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基于八大经济区视角

2010-09-26 10:00谭志雄姚斯杰
关键词:区域间泰尔经济区

谭志雄,姚斯杰

(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2.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

一、 问题的提出

收入差距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近年来成为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者关*的焦点。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素质以及历史沿袭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差异较大,从而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相差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似乎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长期来看,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1]。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变化趋势的准确测量和分析既是国家政策实施效果的体现,同时又是国家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参考依据。

关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已经积累了大量文献。与大量文献相对应的是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给出的各种各样解释。众多学者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市场密度、农业生产、农业结构、城乡差距、产业结构、政府规模、企业规模等视角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纵观众多学者对地区收入差距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分析。王小鲁、樊纲(2004)认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仍在扩大[2]。董先安(2004)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地区收入差距演变的各种假说进行了归纳、分析与检验[3]。白雪梅、王俊杰(2006)借助泰尔指数对三大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4]。史维良(2007)研究了影响中国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因素,并就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5]。沈毅俊、潘申彪(2008)采用全国样本、“东、中、西”次级样本的Panel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6]。彭真善(2009)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同时就如何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7]。

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调整来看,功能性区域政策成为当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已从单一的以行政辖区、自然辖区和经济辖区为基本单元的空间开发模式和结构向以主体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空间开发秩序和结构转变。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经提出“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的设想,根据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等实际,基于因地制宜、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可行的原则,在东、中、西区域划分基础上进行细化,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及东北四大板块,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等八大经济区。此种划分方式比三大经济区划分更细化、更科学,是对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以及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梯度变化的最好反映。鉴于此,本文拟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中国经济区进行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以八大经济区为基础分析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以期为重新诠释和缓解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借鉴。

二、 数据说明和研究方法选择

1.数据说明

本研究主要以1992—2007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各省份的投资(包括国内固定资产投资、FDI等)、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等)以及出口等指标为基础进行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中经网、《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2—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等。由于西藏FDI数据资料缺失,故在计算FDI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泰尔指数时没有涉及西藏的分析;国内固定资产投资额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去FDI而得,其中FDI根据历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进行处理;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直辖前后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故1992—1996年西南地区的数据资料仅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省区。

2.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泰尔指数最早由荷兰著名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提出,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重要指标。利用泰尔指数法进行收入差距分解,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该数值越小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小,数值越大说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大。泰尔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及分解公式[8]如下:

(1)

(2)

(3)

其中Tp为总泰尔指数,Tw为区域内差距,TB为区域间差距,Tpi为i经济区各省份间收入差距;Yij是i经济区j省份的经济投入或产出量(i指八大经济区各区域),Nij是i经济区j省份的人口数;Y是全国的经济投入或产出量,N是全国人口数;Yi是i经济区的经济投入或产出量,Ni是i经济区的人口总数。

三、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测度

一般而言,地区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和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均可反映地区收入差距情况。鉴于后者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宏观经济指标的泰尔指数反映地区间收入差距,从而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差距。本文运用泰尔指数计算区域间收入差距以及区域内收入差距(其中区域间收入差距是指八大经济区之间的差距,而区域内收入差距是指八大经济区各区域内部的差距),并计算出区域内泰尔指数和区域间泰尔指数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具体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测度结果

由表1可见,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总泰尔指数以2003年为拐点, 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总体来看, 波动幅度不大, 这说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缓解。 通过分解后的泰尔指数可以看出, 与区域间相比, 区域内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变动趋于平缓, 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度较低, 而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泰尔指数与总体泰尔指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且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率较高, 说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持续变动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动影响巨大。

鉴于上述分析以及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不存在绝对收敛现象的事实[1],缓解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应采取适当可行的应对策略,重点调节区域间收入差距。

四、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与测度及解释

缓解地区收入差距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确保应对方略的可靠性、可行性。如上所述,中国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因此,本部分将对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进行因素分解与测度,以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一般认为: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以下将从这三方面入手,对区域间收入差距进行因素分解研究。

1.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分解与测度

为了对区域间收入差距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将投资分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INV),将消费分为城镇居民消费(UC)、农村居民消费(CC)、政府消费(GC)等不同主体的消费。而后将以上指标以及出口(EX)的区域间差距利用泰尔指数进行测度,具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的各项指标中,FDI以及出口的区域间差距最大,其中FDI的区域间差距下降趋势较为显著,这与近年来政府的外商投资政策以及对内陆地区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密不可分。出口的泰尔指数大体徘徊在0.75左右,自1992年以来,变化不大,这与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相关。在消费方面,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泰尔指数虽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略有下降,说明我国八大经济区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区域差距有缩小倾向;区域间农村居民消费差距变化不大,且泰尔指数在0.1左右波动;政府消费的区域间差距大体呈上升趋势,可能主要是由于政府在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等四大经济区的政府消费偏低拉大了区域间差距所致。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间差距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调节以及对落后区域的扶持略有成效。

表2 中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因素分解与测度结果(1992—2007年)

2.区域间投资差距、区域间消费差距、区域间出口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

在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独立分析的基础上, 应将以上分指标的区域间泰尔指数与反映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总体泰尔指数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更加清晰地反映诸指标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

