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

2010-10-27 02:45陈述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陈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

陈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介绍了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我国现行导师制的特点,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不同运行模式。

高职院校;导师制;特点;运行模式

导师制的起源与发展及在我国演化的特点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一起统称为高等院校的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被公认为是一种先进的学生指导制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又注重学生的修养。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是由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创办人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首创的,牛津大学曾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9位英国首相,其成功得益于创造并推行了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

导师制是一种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因此,这一制度在牛津大学推行后不久就得到了诸多高校的认同,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名校纷纷效仿和借鉴。在我国,导师制长期以来一直应用于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近年来,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已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2001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实行导师制,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较早地推行了导师制教学改革,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十来所学校也实行了导师制,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1%左右。

目前,我国大学实施的导师制习惯上还只是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少数院校在本科层次教学中试行。导师制在我国多年的发展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沿学术研究型——本科型——职业型发展 我国最早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导师制,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由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经与研究生实行“双向选择”后,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学生与导师可以经常就学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生的业余活动基本由自己支配,导师根据研究生参与课题的情况,支付一定的报酬。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北大、清华等一批高校在本科生中实行了导师制。新生进校后与导师就以后的专业发展、就业状况等进行探讨,导师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提出要求,督促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直至学生完成论文答辩毕业。期间,导师也在生活、心理方面对学生给予关心。导师制经由研究型向本科型发展,再发展到高职院校,开始具备职业型特征。

从单一型向结合型发展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制具有单一的学术型倾向,发展到本科及职业院校,则开始具有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型的特征。

向低龄化发展 研究生多在22岁以上,而本科生、高职高专生一般在18岁左右,心理方面与研究生相比处于成长期,尚不成熟。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学生的特殊性体现在比较年轻、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控能力相对较弱等方面。(1)学生来源渠道多样化,学生之间差异性较大。高职院校有五年制学生,也有从三年制中专、职高招收的学生,还有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学生的来源渠道较多,学生间的差异明显,教育难度增加。(2)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学风堪忧。由于经济转型及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求职就业正在成为学生最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业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目标缺乏认识,导致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差,一些学生不求上进,只求及格“过关”,还有一些学生对学习抱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个别学生贪图玩乐,荒废学业。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着“学生不愿学,教师教不好”的状况。

教师管理存在不合理现象 高职高专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很大。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由辅导员及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等专职政工人员负责的,教师只负责授课和科研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往往一个政工人员要做少则几十个、多则数百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往往是集体的、共性的、说教的方式,通知多,开会多,对学生个体的思想教育少,对学生的生活、业务学习进行个体指导较少,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同时,专业结构与知识结构也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综合素质不高,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以来存在的问题

师生比例失调 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数量则由于编制的限制未能得到同步增长,国内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师短缺。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专科院校有354817名专职教师,而同期在校学生有8605924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4.25。由于师生比例失调,高职高专院校在推行导师制过程中往往需要由一名导师指导二三十个学生,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一名导师同时指导几个班、几百名学生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后果是指导效果不理想,最终使导师制流于形式。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由于缺乏经验,一些学校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没有配套建设相应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导师工作量的计算不具体或不合理,导师的业绩不能及时得到认可,导师工作的好坏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导致一些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没有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使导师制的实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高职院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导师制的运行模式应该适应高职院校的特点,更好地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成长。

(一)应遵循的原则

双向选择原则 实行导师制应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学院应公布每个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特长,由学生凭志趣选择指导教师。学生完成指导教师规定的学习计划,学院给予一定的学分,指导教师也可按自己的标准选择学生。

导师聘任制原则 导师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其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理念与方向,学会正确的选择与放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切实培养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激励原则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很难用简单的数字衡量的,导师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而且对学生的辅导工作大多是在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之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所以,对导师的工作要给以极大的支持和理解,制定合理、公正的评价与奖励制度。导师在受聘期间,应计算一定的工作量,享受课时津贴,要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要给予表彰与奖励,对不负责任的导师要批评甚至取消导师资格。导师工作业绩应记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作为教师评聘职称的重要依据。

图1 单线双轨制示意图

图2 交叉双轨制示意图

图3 导师单轨制示意图

(二)导师制的不同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生活导师与学习导师单线双轨制 单线双轨制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每一位学生兼有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辅导员),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各负其责,两者互相之间不交流。

学习导师与生活导师交叉双轨制 交叉双轨制如图2所示,其特点是每一位学生兼有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辅导员),学习导师和生活导师既各负其责,同时互相之间又可以就学生的具体成长问题经常交流。这种模式是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最佳模式。

导师单轨制 导师单轨制中的导师身兼两职,如图3所示,导师既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的困难。辅导员的特点是不负责具体某一个学生,而是从总体上对学生加以管理。

(三)实施导师制的关键

确定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导师与学生的范围及比例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有利于导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师生之间更易建立起亲切、平等、自由的关系,有利于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学生也才有机会更加深刻地了解各专业,做出合适的选择。而高职院校的师生比现状无疑给导师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选择具有丰富教学实践能力的导师 无论实施何种类型的导师制,对导师的要求都是较高的。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必须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特点。

以点带面,先示范再推广 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为了更好地实施导师制,可以先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在条件较好的学院或系建立示范点,先实行一段时间的导师制,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在全校推广。

[1]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2]杨群祥.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4,(1下):11-13.

[3]潘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教育的可行性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0):7-10.

[4]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30):7-8.

G712

A

1672-5727(2010)06-0040-02

陈述(197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研究及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