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红,冯晚兰,李玉兰
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的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心理经常处于高强度应激状态,所以积极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我院护理部和院感科通过对全院130位护士2006年—2007年发生的主要职业危害事件进行总结,积极制订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并要求各科护士长严格把关,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相关人员不定期到科室督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表1 落实防护措施前后护理人员职业危害情况
2.1 物理性因素
2.1.1 锐器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经常接触到诸如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屑、缝针及各种锐利器械,容易被刺伤出血,尤其是不规范操作时更易受到锐器损伤,如加药过程粗心、徒手分离针头、操作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后针头处理不当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率增高,另外护士在掰安瓿时也容易造成锐器伤。因此,护士是医院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而针刺伤传播职业血液性传染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目前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触性传播[1],而且被刺伤后大多数操作者只是简单冲洗伤口后带伤继续接触污染物即增加了感染机会。
2.1.2 辐射损伤 医院许多的检查治疗设备都具有程度不一的辐射性,而护理人员经常协助病人去做各种辅助检查,可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损害。
2.1.3 紫外线损伤 主要是病房、治疗室等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护理人员不注意防护,经常在消毒状态下进去拿物品,使眼睛、皮肤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可导致皮肤、眼部损害。
2.1.4 负重运动性损伤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等症状,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及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2],如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各种护理工作时可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3]。
2.1.5 噪声损害 这主要发生在急诊科,急诊科位于医疗的第一线,急、危、重病人纷至沓来,经常出现十余人护送一人看病的情况,另外遇到交通事故、酗酒等情况,急诊科更是人声嘈杂、混乱不堪,加之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使人难以忍受,有统计数字,长期工作在急诊科的护士有40%~6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4]。
2.2 化学性因素
2.2.1 化学消毒剂 目前临床常用的消毒剂主要为含氯消毒剂,其具有一定的副反应,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体温表、止血带的消毒,病房终末消毒,接触污染物品后都经常使用含氯消毒剂,最常造成的损害是接触部位、皮肤发红、瘙痒、脱皮等,而有报道称经常接触容易发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严重者可致癌、胎儿畸形[5]。
2.2.2 化疗药剂 化疗药物一般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日常配制药液或给药时沾染的剂量很小,但由于频繁接触因其蓄积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口腔溃疡、脱发等,严重时会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2.3 生物性因素 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病种的病人,有些是传染病人,尤其是一些潜伏期传染病人和细菌病毒携带者均是危险传染源,护士每天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特别是在抢救工作中行静脉穿刺、采血、气管插管、吸痰、心肺复苏、伤口包扎等各种操作中均会与病人近距离接触,频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从而增加感染几率。
2.4 社会生理因素 护士大多为女性,她们既要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要任务,又要承担紧张而繁忙的护理工作,频繁的倒班,轮班使生活缺乏规律,影响正常的生物钟,导致睡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护士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产生焦虑、疲劳、烦躁等情绪,如不能及时调整和疏解,还有可能产生抑郁等精神症状,甚至引起精神疾病[6]。
3.1 制订合理防护制度,提高防护意识 制度是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只有建立合理、健全的职业防护制度,才能使操作人员做到有章可循,从而打好防护基础。据此,护理部、院感科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特点,针对损伤因素查找防护工作的不足和漏项,制定了具体合理又便于实行的防护制度,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进行认真学习,使她们较好地掌握了各种职业危害发生的原因、途径,提高了防护意识,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护理职业危害发生。
3.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3.2.1 规范操作行为,预防利器伤 规定护士将使用后的针头、缝针、刀片等立即放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满3/4要及时回收;不可用手弯曲或破坏,用过的注射器针头不可回套针帽,以防刺伤手指;要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防止刺伤;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3.2.2 辐射损害及紫外线损害的防护 对于辐射损害,医院加大对防护设施投入和建设,工作环境定期监测,护理部向院方申请购置设备完好的防护衣,在放射科安装了滑动输液轨道架,可避免或有效减少护士所受到的辐射损害。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的条件下进行,避免两眼直视,紫外线灯开关安在消毒室外,监测时穿防护衣、戴防护镜,特殊工作环境配备循环风空气消毒机,减少紫外线灯管使用。
3.2.3 负重运动性损伤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掌握力学原理,运用节力技巧铺床、正确搬运病人和帮助病人翻身。
3.2.4 噪声损害的防护 教育护理人员提高自身修养,适应环境,并给急诊科配足够的人力,使护士得到充分休息,同时加强机器的保养和检修,减少噪声。
3.3 化学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或化学药品时,应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掌握配制浓度,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还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3.4 生物因素防护
3.4.1 加强空气消毒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采用湿式扫床,尽量减少灰尘飞扬,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 h,以降低空气中的细菌密度,减少病原菌传播,定期进行空气培养、紫外线灯管监测,以保证其消毒效能。
3.4.2 重视戴手套及规范洗手 护士在进行有可能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的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必须接触时,应戴双重手套。另外,洗手是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在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穿脱隔离衣前后都要严格按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1 min,特别是被血液和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洗手,脱去手套后还应洗手,实践证明,这些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3.5 心理危害的预防 护理部给临床各科室配备了足够的人力,以尽量保证护士得到充分休息和身心健康,并要求各科室护士长注意合理排班和适当调整;定期开展心理课讲座,让护士畅所欲言,请心理医师及时对护士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对护士生活的关心,调整护士心度,减少不良因素对护士心理刺激;组织全院护士学习,转变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和尊重,避免了冲突的发生,并且平常通过模拟培训来提高护士的应对技能,从而减少角色压力。
总之,我院护理部、院感科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防护制度,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给护士提供好的工作环境,并严格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有效地减少了临床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大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1] 刘开玉,陈艳.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全科护理,2009,7(11B):2975.
[2] 林虹,马淑青,董丽霞.澳门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8):752.
[3] 陆毅,张战地,罗国萍.影响护士身体健康的常见因素与调适[J].护理管理杂志,2004,3(2):22-24.
[4] 肖红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天津护理,2009,17(3):182-183.
[5] 谭小梅,王学庆,董金彦.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9,7(9A):2311-2313.
[6] 田青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4):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