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香
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师生的有效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呢?
一、抓准教学中的“兴趣点”进行师生互动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师要善于抓准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设计了“猜一猜”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呈现一个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因为另外一个角有可能是钝角。”……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浓厚,在“猜”的过程中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加深了对各种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二、把准教学中的“探究点” 进行师生互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如:江苏省的强震球老师教学的《角的度量》,学生借助活动角比较大小后,老师启发学生:要想知道两个角相差多少,怎么办?引导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些小角来比,在学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的角比小的角大了一个小角时,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感受用一个一个小角贴上去很麻烦,然后通过电脑演示量角器地雏形:半圆工具。学生用半圆工具量角发现又比一个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满一个小角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到更小的单位,从而让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并逐渐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三、定准教学中的“思维点” 进行师生互动
一节数学课,数学思维的体现始终是核心,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便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面积单位” 时,首先出示面积分别是24、25个小方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统一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此时教师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接着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渐渐地有了不同意见,教师顺势引导:“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实在不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
可见,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从而体现师生有效互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