有单向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效应的发挥。⑩
(2)从时间分布看,人口红利呈现阶段性特点并持续短暂。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人口红利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中国人口红利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开启期、丰裕期、后红利期和负债期。开启期是 20世纪 80年代初到1999年期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人口结构的改善,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得到提高,人口抚养负担得以大大减轻。丰裕期指 2000年至 2010年期间,这是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的稳定期,也是人口红利最丰裕的阶段。后红利期是 2010到 2030年期间,人口红利逐渐下降,但还处于盈利期。负债期是指 2030年以后,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社会的总抚养负担加大。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和计划生育的后期效应,加速了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期时间结构也随之变化。其中人口丰裕期和后红利期都非常短暂,随后中国快速进入后红利期和负债期。“人口负债”的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增加并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3.人口红利竞争分配变化
(1)在国内分配方面,人口红利的不均衡性仍将持续。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东部和中、西部的人口数量、密度和素质不同,生产要素的配置、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力资本以及工资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部各类生产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东部地区。这就造成了东部的人口红利效应更加明显。其结果必然是在人口红利分配上,东部地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虽然国家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但短期内东部地区在人口红利分配上占据较大份额这种状况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红利分配的不均衡仍将持续。
(2)在国内竞争上,人口红利的转移性刚刚开始。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差异日益缩小。这使得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出现较为明显的回流趋势,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出现民工荒。这表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争夺剩余劳动力的竞争态势。《瞭望》新闻周刊报道,随着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以及西部地区对农民工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的资源争夺已经展开。在西部地区,政府更多地把农民工视为城市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东部仅把农民工视为一种经济发展要素。这个反差对于农民工的流向影响越来越明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09年农民工调查报告也表明,农民工流动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东部务工的农民工比上一年度下降了 8.9%,而中部和西部农民工数量分别增加了33.2%、35.8%。
(3)在国际竞争方面,人口红利的低价让渡性孕育逆转。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外资的引进和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中国以多项产业产量荣登世界第一而成为世界工厂。在为世界提供大量廉价商品的同时,中国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国际资本家的打工仔,其人口经济利益被世界瓜分。如南非世界杯运动场上吹的“呜呜祖拉”喇叭,就产自中国的加工厂,而其利润占总利润的份额不足5%中国处于世界产业结构的末端,在创造人口红利的同时,获得的红利非常之少。因此,如何摆脱被发达国家的剥削已经成为学界、政界和工商界共同面对的问题。而在人口负债在不远将来替代人口红利的情况下,逆转人口红利国际分配不均衡必须引起各界的认真思考。
2010年是中国劳动力供给转折点。民工荒的出现、收入分配体制问题、高资产价格、老龄化和失业以及世界分享中国的人口红利等因素阻碍了中国人口红利的实现,降低、缩短了人口红利期预期,影响了创造人口红利的能力和积极性,使得人口实际负债期更早到来。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人口红利呈现低质性、阶梯性、阶段性、不均衡性、转移性、低价让渡性等特点。虽然中国已经融入世界资本主义全球体系,但中国加入这一体系并没有改变其处于全球产业末端的现状,其被剥削的困境也没有改变。
如何改革现有收入分配体制的弊端,提高国民收入,均衡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分配,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在国际分工中争取更大的人口红利份额,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是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挑战,中国政府急需制订战略性政策措施:通过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改善人才环境,留住和吸引人才;增加教育投入,减少结构性失业;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以达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劳动力需求、多渠道加大劳动力供给,进而消除和降低阻碍人口红利实现和取得的障碍,充分实现未来人口红利的目的。
注释
①任芳:《世行专家预计中国“人口红利”2010年消失》,《资料通讯》2007年第 4期。②任社宣:《部分城市 2010年企业春季用工需求和2009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结果》,《中国人事报》2010年 3月 5日。③④⑥⑧赵杰、王羚:《中国将告别人口红利 劳动力价值低恐成人口负债》,《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月 22日。⑤赵鹏:《人保部官员称收入分配方案将在年内出台》,《京华时报》2010年 6月 5日。⑦新华社:《3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总数已达136万 学成回国 37万人》,《云南日报》2009年 1月 4日。刘晓午、蔡昉:《民工荒预示中国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中国经营报》2010年 3月 20日。⑩王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效应与区域增长差距》,《西北人口》2009年第3期。朱剑红:《西部打工收入增长幅度最快》,《人民日报》2010年3月23日。翟敏:《世界杯噪音喇叭90%产自中国 加工厂利润不足 5%》,《每日经济新闻》2010年 6月 17日。
责任编辑:海 玉
C924.24
A
1003—0751(2010)06—0104—05
2010—07—26
任福兵,男,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强,男,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