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0-09-25 08:53蓉郭2薛达元2孙发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2期
关键词:人口密度人口空间

戴 蓉郭 泺,2薛达元,2孙发明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国农业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

戴 蓉1郭 泺1,2薛达元1,2孙发明1

(1.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81)

依据1978-2008年间的农业人口统计资料,结合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分布图,在ArcGIS9.2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分析单元,分析和探讨了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不连续,地区之间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水平与中国农业人口空间格局时空变化紧密相关。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是促进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国家人口政策调控与农业人口变化直接相关。

农业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时空特征;GIS

中国的农业人口是指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1-2]。农业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3]。对中国农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需要从多角度、多维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人口分布的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将一个区域单元上的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与空间数据进行连接分析[4-6]。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迅猛发展,将大量的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到人口的时空格局研究中[7-8]。本研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人口数据和地球表面的地理因子关联起来,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人口时空变化和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农业人口包括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和由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抚养的人口[2],中国农业人口主要居住在乡村。因此,本文采用统计年鉴资料对总人口划分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方法,使用乡村人口指代农业人口。本研究所用的中国农业总人口及各省区农业总人口数据均来源于1978-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市区统计年鉴。

本文对所获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考虑到不同用地类型上人口分布的不均匀的特点,即不同的行政区域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我们不能选用传统的人口密度计算方法,顾及到不适宜居住地区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我们所选用的计算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如下[9]:

pi为第i个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Ni为该区域的总人口数,Aij为第i个研究区域第j类居住类型的区域面积。

本文对于所获数据处理,主要运用GIS特有空间数据分析和属性数据管理能力,将相关数据资料与行政区划进行关联、匹配、叠加等一系列处理,并且应用ArcMap自动生成面积,计算获取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图,最后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模块,对中国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进行分区域统计聚类分级和制图分析,探讨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由于海南省1988年设省,重庆市1997年设市,因此,在对这两个省的数据处理中,考虑海南省位置较为特殊,对1988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海南省不予考虑。对1997年前各省区数据资料处理时,利用ArcGIS空间合并技术,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进行相关处理分析。

2 中国农业人口变化的时空特征

2.1 中国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2.1.1 中国农业总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如图1所示,1978-2008年间中国农业总人口变动趋势主要经历了稳定增长和急速下降两个阶段。1978-1995年为增长阶段,从79 014万人增加到85 947万人,增长率为8.8%,年增长量为407万人。1995-2008年为下降阶段,从85 947万人减少到72 135万人,减少率为16%,减少量为1 062万人/年。

图1 1978-2008年中国农业人口随时间变化图

2.1.2 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变化时空特征

通过计算1985-2008年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的变化率,可以看出近30年各省区农业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1)1985-1995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为山东省和山西省,增长率为114%和98.5%。人口增长最慢的省为西藏自治区和新疆自治区,增长率低于15%。上海市城市化进程较快,此阶段农业人口数量在下降,下降率为16.1%

(2)1995-2008年,大部分省区的农业人口数量迅速降低,上海农业人口下降最快,下降率为45%,其它农业人口下降较快的省区如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下降率超过35%。此阶段,在地广人稀的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农业人口在增加,其中,新疆自治区增长率较高超过45%,其它两地区的农业人口增长率低于10%。

2.2 中国农业人口密度变化的时空特征

2.2.1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时间维的变化

近30年来,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动较大,大致有以下3个特点:

(1)1978-2008年间,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上海市一直处于下降阶段;其余省区的农业人口密度都经历了增长阶段和下降阶段。

(2)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农业人口密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增长较快的是山东省、天津市和浙江省,每平方公里依次增加了261.7人、135.6人和107.3人,增长速度较慢的是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10年中增长量依次为0.2人/km2、0.5人/km2、0.7人/km2、2.4人/km2。此阶段中,上海农业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10年间下降量为119.4人/km2。

(3)1995-2008年间,大部分省地的农业人口密度呈下降阶段,下降最快的是上海市,下降量为279.6人/km2,其它下降较快的省为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和天津市,下降量依次为177.1人/km2、176.6人/km2、139.2人/km2、118.3人/km2、113.5人/km2。在这13年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的农业人口进入缓慢的增长阶段,增长量依次为0.1人/km2、0.2人/km2、2.5人/km2。

2.2.2 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如图2所示,总体上看,近30年来中国农业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分布在东南地区,而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同时依据各省区农业人口密度不同时期的变化程度,在地理上可将其分为5类。

(1)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市,1985-2008期间农业人口密度一直在急剧降低,从738.1人/km2下降到339.1人/km2,下降率为54%。

(2)较高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农业人口密度在201-400人/km2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农业人口超过2.8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9.3%,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11%,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及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

(3)中等密度聚集区,包括四川省、湖北省、贵州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福建省和广西省,农业人口密度101-200人/km2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超过1.4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9.4%,面积仅占17.33%,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南部地区。

