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地区肝硬化住院患者病因分析

2010-10-31 08:52郭堑农村立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6期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肝炎

郭堑 农村立

肝硬化是各种肝脏疾病终末期的共同病理阶段,其组织学特征为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是我国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一直以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为主,广西更是乙肝高发区。随着社会的发展,肝硬化的病因也在发生变化,及时把握和干预这种变化,对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及进展至关重要。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柳州,少数民族人口占38.3%,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肝硬化的病因分析未见报道。现对我院五年肝硬化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近年来柳州地区肝硬化人群的分布特点及病因构成,对预防肝硬化的发生、延缓其进展、改善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总人数148916例,确诊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911例,其中男681例,女230例,男女比例为2.96:1。年龄10~88岁。

1.2 入选标准

1.2.1 肝硬化诊断标准 按内科学第七版诊断标准,依据慢性肝病的病史,临床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结合血生化和影像学(B超、CT等)检查确诊;或肝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硬化的病例。病因分析依据:①病毒性肝炎史、饮酒史、药物毒物接触史、循环或代谢性疾病史、血吸虫病史、胆道疾病史等;②病毒血清学标志物、自身免疫指标等;③B超、CT及其他特异性检查等。

1.2.2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

1.2.2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 符合《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2]。

1.2.3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符合《非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3]。

1.2.4 血吸虫肝硬化诊断标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4]。

1.2.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符合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PBC 指南建议[5]。

1.2.6 肝豆状核变性 依据杨旭主编的《肝豆状核变性》[6]。

1.2.7 布一加综合征 符合上述肝硬化诊断标准,并经血管彩超或门静脉血管造影确诊。

1.3 统计学方法 计算各种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所占全部病例的构成比、各变量均值、比例等采用频数计算,不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各年肝硬化与住院构成比。见表1。

表1 各年肝硬化与住院构成比(例,%)

2.2 性别 其中男681例,女230例,男女比例为2.96:1。

2.3 年龄 年龄10~88岁。各年龄段肝硬化构成比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肝硬化构成比(例,%)

2.4 民族 各民族肝硬化构成比见表3。

2.5 病因构成 5年来911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见表4。常见的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68.83%),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占95.06%。酒精性肝硬化占11.09%,隐源性肝病所致肝硬化占4.72%。其他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血吸虫性肝硬化等,共占15.37%。

表3 各民族肝硬化构成比(例,%)

表4 肝硬化患者的病因构成(例,%)

3 讨论

肝硬化发病高峰年龄在35~50岁[7],男女比例约为3.6-8:1[8],本组肝硬化患者集中在30~70岁,占84.63%,40~60岁则占了52.80%,男女比例为2.96:1,可能与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年龄大、病情重有关。

肝硬化占总住院人数的0.61%,2009年比率明显下降,可能与近年来肝炎肝硬化患者提倡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情较稳定有关。如能加入门诊患者做调查再与历年对比,将更有利于分析。

