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港 魏敏
(1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9;2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与思考
王港1魏敏2
(1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9;2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本文对江苏南京、镇江两市7所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行了调查,从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及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针对高等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工作生活质量的对策。
民办高校辅导员QWL
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and Life简称QWL)的概念自被提出后,经历了一个概念化的过程,迄今为止,仍没形成界定清晰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由此可知,对于QWL的内容结构,看法不一,关于QWL的结构概念难以达成一致观点。
国内外关于QWL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静态逐渐演变到动态和系统的过程,在其涵义、内容结构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有stein的五要素观:自制或自主、工作成果被肯定、归属感、自我进步与发展、外部报酬。①Efraty,Sirgy的四要素观:生存需求,包括安全与经济资源的需求;社会需求,包括人际间的互动及归属;自我需求,自尊、自主;自我实现需求。②国内,朱玲怡和孙进对某高校122位高级知识女性的QWL进行了调查,并从工作组织的价值取向、工作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工作条件及工作外家庭生活和其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于静从工作满意感、自我效能和团队意识三个方面评估吉林省教育工作者的QWL。王宏、汪洋认为,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为教师的前途着想,对教师进行有效的职业管理;改善与教师交往的渠道和质量;优化教师工作环境;优化学校内部的心理氛围等。贾海薇、郭凤兰认为,高校教师QWL有生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的需要等三大要素。刘庆、冯兰对武汉市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抽样调查,认为收入、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自我才能的实现、福利保障是影响高校青年教师QWL的五个重要因素。卿涛、彭天宇和罗键(2007)从工作任务、组织环境和社会心理三个维度对我国企业知识员工的QWL进行了研究。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民办高校重要人力资源之一,在工作生活方面有自我决策的程度较高;追求工作的意义和挑战性,工作的乐趣主要源于与工作相关的因素;工作与生活之间交叉较多,工作中的压力和情绪容易带到生活中来;重视尊严和社会价值,希望通过能力和工作成果来赢得尊重;十分看重生活质量和家庭责任等特点。可见,不管从研究对象上还是工作特性上都有研究的必要性。
问卷设计采用自评式调查问卷(6级评分标准,完全不同意为1分,完全同意为6分)。调查对象为江苏省南京、镇江两市有代表性的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三江学院和金山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民办高校辅导员,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为88%。在有效问卷中,男性辅导员占48.3%,女性占51.7%;36岁以下辅导员占92%,37岁至55岁占6.3%,55岁以上占1.7%;已婚的占36.4%,未婚的占59.7%,分居的占4%;专科的占6.3%,本科的占66.5%,硕士的占26.7%。在目前的学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1—3年的占56.8%,4—6年的占42.6%,6年以上的占0.6%,平均工作时间为4.4年。从所带学生的层次和专业来看,专科的占62.5%,本科的占37.5%;社会科学类的占34.7%,艺术类的占17%,理工类的占36.4%,中外合作办学类的占11.9%。辅导员普遍反映工作时间长,事务性工作繁重,前途渺茫,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心理负担重,倦怠性强。
本文以已有文献、问卷为原始材料,并结合访谈在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QWL特征的基础上,从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关系、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及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四个方面探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QWL。
(一)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关系不协调。
能否处理好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质量的关系,也就决定了QWL的高低。调查发现(如表1),69.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干扰了家庭与个人生活,81.8%的认为“我要在正常上班的时间以外工作,如早晚自习、住校等”,平均一周要工作66.87个小时。从生活方式上看,虽然有83%的辅导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总是找时间去放松、休闲的仅占3.4%,经常的占5.1%,不经常的占17.6%。辅导员定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很少,甚至大部分没有完整的运动计划(如15至30分钟的充分运动,一周三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对过去的三个月而言,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好”的仅占17.6%,“中等”的占69.9%,“差”的占11.9%,76.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面临重大的压力;六成以上辅导员认为自己存在缺乏食欲,感到或变得容易生他人的气、发火、经常性的疲劳,心境时好时坏等问题。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质量的关系整体上表现是不协调的。究其原因,是由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决定的,和目前民办高校普遍采用的“准军校式化”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表1 “工作生活与工作外生活关系”维度部分题项得分现状
(二)人际关系较和谐。
人际情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理距离,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人际关系圈是同事之间和与上级之间的关系。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于健康状态而且令人愉快时,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从而使人们对工作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满足感,QWL也就相应较高。③反之,辅导员的QWL就低。
