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高亚峰 王雪芳
我国贸易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高亚峰 王雪芳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动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作用。认为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联动,使我国贸易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传导机制,对城市化进程发挥促进作用。
贸易结构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城市化
经济学上的城市化是以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的。众所周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除工业化外,衡量城市化还有其他几个重要指标,如现代化程度、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农村人口的流动等。而贸易结构的变化会引起上述各个变量的变化,从而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贸易结构与产业机构相互作用的机制,学者们已经做了大量的论证,贸易结构转换不仅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产业结果演进的表现,它通过产业的中间需求及产品的最终需求影响产业结构的供求关系,进而从要素供给弹性和产品需求弹性两方面同时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变(王晓艳,2006)。我们知道,比较优势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上,并由此决定分工与贸易,进而形成生产专业化。据此理论,一国不断从一种产品(行业)的比较优势转变到另一种产品(行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转变贸易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从我国具体国情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导向虽然能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但是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还存在过多的限制。把就业结构加进来考虑,产业结构又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根据Petty—Clark定理, 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朝着农业产出为主→工业产出为主→第三产业产出为主的方向发展。相应地,一个国家( 地区) 的劳动力构成也会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转化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也就是说,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关联性(陈大红,当代经济,2007)。这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峻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箭双雕的理论依据。整体上来讲,我国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偏低。因此, 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政策调整中,应注意加快第一产业的结构升级,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又会从技术溢出及人力资本的角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以上传导机制可以发现,贸易结构的变动对衡量城市化的各个指标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也就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建立了联系。
本文的分析将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例,从贸易的产业结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的贸易结构变化与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种类丰富。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及资源优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优势却未能一直保持领先。研究表明,我国粮、棉、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下降,目前已基本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而与此相反,大米、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在我国农产品出口中占到了76%以上的份额,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可见,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主要体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我们理应看到,我国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具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局面。况且我国农产品附加值一般偏低,不能将当地资源与高新科技联系起来,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更加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品贸易由于政策及国际形势的好转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的贸易结构,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一方面,在对外货物贸易中,我国工业品贸易增长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力,90年代中期至现在,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相反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工业领域不仅是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而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也一直扮演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阵地的角色。可见,工业品的出口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就业规模及总体就业规模的扩大,成为就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且最显著的变量。
在看到巨大正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劳动力供给逐渐进入高峰期,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工业化趋势的增强,劳动力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工业品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科技的纳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欠缺。从事工业品制造的工人中,农民工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所掌握的先进技能不足,这些不利因素使产品的技术溢出效应一直处于世界落后水平,给我国工业品结构的产业升级造成障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掌握了技术就谁掌握了世界市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在工人的培训与激励方面还需进一步制定有关措施并加强其实施。只有把工人视为人力资本,纳入到产品价值的核算中,才能使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一方面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农民工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识,在拥挤的城市大军中找到让自己发挥更大价值的岗位。
90年代开始,伴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成熟,第三产业渐渐崛起。图1体现了从90年代初期到2008年我国三类产业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发展总趋势是向上的,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日益健全,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使商业服务的需求激增,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服务业的稳步增长推动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2008年中国服务业贸易额更是达到了147.112亿美元。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依旧符合H-O理论,以劳动密集型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旅游业是我国服务贸易的第一大产业,2006年旅游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是243.22亿美元和339.49亿美元,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84%,进口总额的26.61%。运输服务是服务贸易的第二大产业,2006年其进出口额也分别343.69亿美元和210.9亿美元,分别达到34.26%和22.98%。
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大力发展给我国劳动力带来了就业市场,由于这些行业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含量及增值率较低,所以对就业人员知识水平的限制也较低,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牛津经济学决策2007年发布的中文报告《美中服务贸易与投资前景》称,截至2015年,美中两国在服务领域的贸易将为中国服务业创造700万个就业机会。
从中国服务业的内部就业结构来看,传统服务行业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新型服务行业的就业未能达到满足,内部发展很不平衡。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内部就业比重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两者之和高达60%,然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较高,走在产业结构优化前段的行业,如科学研究、金融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竟不足2%。从贸易角度看,国际旅游业、国际运输业吸纳就业人员比例最高,而知识含量较高的国际金融业、国际保险业及电信产业等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针对上述结论,我国在今后一段长期时间还应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优化就业结构及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对于工业制成品应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以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工业化必然会带来服务业的繁荣,我国应顺应世界潮流,发展新型第三产业,从而把优化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从这几方面着手才能从贸易的产业结构出发,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1] 王磊,潘敏.我国城乡人口对城市经济结构影响的分析[J].甘肃农业,2006,(12).
[2] 王燕飞,蒲永健.中国对外贸易的劳动就业效应:贸易结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3).
[3] 任琪勇,梁晖.我国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及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3).
[4] 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 基于32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8).
[5] 夏明.中国结构转变中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4).
[6] 周申,李春梅.工业贸易结构变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7] Jikun Huang,Yu Liu,Will Martin.Scott Rozelle.Agricultural Trade Reform and Rural Prosperity Lessons from China[J].NBER Working Paper,(13958).
[8] Sukkoo Kim.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M].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5.
F710
A
1005-5800(2010)11(c)-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