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玲慧,欧阳胜银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79)
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席玲慧1,欧阳胜银2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79)
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系统安全受到严峻的挑战。运用KLR信号分析法构建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后的中国金融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金融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状态,但信贷增长量/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外汇储备/M2三项指标超出了临界值。
金融风险;统计评价;指标体系;KLR信号分析法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等金融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并且传导到实体经济,其造成的灾难和损失是非常巨大的,1997年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席卷全球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是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尽管金融风险孕育着不可估量的危机,但还是可以被识别、被管制的。目前国外监管部门中,对金融风险的识别预警研究有较深影响的主要有:法国银行协会的“银行业务分析支持系统”、美联储的“CAMELS现场评级系统”、美国货币监理署的“银行测算系统”、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增长监测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Kaminsky建立编制的综合指数的预警方法等。在国内,金融风险研究则还很不成熟。鉴于金融风险的危害性,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联系的紧密性,中国应当也必须加强研究金融风险的诱发和传导因素,建立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我国对金融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至今还不完善,国内学者对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和预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仲彬、刘念(2002)对我国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王国实(2000)根据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和原则,将金融风险指标体系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黄道平、李正辉、王洪波(2001)通过对90年代以来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评价,重新构建了我国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陈黎明、周四军(2003)根据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不同,将金融风险分为“引致型金融风险”和“自发型金融风险”两大类,并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学民(2006)针对我国金融系统现状,提出了包括微观审慎指标、宏观审慎指标和市场指标三个层次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刘志强(1999)设计了一套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国外金融危机进行检验并取得较好的预警效果。曾文革、安稳(2009)阐述了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成熟制度,并对我国的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黄福员(2009)提出一种改进型粒子群算法,并结合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系统建立了金融风险预警模型。
张小兵、黄建(2003)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判断出我国当前正处在潜在非安全状态。张元萍、孙刚(2003)运用KLR信号分析法对我国1997—200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在不存在外部投机冲击的前提下,我国整个经济系统在近期内可以消化掉银行领域的风险。信玉红、高东伟(2004)应用KLR信号分析法对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主要集中在国内经济,发生外部冲击型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的结论。陈守东、杨莹、马辉(2006)通过研究我国金融风险的来源,并建立宏观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和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当年整体金融状况良好。陈球玲、薛玉春、肖璐(2009)通过梳理金融风险预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具有强警戒功能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2009年进行了预测。陈守东、马辉、穆春舟(2009)通过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运用MS-VAR模型,对我国的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资产泡沫危机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符合实际意义。
由上述可知,国内各学者对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只是进行探讨,进行实证分析的则大部分缺乏充足的指标体系,而且绝大部分是在2007年以前,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指标体系的研究则更少。本文正是基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后的中国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根据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国内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行评价。
世界上关于金融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有很多,其中影响范围广、可操作性强且广泛得到认可的有三种:FR概率模型、STV横截面回归模型、KLR信号分析法。根据AndrewBerg和CatherinePattilo在1998年由实际分析验证的结果可知,FR概率模型的预警效果最差,STV横截面回归模型的预警效果次之,KLR信号分析法的预警效果最好,因此KLR信号分析法成为当今最受重视的分析方法。本文也是采用KLR信号分析法来分析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KLR信号分析法的核心思想是选择一系列指标并根据其历史数据确定临界值,当某个指标的临界值在某个时间内被突破时,就意味着该指标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危险信号发出的指标越多,说明该国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通常可分为五个方面:(1)巨额的外债负担;(2)固定汇率制与经常项目逆差;(3)国内银行体系的脆弱性;(4)对进入自由化处置不当;(5)薄弱的制度建设。本文正是从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各学者的研究经验上,针对我国特定的金融环境制定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二是反映国内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经营稳定性、信贷增长率等的指标;三是反映对外经济活动的指标。三部分指标介绍如下:
GDP增长率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一国的GDP持续快速增长,表明该国经济充满了活力,并且能为其他指标的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是物价上涨,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体现,因此通货膨胀率应该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财政余额与GDP的比率反映一国财政政策和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长期观察财政余额与GDP的比率,能够看出该国财政政策走向。
信贷增长率和信贷增长量与GDP的比率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国内信贷的扩张程度。国内信贷的扩张程度如果超过实际需要,一方面会引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会使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增大;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显示金融机构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将难以防范外部冲击下的银行倒闭事件的发生。但由于资本充足率在计算上较为复杂,而且由于风险权重计算标准的不同以及资料来源的限制,并无法准确获取资本充足率数据,因此常选用另外一个可以考察银行稳定性的指标,即自有资本率;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如果不当,将会产生金融泡沫,金融泡沫破灭时银行就会产生巨额呆坏账,诱发金融危机的产生。该指标如要增长过快,将会引发通货膨胀,进而强化投资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引发资本外逃,对本币造成投机冲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反映银行脆弱性、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比例的不良资产构成了对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威胁。
