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1广东金融学院 金融系,广州 510520;2.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
2008年5月12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给中国,特别是灾区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也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受灾地区人员伤亡巨大,截止目前,遇难人数已达68000余人①数据来源于2008年5月27官方网站上的统计。;重灾区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桥梁、公路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瘫痪状态;居民房屋被毁坏,灾区人民的生活安置问题亟待解决。
回顾2007年年初到今年4月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发现,一直持稳步上涨趋势(见图1)。图1中,CPI从2007年1月2.2%一直上升到2008年4月8.5%左右,其中2008年2月达到最高水平,跃升至8.7%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课题组(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从2007年开始至今的物价水平持续高涨,主要由于以下因素造成:①2006年底,粮价上涨;②养殖成本上升及疫情影响;③南方雪灾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食品(如肉类和禽蛋)价格迅猛增长,主要与粮价上升和养殖成本有关;②农村物价上涨的速度和幅度大于城市,此次物价上涨主要由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所推动;中西部物价上涨超过东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抵御价格上涨方面的韧性和力度不够。
在中国物价水平本来就严峻的形势下,5月又发生了以汶川为震中的强烈地震,其影响波及北京、江苏、贵州、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区,其中以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受灾最为严重。这无疑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对中国居高不下的物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在“汶川地震”中,数以万计居民罹难,几十万居民受伤,公共基础设施损毁无数。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灾区居民的生活、住房和医疗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灾区人民的生活得以为继,将灾情损失减到最低。此部分,作者将从住房、日用消费品以及粮食的供求这三个角度分析“汶川地震”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2.1.1 从住房的供求角度
在此次震灾过后,无数居民的房屋倒塌,灾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亟待解决。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关应对措施,如紧急向周边地区调集建筑材料及就近解决住房等。但是,采取任何措施都不能避免的是:国内尤其是灾区及周边地区的住房供求均衡已经被打破。
图2描述了地震前后住房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变动情况及需求弹性的变化情况。图2中,D1,S1和D2,S2分别表示地震前、后住房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下同)。住房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很小。地震后,由于大量居民住宅被毁坏,因此需求曲线的弹性变动更小,更加陡峭。同时,由于道路交通等的破坏,运输等成本的增加,建筑原材料的供应成本提高,相应的住宅房屋的提供减少,S曲线往左上方移动。在图2上反应为,住房的提供价格迅速大幅度上涨,而由于住房需求的低弹性,住房需求减少很有限,因此住房的交易量与震区原有居民住房之间量的差距不大。
结合图2与建筑行业的特殊情况可以发现,由住房供求引起的物价变化的影响有以下一些:①物价上涨的持续时间较长,并且由于建筑行业依赖于人力,建材及机械等的提供,因此会引发较长时间的需求性上涨;②价格上涨快,幅度大,这主要由于住房的供给和需求都是缺乏弹性的;③这种持续性的需求性物价上涨具体地域性,主要分布在受灾及周边地区。
2.1.2 从日用消费品的供求角度
地震发生后,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灾区居民的日用消费品的提供。由于此项需求的突发性增长,也引起了物价水平的变化(见图3)。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震发生时,日用消费品的供给会骤然减少,部分分销渠道被完全破坏,而需求则会迅速增加,导致短时间内价格大幅度上涨。但日用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比较大,地震发生后,各连锁超市可以迅速利用自身的中游渠道进货以弥补存货及缺货量。其中可能会出现由于地震带来的恐慌而使需求骤然增加且弹性变小(如成都曾一度出现超市抢购饮用水)而超出正常需求的情况。但在地震发生后,日用消费品的供给会迅速恢复正常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使价格回归平稳。
2.1.3 从粮食的供应角度
灾区居民的粮食供应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震后,灾区居民及粮食供应机构原有的粮食储备几乎尽数丧失,引发与粮食相关的物价水平变化(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粮食的供给曲线弹性很小,几乎垂直,符合现实情况。由于灾区居民原有的粮食储备在地震发生后都损失了,因此需求曲线会立即向右移动。由于粮食在震灾中损失,因此供给也会减少,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导致价格迅速上涨。
结合图4及粮食供求的现实情况可发现,粮食供求在地震中的变化物价水平有以下影响:①供给弹性很小,几乎垂直,引发的上涨持续时间很长;②需求曲线在震后迅速外移,价格提供幅度很大;③需求曲线回到原有的市场出清状态不早于一个粮食的自然生产周期。
“汶川地震”发生后,抗震救灾成为国际国内的最强音。在华外国企业和本国企业纷纷为灾区捐款捐物,国际友邦也派出抗震救灾抢险队,并给予了物资和技术等的大力支持。
2.2.1 从国内捐助角度看
