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远 李立辉
1 吉林省大安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131300)
2 吉林省大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1300)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全身及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男性有睾丸肿大,女性可见流产史。大安市是布病老疫区,历史上疫情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综合防治,进入1990年~1996年布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自1997年以来疫情开始回升,特别是2005年~2009年布病患者明显增多,尤其近3年,布病在部分乡(镇)出现散在小规模暴发。
2005年~2009年全市共流调重点人群或密切接触者及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医者14 920人,血清学检查2 807人,血检阳性人数1 049人,感染率37.4%,确诊患者1 010人,隐性感染39人,暴发点25个。其中2005年血检111人,阳性23人,感染率20.7%,新患20人,隐性感染3人;2006年血检415人,阳性62人,感染率15.9%,新患62人;2007年血检510人,阳性109人,感染率21.4%,新患 107人,隐性感染2人,暴发点3个;2008年血检848人,阳性380人,感染率44.8%,新患 365人,隐性感染15人,暴发点11个;2009年血检923人,阳性475人,感染率51.5%,新患456人,隐性感染19人,暴发点11个(表1)。从2005年~2009年调查结果看,感染率2005年低于2006年,2006年~2009年感染率逐年增高,尤其是2008年较2007年增幅明显,新发患者数从2005年~2009年逐年增多,增幅最大的是2008年及2007年。感染和发病对象有农民养殖户、放牧饲养、兽医、皮毛收购人员、屠宰工和学生及儿童,感染与发病对象以农民养殖户为主,占82.4%,男性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20~55岁)占85%。农村和城市均有发病,农村高于城市。从2008~2009年调查结果看,布病疫区地域面积大幅增加,由牧区向非牧区及城市蔓延,从年龄分布上看,学生及学龄前儿童也有发病。
表1 2005~2009年人间布病调查结果
从大安市近10年布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造成布病感染率、发病率逐年递增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布病的羊。1990年~1996年各乡(镇)农民从外地引进大量种羊,由于检疫工作不到位,造成病羊流入,导致自1997年以来布病疫情开始回升。2005年~2009年疫情回升原因,由于春、夏季不同的羊群在同一片草原放牧、混养以及自由交易等因素导致相互传染使疫源增多[1]。2008年、2009年出现小规模暴发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疫源增多;二是近几年国家启动布病防治项目,增大了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农民知道这些知识后对照自己的症状主动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查,这些就医者布病检出率高达85%;三是随着布病患者检出绝对数的增多,屯、邻亲友间对比症状后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医,这些就医者布病检出率达85%,其中2、3项检出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3~4年前出现症状,因此认为布病实际患患者数出现的高峰应是在2005年~2009年期间,差异不大。随着国家加大布病防控工作的力度和农民、养殖户等对防控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现在已开始淘汰病羊,并且已有了自我防护意识,由此认为在2~3年后,我市疫情将出现下降趋势。
要控制布病疫情的暴发和流行,一是要加大羊的检疫工作,淘汰病羊,控制传染源;二是要加强畜牧免疫工作;三是加大卫生宣教力度,使农民养殖户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免于感染,切断布病的传播途径[2]。
[1]佐月,高秀丽,张新岩.锦州市1999~2006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9,24(3):209-210.
[2]李晓棠,王恺,徐萍等.白城市2001~2006布氏菌病疫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方防治杂志,2007,22(6):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