(4)较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甘肃省、山西省、陕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宁夏自治区,农业人口密度13-100人/km2范围内,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超过1.2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16.9%,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20.1%。

(5)低密度聚集区,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 km2。据2008年统计数据来看,人口为0.03亿,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面积却占31个省区总面积的49.5%,主要是分布在西部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图2 各省区1985年(a)、1995年(b)、2008年(c)农业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变化

3 中国农业人口时空变化的因素分析

3.1 自然条件的因素

一个国家农业人口的分布格局、密度大小及其随时空间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控制[9-13]。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种多样,造成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千差万别。西部大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的影响,使得西部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低,农业人口数量少,密度低。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的农业人口密度低于12人/km2,四省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4.1%,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49.5%。东部省区良好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高,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集中且密度大。高密度和较高密度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于200人/km2,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39.6%,面积只占11%左右。所以自然条件的空间格局是影响农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最基本因素。

3.2 社会经济的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重要性的影响[14]。中国不仅在各省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差距,即使是同在一个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15]。通过计算各省区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对比耕地面积减少量及农业人口变化量综合分析得出:1985-1995年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增加,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贡献率较大的是新疆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其中甘肃省达到了29%,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此阶段中,广东省、浙江省及福建省的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为负增长,浙江省达到了7%左右,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平比较高,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995-2008年间,大部分省区表现为农业人口降低,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西藏自治区下降率达到了41.7%,上海和北京市下降率最低,不超过9%。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进一步导致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占有量下降,导致环境承载力超负荷。

3.3 人口政策的影响

农业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受政策的影响较大,20世纪50-60年代初,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节育政策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但农业人口的基数本来很大,所以占比例相对较大;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改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高自然增长率,农业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80-90年代进一步明确强调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强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并重申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降低,死亡率较低,农业人口稳步增长,自然增长率大于;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近十年来我国农业人口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数量下降较快的趋势。

4 讨论

(1)中国农业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分布不均衡。在西部大部分省区生态系统的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气候条件相对恶劣地区,农业人口密度低,空间分布不连续。而在地理环境较好和资源丰富的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人口密度大且空间分布集中。

(2)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及政策的影响较大。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农业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国家相关人口政策对于农业人口增长率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是农业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各省区农业人口空间格局的研究发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城市化水平高,有较大的人口包容量,农业人口密度高。

(4)农业人口的调控好坏与农业生产总值对国家的GDP贡献率的高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极线有直接关系,农业人口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增加,但是农业人口过快增长也会导致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就是农用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能力超负荷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实现中国农业人口调控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是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编辑:于杰)

[1]胡焕庸.论中国人口之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2]中国国家统计局.农业人口的定义[EB/OL].http://www.stats.gov.cn/tjzs/t20030704_402369629.htm,2000–09–2/2009–12–15.

[3]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北京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Cliff A D,Ord J K,Spatial Autocorrelation,London:Pion,1973.

[5]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Dtatistic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2):189-206.

[6]GETIS A,ORD J K.Local Spatial Statistics:An Overview[M]// Spatial Analysis:Modellling in a GIS Environment.New York:John Wiley&Sons,2996,261-277.

[7]郭泺,薛达元,杜世宏,孙燕.近50年青海三江源地区人口密度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 302-305.

[8]俞路,张善余,韩贵峰.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83-87.

[9]王雅雯,王利,郭峰.基于GIS的人口分布图的绘制研究——以辽宁市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97-101.

[10]祝卓.人口地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1]董春,刘纪平,赵荣,王桂新.地理因子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遥感信息,2002,(4):61-64.

[12]何莲娜.城市布局要素与空间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建筑,2009,35(29):25-27.

[13]廖顺宝,孙九林.青藏高原人口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3):67-67.

[14]DiXon A.Method and Progress in Choropleth Mapping Population Density[J].The Cartograhic Journal,1972,(9):19-29.

[15]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R].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AbstractBased o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tatistic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8,combined 1:1000000 land utilization map in China,with ArcGIS9.2 software supported,spac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with 31 provinces as the basic unit of spati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in the last 30 years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discrete in China,and the difference is notable for various places,which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natural conditions,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policies and so on.The spatial patter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elementary condition,whi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factor to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hav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oo.

Key wordsagricultural population;spatial distribution;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GIS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DAI Rong1GUO Luo1,2XUE Da-yuan1,2SUN Fa-ming1
(1.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2.Chines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Resources Protection for Minority Areas,Beijing 100081,China)

DF413.1;F323.6

A

1002-2104(2010)05专-0186-04

2010-05-20

戴蓉,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规划。

通讯简介:薛达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No.07BAC03A08),中央民族大学958研究计划。

猜你喜欢
人口密度人口空间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