(1) 区域间投资差距、区域间出口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绘制八大经济区间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固定资产投资(INV)和出口(EX)差距与八大经济区间的收入差距(ZTTEIL)关系图,如图1所示。

图1 FDI、INV、EX的区域间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

图1综合反映了八大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FDI)、国内固定资产投资(INV)和出口(EX)的区域间差距与八大经济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通过观察发现,国内固定资产投资(INV)的区域间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变动方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辅相成,固定资产的投资导向直接影响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外商直接投资(FDI)、出口(EX)与八大经济区间的收入差距(ZTTEIL)的关系虽不明显,但外商直接投资(FDI)、出口(EX)的区域间差距较大,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其将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及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向。

(2) 区域间消费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分析

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绘制出城镇居民消费(UC)、农村居民消费(CC)、政府消费(GC)八大经济区间的差距与八大经济区之间收入差距(ZTTEIL)的关系图,如图2所示。

图2 UC、CC、GC的区域间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关系

由图2可见,自1995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间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而近年来政府消费与区域间收入差距趋势变化相悖,致使反映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趋势线处于城镇居民消费(UC)、农村居民消费(CC)趋势线之间。消费是影响区域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缩小消费的区域间差距有利于进一步缓解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政府在制定刺激消费的策略上应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政府三大主体出发,除鼓励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外,还应有步骤、有重点地规范和调节政府的消费流向。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与区域间收入差距关系显著。1992—2007年,FDI和出口的区域间差距最大,其中FDI的区域间差距下降趋势较为显著。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间差距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出口的泰尔指数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从消费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泰尔指数虽有所波动,但总体而言略有下降,农村居民消费区域间差距变化不大,政府消费的区域间差距大体呈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合理引导投资流向、出口导向和消费方向,努力探索新的投资方向

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合理引导投资流向。适当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优惠政策,促进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的适度倾斜。鼓励外资和内资投向长江中游地区、大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等内陆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广大内陆地区应不断改善地区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和技术,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抓住时机,形成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政府应该在出口退税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对内陆地区优惠的出口政策和进口促进策略,实现内陆地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同时发展。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扩大消费需求,正确引导消费方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有效的社会福利制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有效可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和区域间消费差距提供政策支持。同时,适当调控政府的消费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对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南、大西北等四大经济区政府消费的引导,以便改变近年来政府消费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

三是努力探索新的投资方向。面对内陆地区投资软硬环境的日益改善、政府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良好的产业同构基础,积极引导国内外优秀企业到广大内陆地区投资。努力挖掘内陆地区的投资潜力,积极开拓新的投资方向,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效益的同时服务内陆经济发展。

(2) 逐步引导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转变,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消费观念是消费主体支配收入的思想观念以及追求商品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消费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自给自足的传统消费观念向*重消费效益的新型消费观念转变。在八大经济区之间城镇居民消费差距不断缩小的前提下,应该引导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在保障基本消费支出的前提下,适应当前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向的变化,努力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同时,政府作为消费市场的主要力量,消费行为对地区生产和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在消费对象基本类似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四大内陆经济区的消费,缓解内陆地区的消费瓶颈问题,刺激内陆地区消费。

(3)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区域投资和出口发展新趋势

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开拓区域投资新局面以及引领区域出口新趋势具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产业转移在我国呈现出新特点,产业转移规模日益扩张、方式趋于多样化,并且越来越向高新技术行业和服务行业发展。此外,在“成本倒逼机制”作用下,沿海地区出现了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对广大内陆地区而言,无疑是难得机遇。因此,各经济区应该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努力抓住当前产业转移加快的重大时机,有重点有区别地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条件吸引不同层次的资本投入,调整区域出口结构,从而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缩小区域差距。具体而言,沿海地区应适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在产业选择上积极鼓励和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投资,提高国内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更好地为沿海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服务。而大西南、大西北等内陆地区,应充分利用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巩固内陆地区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的优势,在国家优惠政策激励下,促使内外资企业在区位上的大转移;同时紧跟产业区域转移大趋势,积极创造条件,完成产业转移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改善、技术能力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等工作,奠定产业同构基础,努力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从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改善内陆区域的资本投入状况,调整出口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健,何彬.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趋于收敛还是发散?[J]. 学习与探索, 2007(3):153.

[2] 王小鲁,樊纲.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 经济研究, 2004(1):33-44.

[3] 董先安. 浅释中国地区收入差距:1952—2002[J]. 经济研究, 2004(9):48-59.

[4] 白雪梅,王俊杰. 用泰尔指数分析省区人均GDP差异[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5):483-485.

[5] 史维良. 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分析[J]. 特区经济, 2007(6):252-253.

[6] 沈毅俊,潘申彪. 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 2008(2):100-104.

[7] 彭真善.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分析[J]. 经济地理, 2009(7):1087-1091.

[8] 孙靖,黄海滨. 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 2007(4):51.

猜你喜欢
区域间泰尔经济区
百忍寺
百忍寺
幽默救命
御媛丹、崀霞湘溢、泰尔生物涉水直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结合区域间差异性的水平集演化模型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