调查发现,68.2%的辅导员认为自己能够得到领导或同事的支持,大部分辅导员对领导的工作是满意的,81.2%的辅导员认为与同事的关系很好。还发现,平时愿意与同事一起参加社交活动的辅导员占60.2%。这说明辅导员与上级、同事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较少受人际关系的困扰。
(三)工作满意度不高。
工作满意度是指对现有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反映,它是一种反映需求是否被满足,多大程度被满足,以及如何被满足的主观综合指标,是对活动目的实现状况和实现方式的一种综合评价。④
表2 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
从表2可以看出,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环境质量不高。工作环境质量是通过物质条件(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等)、经济条件(报酬、福利等)、组织环境(组织文化、培训发展、领导的管理方式)等来反映的。
从物质条件来看,有63.1%的辅导员认为办公环境是令人满意的。这可能和民办高校建校时间不长,工作场所、校园环境等基础设施较新有关。但有55.1%的辅导员认为办公设备不能满足正常工作。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民办高校的成本意识,为节约成本,办公电脑、打印机等办公基本设备配备上相对不足。
报酬和福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⑤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社会人”,会将自己的劳动和所得报酬同校内外其他人进行比较,只有充裕而公平的收入才能激励他们。在这个方面,认为自己与做同样或相似工作的人相比较少的辅导员占63.1%。可见,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收入并不是特别满意。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民办高校辅导员36岁以下占92%,工作时间短,职称、学历相对较低,家庭负担较重,工资收入相对较低;二是民办高校的薪酬体系偏向专职教师,与同龄教师群体相比,其收入不算高。加上公办高校等单位相继提高工资待遇,使得他们对目前状况更加不满。
辅导员是非常注重组织环境的。63.6%的辅导员认为没能得到足够的培训,63.3%的辅导员感到自己不被所在学校器重和信任。甚至有73.3%认为辅导员工作不是永久性职业,工作中52.3%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不是十分愉快的,53.4%的辅导员不愿意为所在高校尽更多义务。我们也发现,53.4%的辅导员清楚领导对他的期望,64.8%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干的工作能够得到赏识,67.6%的辅导员能够知晓学校正在发生的事,79.5%的辅导员对所在学校是忠诚的。然而,近一半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情况没有得到领导的反馈,不知道自己取得的成绩。在深度访谈中,大部分辅导员认为相对专职教师他们不受所在学校重视。
2.工作挑战性高。辅导员是学生的学习辅导师、心理辅导师和职业辅导师,⑥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服务者和管理者,教育管理对象是充满青春活力、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可见辅导员工作特征表现为低可分析性且高变化性,富于挑战性。这些特征对辅导员的关键心理状态是有影响的,会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乃至工作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63.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富有变化性,63.1%的辅导员认为对自身工作的诸多方面难以控制,认为自己在工作中花在琐碎事情上的时间过多占到75.5%(如表3)。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正在被事务性工作困扰着,势必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影响着工作绩效。
表3 “工作挑战性”维度部分题项得分现状
3.工作压力大。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是指辅导员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如工作时间过长、学生管理难度大、考核指标过细等而导致身心疲劳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情感体验。53.9%的辅导员认为工作上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负担很重(如表4)。每周实际工作时间平均为66.87小时,甚至有22.7%辅导员认为工作时间超过80个小时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很多辅导员感觉睡眠时间明显不足,这和当前民办高校“保姆式”的管理体制相关,辅导员早晨6点起床组织学生早自习、晨练,晚自习,10点以后还要查房,基本都要到11点以后才能睡觉。如果晚上遇到突发事件更是让辅导员彻夜不能眠。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工作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界定,如课堂纪律、学生宿舍管理主体是谁,配合教学工作程度如何等,也是造成他们压力的一个根源。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不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而且是辅导员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表4 “工作压力”维度部分题项得分现状
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较重且工作压力不易消除,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容易出现。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减压,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且民办高校辅导员由于年龄偏轻、工作经验不丰富、职业适应能力较弱等方面的问题也使他们承受更多外在压力和内在角色的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身心备受困扰。随着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步伐加快,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业务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作之余,辅导员仍需要进修学习,这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工作压力。
(四)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辅导员工作同样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发展自我,实现自身价值。⑦
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如表5显示,58%的辅导员认为“无法参与事关自己工作的决策”。这势必影响辅导员的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作为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调动辅导员的主人翁意识,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辅导员参与相关工作的管理与决策。同时,辅导员亦应提高管理能力和参与决策能力。