由于短期外债要求较高的流动性,所以可以用短期外债与外债总额的比率来反映一国在短期内外债结构是否合理。如果外债中大部分为短期外债,就很有可能发生纯流动性短缺的危机,如果这一危机引发了其他指标的恶化,就会发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所以,短期外债比重过高时造成危机的根源之一;负债率即外债总额与GDP的比率,可以说明一国经济在总体上对外债的承担能力;经常项目差额反映对外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如果经常项目差额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进口增长过快,对外贸易失衡;债务率即外债额与年出口额的比率,外债还本付息,一般要支付外汇,所以债务率可进一步从外汇收支上直接考察举债能力;清偿率即外债余额与外汇储备的比率,它用来考察资本项目对外支付的潜在要求;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下降能促进出口,但也会起到抬升物价总水平的作用,并可能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因此该指标也应该保持在适当水平;偿债率,即年还本付息额与年出口额的比率。一国有无还债能力,更直接、更紧迫的问题是当年还本付息的来源,而偿债率恰能反映这一状况;外汇储备与M 2的比率这一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外汇储备是否适度,进而会影响汇率的稳定。在出现货币危机和贬值压力时,流动性货币资产可以转换为外汇,如果这一比率过低,对外汇储备的潜在需求就会越大,外汇储备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就越大,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相反,如果这一比率过高,又会造成汇率的升值压力;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率这一指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偿债能力的象征;净资产收益率即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反映金融机构的收益状况,指标值越高,说明带来的收益越大。
构建的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就是用来判定指标的实际值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也就需要对指标确定一个临界值。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有些国际上有公认的临界值标准,如经常项目逆差占GDP的比重不宜大于5%;对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临界值标准的指标的临界值,则通过参考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本国与别国经济的差异,可通过比较制定,其确定的总的原则是把将会发生金融危机而没能发出预警的概率和发出错误预报的概率相等时的数据作为临界值。
从表1的指标数据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在2004年超出临界值,其后又恢复正常,而在2007年、2008年又突破临界值,2009年再次降为负值。这是因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物价水平的提高,而金融危机传导至中国后,经济出现局部下滑,通货膨胀得到缓解,甚至出现紧缩现象。
财政余额与GDP的比率总体来说是正常的,且大多为负值,这与我国一直坚持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关,2009年降到-2.2%,与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致。
表1 中国2002-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数据
信贷增长率指标数据一直都比较高,且信贷增长量/GDP也一直高于临界值,但考虑多中国目前消费、投资结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较充裕的信贷支持是合理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但国家同时要对信贷资金的具体流向给予关注,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如果信贷资金过度流向了风险较高或没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必定会累积经济泡沫或形成不良资产,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不良贷款率在2002年、2003年、2004年都比较高,均突破临界值,但从2005年开回落到临界值内,说明这一指标的预警信号目前来说是正常的,这与银行业在整顿处理不良贷款率方面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相符的。
如果短期外债在外债中占有很大比例,就有可能发生纯流动性短缺的危机,如果这一危机引起了其他指标的恶化,就会发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我国短期外债/外债总额于2001年开始也居高不下,到2009年已超过60%,严重超出了警戒线25%,是很不正常的。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这基本符合金融正常运行要求,2008年的汇率降到6.8,和临界值出现较大偏差,是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元大幅贬值,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外汇储备/M 2数据一直较高,这说明中国的外汇储备非常充足,经济增长强劲,从2002年开始一直高于临界值,表明中国存在汇率升值的压力,这与汇率的变动基本一致。但外汇储备的持续走高对国内经济稳定也是不利的,持续增加的外汇势必造成人民币更大的升值压力,打击中国的出口企业,甚至会对部分出口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应该高度关注外汇储备的异常充足,防止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通过KLR信号分析法可知,我国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大部分来说是处于正常状态,出现异常可能性较大的指标为信贷增长量/GDP、短期外债/外债总额、外汇储备/M 2,因此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这几个方面的监管与控制。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金融风险预警指标并不是单独起作用,需要各指标共同反映金融的动态。个别指标超出临界值并不能说明整个金融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只有当较多的指标超出临界值时,才能说明金融系统存在风险。同时美国次贷危机也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传统金融市场之间的界限已经淡化,跨市场金融产品日益普遍,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显得日趋重要。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监管者要能够审慎地评估金融产品,洞悉其对整个金融体系形成的风险。
[1]刘杰,金芳,梅俊杰等.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国际秩序[M].上海:时事出版社,2009,5:177-194.
[2]唐风.金融风暴下的2009[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1:177-195.
[3]仲彬,刘念.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金融纵横,2002,(3)7-11.
[4]王国实.对金融风险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0,(2):199-200.
[5]黄道平,李正辉,王洪波.对我国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1,(12):25-26.
[6]陈黎明,周四军.国家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3,(2):6-7.
[7]李学民.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化建设[J].商业时代,2006,(11):62.
[8]曾文革,安稳.论我国金融风险预警制度的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1-14.
[9]黄福员.金融风险预警的MPSO-FNN模型构建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4):210-212.
[10]陈球玲,薛玉春,肖璐.金融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预警机制与实证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9,(5):127-144.
[11]陈守东,马辉,穆春舟.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的MS—VAR模型与区制状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110-119.
[12]刘志强.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 1999,(4):17-23.
[13]张小兵,黄建.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3,(2):34-37.
[14]张元萍,孙刚.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理论透析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3,(10):32-38.
[15]信玉红,高东伟.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实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2,(6):144-148.
[16]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6,(7):36-48.
[17]余明江.我国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与控制模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7-24.
[18]宾建成,冯银兰.越南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与启示[J].湖湘论坛,2009,(2):83-85.
F8
A
1009-3605(2010)04-0056-04
*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放条件下金融运行异常情况的统计监测》[项目编号:09JJ5048]的阶段性成果。
2010-04-14
1.席玲慧,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金融统计;2.欧阳胜银,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金融统计。
责任编辑:谭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