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互动的四个趋势

2010-02-17 13:12刘行芳
中州学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公民媒介融合

刘行芳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互动的四个趋势

刘行芳

(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21009)

进入 21世纪后,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社会发展进程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重塑世界的格局。当前,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呈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即一方面相互交集,另一方面又相互推动,二者融为一体,互为因果,不可分离,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直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媒介融合正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大推手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传媒形态的多样趋同与传媒产业的整合重组——已经形成一股新的浪潮,从媒介形态到媒介功能,从传播手段到所有权属甚至组织结构,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媒介融合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手。国务院 2010年 1月 13日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三网融合工作,除了希望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技术的经济功能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发挥三网融合潜藏的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潜能。

进入 21世纪以后,民主化浪潮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甚至一些君主国家也放弃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实现民主政治改革。过去,信息传输通道是极为有限的,不仅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立必须以电磁波这一有限资源为前提,报刊杂志也受到设备、纸张、消费能力与政策瓶颈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理论上的表达自由难以落实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互联网和手持终端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传输通道资源是无限的,而且技术日益便捷,传输成本低廉,传输手段千变万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授双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二者由主从关系变为对等关系,大大激发了人们进行媒介融合的积极性,而媒介融合后新的信息传播格局又为充分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无限的便利,成为社会变革的强劲推手和先决条件,给人类社会实现真正的民主提供了可能。

二、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1967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第一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科学预测到人类信息传播的未来图景。“地球村”思想使人们大受启发,一个探索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世界性浪潮在全球展开,Inter(因特尔)、M icrosoft(微软)、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等机构在技术探索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而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则从哲学上提供了学理支撑。

IT行业从技术上解决了媒介融合的平台建设问题,具有无限包容性特征和海量信息存储能力的互联网络的横空出世,千变万化、界面友好的文字处理技术、视频音频技术、特效技术、动画技术以及存储、搜索、链接、上传、下载等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而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台式电脑和手持终端,又为普通公民搭起与国际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桥梁。媒介融合的技术壁垒被彻底打破。

追溯媒介融合与新一轮社会变革发生在今天 (而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的根源,我们发现,这与哲学家们对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的深刻思考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胡塞尔、哈贝马斯等人有关“主体间性”“生活世界”“公共领域”等当代哲学理念的提出和阐释,为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学术动力,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历史交集与现实互动才变得如此现实。

媒介融合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促使大众传媒由精英走向公众,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精英社会走向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对公共信息的强烈需求,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着媒介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社会变革的本质是权力关系的重新调整,在强大民意压力下,公权力必定会对媒介的管理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又为媒介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政治环境,使得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不仅形成一种交集状态,也显现出一种互动的关系。

三、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互动的四个趋势

媒介融合推动着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借助于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我国当前正处于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高潮期,其未来发展显示出四种鲜明的趋势。

1.民主化进程加速度发展

早在 2003年 9月 1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座谈会上就指出:“只有民主监督,才不会政息人亡。”②之后,他多次强调这一观点。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他郑重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③2月 27日,他在与网民互动时进一步解释了“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的三个含义。④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媒介融合时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把民主化进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这个进程。

媒介融合为推进这一进程提供了可能。民主化进程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社会民主。中央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使整个体制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⑤。有了明确的目标还不够,还需要科学的手段,而媒介融合就是最具潜力、最有前途的实现民主政治的技术保障,媒介融合为社会信息流动和公民意志表达提供的各种便捷,必将促使民主化进程加速。

2.公民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公民素养是近来一个广受关注的重要话题,是公民社会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一样,最终会过渡到公民社会。过渡之路也许是漫长和曲折的,但大方向不会改变,因为只有公民社会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⑥

公民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对社会和国家治理具有参与意识是公民最基本的特征。而要有效参与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公民素养就成为最为关键的要素。

在人人权利平等的公民社会中,权威必须由所有人共同赋予。法律具有超乎所有社会成员的权威,因为法律必须由全体公民制定,来自于所有公民的同意,不是神授、皇帝恩准或者暴力胁迫。公民社会中,政府不是唯一的秩序维护者,民间组织如各种协会也可以发挥同样的功能。公民社会中的经济秩序在市场上形成,市场秩序的维护依靠参与者的相互监督,政府的作用是辅助性的,仅限于执行公民制定的法律与规范。这些新特点都需要公民具备很高的素养,因此,公民教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

媒介融合在使用上的便捷性、经济性趋势为公民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契机,这种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公民自身,来自他们内心的做社会主人的渴求。尽管公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必将在全体公民中迅速普及,直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在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素养全面提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3.社会公共信息的无障碍流动

社会公共信息是有关公众切身利益的信息,而政府的行为则对公众利益有着直接和重大影响,因此政府信息就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为了及时准确地判断政府是否在忠实地履行其社会职责,公民的知情权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一项最高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剥夺。满足公民知情权的最佳渠道是大众媒体,媒体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但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因此,能不能给予大众传媒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是事关社会信息能否无障碍流动、公民知情权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媒体的精英性特征使其无法完成满足公民知情权的任务,只有媒体融合具备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无限潜能。

媒介融合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以其友好的、平民化的设计与傻瓜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公众对大众媒体的使用频率和效率,他们不仅可以自由接受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也可以自主地随时发布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分享各种人生经验,这就为社会公共信息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保护和推进。

4.法治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新时期法治建设有两个基本的立足点,即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和对公民宪法权利的有力保护。在社会管理方面,必然会逐步实现由行政权威裁决转向法律公正裁决,这是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在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加速发展的今天,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变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因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的任何行为都随时置于公民的有效监督之中,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公众质疑,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媒介融合必将有力促进我国法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公民不仅可以通过融合媒介依法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监督,而且可以借助融合媒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为加快我国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在互联网上,不仅有“法制网”“中国法制网”等具有政府背景的网站信息,还存在“中国百姓法制网”“维权网”“中国反腐维权网”等具有民间性质的网站,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大力建设法治政府,运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对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进行管理、依法提供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依法保证全体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依法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条件,是法治政府的重要责任。这一切,都应该而且有可能在媒介融合与社会变革的框架下加以解决。

注释

①在认识论上,他们提出了“主体间性”概念,借以改变传统哲学中的“主体—客体”思维模式,从而超越了主客对立的“二元论”,为实现社会变革提供了哲学武器。在实践论上,他们提出以“生活世界”代替“生产世界”的思想,从而突破了主体性哲学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沉思,使生活世界成为了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最为坚实的理论源泉。在方法论上,他们主张以平等对话取代制度至上,认为制度不仅应该有效反映个体行为与群体维系的内在机制,也应提供个体互动从而保持群体存续行为、形成公平正义环境的规则结构,在主体行为与知识传统之间充当桥梁介质。②《温家宝希望听真话:只有民主监督才不会政息人亡》,中国新闻网,2003年 9月 12日,http://www.chinanew s.com.cn/n/2003-09-12/26/345763.htm l.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0年 2月 12日,http://www.gov.cn/ldhd/2010-02/12/content_1534612.htm.④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⑤《温家宝: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一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0年 9月 30日,http://new 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30/c_12624413.htm.⑥许小年:《建设公平与正义的公民社会》,《南方都市报》2010年 9月 12日。

刘行芳,男,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 ,教授。

猜你喜欢
公民媒介融合
论公民美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