Hackman&Lawler认为工作的成果由自己努力所达成的:对个人而言,工作应提供富有内在意义的成果;工作应对个人工作绩效提供回馈,这些特质能使员工的工作得到内在的激励。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辅导员的意见或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对自己要达到的工作目标几乎没有影响力。59.1%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可能在今后5—10年从事同样工作,认为自己下次被提拔的时间为一年内的仅占2.3%,一至五年内的占27.3%,五年以上的占21%,没机会的占46%,无法判断的占3.4%。可见,民办高校辅导员个人才能在工作中得不到尽情发挥,看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工作中得不到激励。甚至73.3%的辅导员认为此项工作不是其永久性职业,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
表5 “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维度部分题项得分现状
可见,他们并不满足于现状,向往着更高收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之所以没有离开,不代表没有这方面的追求。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一部分辅导员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会“开拓其他事业”。社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许多极具吸引力的行业,新的机遇使一部分不安于现状的辅导员产生了需要冲突和目标冲突,面对选择困惑,他们的价值天平开始倾斜,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⑧
可知,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QWL整体水平并不高。
(一)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与帮助,甚至较公办高校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二)“QWL”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努力投入而提高的指标,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辅导员的QWL,如在工资福利、“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力度、工作内容设计及培训培养等方面,实现组织效益与辅导员利益共同实现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三)辅导员自身也要有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还要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自身心理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仅从组织保证、福利条件、管理模式、组织文化、工作环境、工作氛围等多方面分析辅导员的QW现状,仍处在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辅导员QWL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如工作特征、性别、家庭状况、学历等方面。
注释:
①Stein.A..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Action:Managing for Effectiveness[M].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s,1983:12-13.
②Efraty,D and Sirgy,M.J.The Effect of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on Employee Behavioral Responses[J].Social IndicatorsResearch,1990,22,(1):31-47.
③刘庆,冯兰.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探析——对武汉市高校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24.
④何伟强,宣红萍.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社会心理测量指标[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14-116.
⑤朱玲怡,孙进.高级知识女性人口工作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1995,(3):34-37.
⑥王港.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09,(5):136-137.
⑦谢钢.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心理浅析[J].技术经济,2000,(5):51-54.
⑧刘志成.对缓解教师压力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10):72-73.
[1]Hackman,J.R.&Lawler,E.E.Employee Reactions to job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1,(55):259-286.
[2]于静.吉林市教育工作者工作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2,(4):70-71.
[3]贾海薇,王文生,朱正威.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4-139.
[4]王宏,汪洋.浅议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J].医学教育探索,2007,(4):275-277.
[5]刘庆,冯兰.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探析—对武汉市高校青年教师的抽样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24.
[6]贾海薇,郭凤兰.高校教师工作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与思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88-92.
[7]卿涛,罗键.工作生活质量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2):50-55.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R].教社政[2005]2号,2005.
[9]王大军,刘瑜.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及专业化要求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6).
本文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的主要成果;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工作生活质量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SGSY2009YB14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