从国内捐助的角度看,捐助的主要有实物和捐款等两种形式。实物捐助可以从物质上弥补灾区人民的损失,不增加整个流通领域中的货币供给。但是实物捐助和导致社会产品的转移,从其他地方转移到灾区,而社会产品转出的区域,相应的产品供给量会减少,可能会引发局部的通胀,部分产品价格会上扬。而以捐款方式对灾区进行救助,实际上是M2的转移。货币总的供给量没有改变,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也保持在一定水平,因此,体现在价格水平上,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不会因为捐款而发生变化。但随着捐款的实施,实际上是购买力的转移,将购买力转移到了灾区,如果物资调配不及时,可能会在短期内引发物价上扬。
总之,国内援助(实物和货币形式)是社会产品和购买力的转移。如果灾区及周边地区的物资的配给措施不当,可能会造成短时期的物价波动,但在震灾过会一定时间后,物价又回趋于平稳。
2.2.2 从国外捐助角度看
从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来自国际的援助主要有医疗、技术、实物及货币等形式。医疗援助可以缓和灾区医疗设施紧张的情况,而技术援助则为抗震救灾的顺利开展,及时营救被困人员提供了保障。从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看,主要从实物和货币援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实物援助方面,假定货币的供给不变,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增加,单位货币能买到更多的商品,在一定程度对平抑物价有正向作用,可以缓解国内通胀的压力。从货币援助方面看,国际的货币援助一般以援助国的本币进行支付。这些援助进入国内市场之前,必须兑换成本币,导致外汇的增加,基础的供给也相应增加。外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而本币供给的倍数增加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加大国内通胀的压力。
2.3.1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影响
灾区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如公路、桥梁、电网和通讯设施等毁损严重。为保证灾区的迅速重建,灾区人民的生活迅速步入正轨,政府必将加大基础设施的重建设。政府的这一措施,实际上是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见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实际上是带动了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支出。投资增加,IS曲线外移,带动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增加对建材业,冶金业及餐饮业等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进一步带动其他行业的需求。财政政策的效果会被进一步放大。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产品得不到及时供给的情况下,相应的产品价格会上涨以调节增加了的需求。因此,从总的来说,政府在灾区重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功能的发挥会带来物价的需求性上涨。
2.3.2 加大财政支付的影响
政府对灾区进行救助的另一项措施就是直接财政拨款。而这笔财政支出的来源又对物价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如果这笔款项直接由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提供,那么会增加货币的投放量,随着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社会货币的供给将以赈灾款项的倍数增加。这样,货币供给的增加,将会引发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如果这笔财政支付由国债或者以外债的形式提供,那么只是转移了国内或国外其他地区或国家居民的购买能力,对中国总体的物价水平影响相对较小。
通过从“汶川地震”对中国物价水平影响的供求、各方面援助和政府宏观调控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作者提出了以下一些参考对策和建议:
(1)就近解决灾区居民房屋和基础设施的建筑材料,避免因生产成本提高导致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通胀。灾区居民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包括大量的建筑原材料。就近解决建筑原材料的供应,如钢筋,水泥和沙石等,可以减少运输的高昂成本,从而使住房和基础实施的提供价格降低。而它们供给价格的降低又会向市场传递一个低利润的信号,避免其他行业企业的进入而引起的盲目扩张,进一步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胀。
(2)运用适当的行政手段迅速解决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存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有计划地增加库存粮食的供应,协调经销商迅速建立和恢复消费终端网点,使人们正常的生活迅速步入正轨。同时,这样也可向市场传递稳定的信号,减轻粮食等基本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
(3)协调国内国际援助的配给,稳定区域物价水平。国内国际的援助会对灾区及周边地区物价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政府利用“有形的手”进行把握,调整资源的配给,使捐助的经费和实物等可以得到有效的配置,进一步稳定区域物价水平。同时,针对国际货币性援助,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外汇采取一定的对冲手段,缓解由于外汇的突然增加而导致的通胀压力。
(4)政府通过借债而非增发货币的手段以应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控。为使灾区得到迅速的重建和恢复,政府扩大财政支出是有必要的。但财政支出的来源应以市场化的手段,如可采取发放内债和外债的手段,以国内居民未来的消费能力和国外居民的购买力转移而使灾区生活,经济和生产等迅速回到正轨上。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流动性过剩对我国一般物价水平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8,(3).
[2]王兰军.我国当前物价走势与宏观调控[J].中国金融,2007,(22).
[3]刘丽平,李军.钢材价格波动对钢铁企业利润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3).
[4]潘曾云.投资品价格稳步上扬 消费品价格继续上涨——2008年2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3).
[5]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李冬,肖遥.我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9,(5).
[7]平狄克,鲁宾菲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