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新世纪之初,由于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从教材的内容结构、教学的方法、评价的方式、学习的形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方法的尝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侧重“接受性学习”,学方式单一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难以调动。新课改中有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于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便过多地偏向在课堂上使用“探究性学习”,不得当的使用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扰。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著名数学家杨乐在凤凰卫视的专题节目中提到:“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太急、太迫切,成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和谐的,让我们的课堂还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生态的课堂没有盆景工艺式的缠扎,没有训技强化般的鞭打 ,以创新的教学方式造就学生张扬的个性、开放的思想、创新的品质。如果我们能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那么课堂教学便会变得非常精彩。
例1: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42页减法。教师出示情境图后,问学生: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呢?学生会说:花坛里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过了一会儿走了2个小朋友。现在还有3个小朋友。这时我说: “花坛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过了一会儿走了2个小朋友。现在还有3个小朋友。”这句话太长了,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就写“5”; “走了2个小朋友”,就写“-2”;“现在还有3个”,就写“=3”。接着又问学生:在这个式子里,“5”表示什么? “2”表示什么?“-”表示什么?“=3”呢?虽然学生还不知道求还有多少,但是,他们了解了“去掉”的意思。这是先“探究”后“接受”。观察情境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看到的信息,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在现实情境中对“去掉”的体验。学生有了体验和接受,至于上升到符号化,那是一种规定,需要接受。任何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
例2: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来已经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而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剪、移、拼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一面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得到突显,在探索研究中主动接受。因此提倡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由上面的两则案例可以看出: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完美结合,将我们的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境地。表现在:
一、学得热情
探究与接受同时实施,与课堂教学效果相得益彰。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来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会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并且对于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学生理解程度有限,接受性学习会减少学生对于知识难掌握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便能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热情就会变得高涨。
二、教得轻松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整个课堂教师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换来学生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能学习理解并记忆的又有多少呢?“探究性学习”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注重生命的发展,才不会在新理念里凋零。
三、掌握得更牢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就成了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许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又把之前学习的内容全“还”给了老师。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理解知识呢?只有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入手,如果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参与探索、探究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那么学生的大脑中便会对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然就掌握得牢固了。探究与接受相结合的课堂正是从这一点考虑出发提出的,学生在情不自禁地对某一知识产生探索的兴趣之后,便会与伙伴合作交流,猜想、探究、验证后得出结论。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记忆性的讲述,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学生参与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不易忘记,掌握得就更牢固了。
强调探究与接受的并举,就是不能采取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方式看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课程改革的“革命性质”,不加分析地否定一切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探究与接受的并举,就是要通过积极的实践和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教学(学习)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强调探究与接受的并举,就是要提升各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通过探究与接受并举,达到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教学成果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