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丁珂
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河南 丁珂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不同群体间的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作参考。方法:用自我描述问卷Ⅱ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64名高三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显著,文理科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差异显著,应届生和复读生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差异显著;科别、是否复读和家庭所在地对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影响。②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诚实可信赖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情感指数;与父母关系、情绪稳定性、数学自我概念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高三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存在着显著差异,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前者能显著预测后者。
自我概念;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人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理解而形成的对自我的知觉,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它具有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体对经验进行解释和决定人们的期望,从而完成它对个体言行的评价、调控的作用[1]。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处于快速发展期,也最容易出现自我概念的混乱。国内外的研究表明[1-5],自我概念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各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一个人根据自定的评价体系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6],它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以往研究表明[7-8],外在因素如性别、年龄、教育、职业地位等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小,生活事件也只是短期内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而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相对可靠的预测指标。
目前对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一般特点的研究在被试选取上,高三相对较少;性别、年级差异的研究多[2,3,5],对文、理科学生的比较及复读与应届生差异的比较研究较少。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集中在生活满意度上,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研究较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为外部因素如年级、性别、城乡等对幸福感水平的影响的探讨,结论存在较多不一致[9,10]。对内部因素如归因方式、自我概念、人格的实证研究较少。
在目前的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多为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重点探讨高三学生自我概念及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群体差异,以及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邓州市某示范性高中的高三4个班的学生,文理科各2个班。剔除其中无效作答者后,有效被试为164人,其中男生70人,女生94人;文科生89人,理科生75人;应届生90人,复读生74人;城镇80人,农村84人。被试年龄范围在17~19岁之间。
1.2.1 自我描述问卷
自我概念的测量使用Marsh等人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Ⅱ(SDQⅡ),陈国鹏等修订。该量表共有102项题目,构成11个分量表,包括语文、数学和一般学业情况3个学业自我概念,体能、外貌、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和情绪稳定性7个非学业自我概念,以及1个一般自我概念。量表采用六点评分。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83-0.91之间。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72-0.88之间[11,12]。
1.2.2 幸福感指数量表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由Campbell等人制定,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部分。前者由8个项目构成,它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后者由一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采用7级评分。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13]。
以班为单位,按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当场收回问卷。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完成。
2.1.1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科别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文理分科对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对高三文科与理科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高三文理科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文科生的语文自我概念显著好于理科生(t=3.27,P<0.01),而数学自我概念差于理科生(t=-3.61,P<0.001)。在一般学校,理科生显著好于文科生(t=-2.36,P<0.05)。此外,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中的异性交往方面,文科生显著好于理科生(t=2.00,P<0.05),在其他方面文理科学生差异不显著。
表1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科别差异检验(M±SD)
2.1.2 高三复读生与应届生自我概念的差异分析
高三应届生和复读生在学业自我概念和一般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在非学业自我概念的同性交往上,复读生显著好于应届生(t=5.00,P<0.001),在诚实、可信赖上,应届生显著好于复读生(t=2.55,P<0.05)(见表 2)
表2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复读与否的差异检验(M±SD)
2.1.3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城乡差异检验
家庭所在地不同的高三学生自我概念上的差异,结果分析如下:
表3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检验(M±SD)
结果表明:高三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异主要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在外貌(t=2.86,P<0.01)、同性交往(t=2.74,P<0.01)、异性交往(t=2.87,P<0.01)、情绪稳定性(t=2.31,P<0.05)上城镇学生均显著好于农村学生。此外,在学业自我概念中的语文自我概念(t=3.18,P<0.01)以及一般自我概念(t=2.53,P<0.05)上,城镇学生也显著好于农村学生。
不同科别、复读与否和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上的比较结果显示(见表4),差异均不显著。
表4 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检验(M±SD)
把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2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总体情感指数和自我概念的所有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而生活满意度与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数学自我概念、一般学校情况,非学业自我概念中的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情绪稳定性四个维度以及一般自我概念有显著正相关,与其他自我概念维度的相关不显著。
表5 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r)
为了了解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以自我概念的11个维度为自变量,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主观幸福感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表6中结果显示,对于主观幸福感两维度而言,自我概念中的一般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数学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情绪稳定性和诚实可信赖四者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情感指数R2=0.426,P〈0.001,其中一般自我概念预测力最大,达28.3%;非学业自我概念中的与父母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自我概念中的数学自我概念能显著预测其生活满意度,R2=0.208,P〈0.001,其中与父母的关系单独预测力为13.3%。比较而言,自我概念对总体情感指数的预测力大于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力。