柳州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包含两个苗族、侗族自治县,各少数民族均有酿酒、饮酒的习俗。本组中少数民族占总住院人数的43.55%(64851/148916),少数民族占肝硬化总数的51.81%(472/911),住院患者肝硬化患病率为0.61%,而汉族肝硬化患病率仅为0.52%,与各少数民族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少数民族肝硬化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为主,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根据2002年全国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三岁以上人群HBsAg的阳性率为9.09%[9]。国外则以酒精中毒多见。本组以病毒性肝炎为肝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符合我国的肝硬化病因顺序[10]。在我国,有人统计酒精作为肝硬化的病因约为5%~11%[11]。饮食习惯、民族习俗的不同和社会交往的增多,饮酒者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趋向于年轻化和女性化[12]。本组中单纯酒精中毒作为单独致病因素所致肝硬化为11.09%,合并肝炎病毒致病因素者22.61%,这种变化趋势与全国酒精性肝病协作组的研究结果一致[13]。这表明在柳州地区,肝炎病毒感染,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导致肝硬化的首要病因,但是嗜酒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亦不容忽视。嗜酒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而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感染的机率更高,二者对肝细胞的损伤可能存在协同作用[14]。SzaboG[15]报道称,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实酒精和肝炎病毒加速肝纤维化进程,共同抑制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反应。由于嗜酒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是肝炎病毒的易感因素,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酗酒所致的长期营养失调,可降低肝脏对某些毒物的抵抗力,在发病上也起一定作用。研究表明,酒精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与单纯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相比住院时间延长且死亡率增加[16]。本组中酒精性肝硬化者有50.97%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而酒精亦可加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因此,酒精性肝病患者应经常检查病毒标志物,预防肝炎病毒感染,肝病患者应禁酒。而HBV及HCV感染者应远离酒精,以减少酒精和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病的发生。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近年来开始研究的一种糖和脂肪代谢异常的疾病,认为一部分隐源性肝硬化有可能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展而成[17],本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例数较少,但有人统计70%隐源性肝硬化是由NASH引起[18],故应该引起医患重视,早期明确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及早干预,防止其进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5年累计发生率约16%[19],其中6~15%可发展为肝细胞癌[20],长期持续的高病毒负荷增加了肝硬化肝癌患者死亡的危险性[21]。最大限度的长期持续抑制或清除乙肝病毒,可以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22];加强对肝硬化患者的随访,早期发现其严重并发症如肝细胞癌,并采取措施积极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23]。此外还应该重视嗜酒以及糖和脂肪代谢异常作为单独或协同因素对肝脏造成的损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习俗,从而减少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56-62.

[2] 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4-166.

[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l61-l6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GB15977).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标准,1995.

[5] Heatheote EJ.Manage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ever Diseases practice guidelines.Hepatology,2000,31,1005-1013.

[6] 肝豆状核变性变性.杨旭.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134.

[7]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1.

[8] Leon DA,Mc Cambridge J.Liver cirrhosis mortality rates in Britain from 1950 to 2002:an analysis of routine data.Lancet,2006,367:52-56.

[9] 梁晓峰,陈园生,王晓军,等.中国3岁以上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655-658.

[10] 于建国,薛佩莲,吕敏和.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6):712-716.

[11] 王宝恩,尹珊珊.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5):312.

[12] Simons-Morton B.Prospective association of peer influence,school engagement,drinking expectancies,and parent expectations with drinking initiation among sixth graders.Addict Behav,2004,29(2):299-309.

[13] 全国酒精性肝病调查协作组.全国酒精性肝病的多中心调查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07,27:231-234.

[14] 刘阳,刘德东,迟宝荣.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吉林医学,2005,26:158-159.

[15] Szabo G.Pathogenic interactions between alcohol and hepatitis C.Curr Gastroenterol Rep,2003,5(1):86-92.

[16] Tsui JI,Pletcher MJ,Vittinghoff E,Seal K,Gonzales R.Hepatitis C and hospital outcomes in patients admitted with alcohol-related problems.J Hepatol,2006,44:262-266.

[17] 郝庆,迟吉茂,李岩.肝硬化212例病因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3):177.

[18] Dancygier H.Nonalcoholic fatty liver.Versicherungs Medizin,2002,54(1):11-15.

[19] Franchis R,Hadengue A,Lau G,et al.EASL Jury.EAS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Hepatitis B.13-14 September,2002 Geneva,Switzerland.Consensus statement(long version).J Hepatol,2003,39 Suppl 1:S3-S25.

[20] Yang HI,Lu SN,Liaw YF,et al.Hepatitis B e antigen and th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N Engl J Med,2002,347:168-174.

[21] Chen CJ,Yang HI,Su J,et al.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ross a biological gradient of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DNA 1evel.JAMA,2006,295:65-73.

[22] Liaw YF,Leung N,Guan R,et al.Asian-Pacific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 2005 update.Liver Int,2005,25:472-489.

[23] Sangiovanni A,Del Ninno E,Fasani P,et al.Increased survival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tected during surveillance.Gastroenterology,2004,126:1005-1014.

猜你喜欢
酒精性肝病肝炎
《世界肝炎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