高三文理科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的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根据Marsh等提出的内外部参考模型(Internal/External Frame of Reference Model),文理科学生间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可能是在内部比较中形成的。但也可能是因为有不同自我概念结构的学生在文理分科时选择了与自己较好学业自我概念联系密切的科别,或者是文理分科后,不同的学习训练导致在不同领域的学业成就差异和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由于以往研究已经证明[3],学业成就与相应的学业自我概念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所以本研究推测文理科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差异受学业成就的中介变量的影响,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国内外尚未有文理科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研究,而高中文理分科又是是中国中学教育的基本国情,所以本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复读生和应届生在自我概念大部分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高三学生对自我的看法较为稳定,不容易受外界压力等影响,能够客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以往对复读生的研究表明[13]:复读生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的得分显著高于应届生,但本研究发现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复读生在同性交往自我概念上显著好于应届生,这说明复读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可能不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自我概念造成的,而是由于外在的学业压力等原因引起的。
城镇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好于农村学生,表现在语文自我概念上,而在一般学业自我概念上城乡学生差异不显著。这与徐富明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5],这可能是由于被试选取的年级和地域差异所致。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城镇学生的外貌、异性交往和情绪稳定性上显著好于农村学生,这可能是城乡文化的差异和教养方式差异导致的结果。同时,农村学生期望通过高考改变自身命运,压力较大,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科别、是否复读、家庭所在地对高三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与魏群等[9]对北京市高中生的研究不一致,与以往研究关于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存在城乡差异的研究结果一致[10,15]。这可能是由于地域和被试的差异造成的。以往研究表明:影响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和父母关系和生活事件[9,15],内部因素——包括人格、应对方式和归因倾向[16]。从现实情况来看,文理分科不会导致这些因素发生显著变化,所以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高考落榜或者不理想虽然属于负性生活事件,但选择复读的学生应该对此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选择了积极的应对方式,因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不显著。
高三学生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中的总体情感指数显著正相关,而仅在一些维度上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一般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诚实可信赖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情感指数,其中一般自我概念预测力最大。这说明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能显著影响其情绪上的幸福体验,总体上对自己评价比较高,数学自我概念好,情绪稳定,诚实可信的学生在情绪上拥有更幸福的体验。
与父母关系、情绪稳定性、数学自我概念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其中,与父母关系的预测力最大,这说明与父母关系良好,情绪稳定,数学自我评价高的高三学生对生活更为满意。
情绪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两维度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高三学生处于青春期,又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情绪较为不稳定,因此面对负性事件比如考试失利时,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且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在考试中发挥失常,又造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对生活事件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实现的。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和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15],但它们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还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数学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提示教育者加强对数学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这些有效预测变量中,非学业自我概念占很大比重。这提示我们,改善高三学生的非学业自我概念能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1]Burns RB.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Henry LingLtd,1982.
[2]李韧,刘先华.高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97-1099.
[3]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29(1):133-136.
[4]刘志军.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其学校适应.心理科学,2004,27(1):217-219.
[5]徐富明,施建农,刘化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59-62.
[6]DienerE.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Bulletin.1984,95(3):542-575.
[7]DeNeveKM,CooPerH.Thehappypersonality:A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and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4(2):197-229.
[8]Diener E,Suh EM,Lucas RE,et al.Subjective well-being:The decades of progres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 (2):276-302.
[9]魏群,杨学军,李英华,等.北京市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32-134.
[10]孙琪,李建伟,顾玉春.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00-1101.
[11]Marsh HW,Relich JD,Smith D.Self-concept: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interpretations based upon the SDQ.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173-184.
[12]陈国鹏,崔丽娟.自我描述问卷Ⅱ型在中国的试用报告.中国临床心理杂志,1997,5(2):78-82.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中国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82-83,106-108.
[14]周瑞兰,孙衍桂,苏荣红,等.复读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山东精神医学,2004,17(3):160-161.
[15]刘昌龙,李建伟,谢慧.高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193-195.
[16]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8(4):157—16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