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洁 魏雪峰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518030)
鼻咽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MRI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地从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方面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其在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内海绵窦侵犯等方面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均较CT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1]。现将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鼻咽癌初治的42例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42例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鼻咽癌初治患者,行CT、MRI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0d,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57.5岁。首程治疗16例,再程治疗26例。高分化鳞癌2例,低分化鳞癌35例,泡状核细胞癌5例。
进行CT及MRI检查。其中CT诊断包括增强扫描。MRI检查包括T1、T2加权像和增强T1加权像。
1.2.1 CT诊断
鼻咽部CT包括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层厚5mm.横断位从软腭水平向上扫至颅内鞍上池水平,冠状位从后鼻孔至蝶鞍后床突水平。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 4层螺旋CT扫描机,以OM线为基线,扫描范围从胸锁关节水平至鞍上池,采用增强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120mA,均采用轴位连续扫描,平扫加增强扫描,除软组织窗外提供必要层面的骨窗。如怀疑有颅底侵犯,应在1~2mm的连续层面进行扫描。
1.2.2 MRI诊断
MRI扫描采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成像仪,头颈联合线圈。均作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T2WI平扫及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方向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范围从鞍上区至第2颈椎椎体下缘。层厚:轴位5mm,间隔1.0mm;冠状位、矢状位4mm,间隔0.5mm。所有病例平扫后静脉注射钆-二乙烯五胺乙酸0.1mmol/kg体质量,按照平扫层面进行T1WI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增强扫描。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构成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在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内海绵窦侵犯上,MRI的检出率均较CT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二者差异显示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CT组和MRI组在咽后淋巴结转移方面的差异为:检出仅左颈转移二者分别为10例,检出率29.4%(10/34)和12例,检出率31.6%(12/38);仅右颈转移9例,检出率26.5%(9/34)和9例,检出率23.7%(9/38);双颈转移15例,检出率44.1%(15/34)和16例,检出率42.1%(16/38)。颅底骨质侵犯方面的差异为:检出翼板二者分别为3例,检出率13.6%(3/22)和5例,检出率14.3%(5/35);斜坡7例,检出率31.8%(7/22)和10例,检出率28.6%(10/35);岩尖5例,检出率22.7%(5/22)和12例,检出率34.3%(12/35);蝶骨体或蝶窦4例,检出率18.2%(4/22)和5例,检出率14.3%(5/35);蝶骨翼2例,检出率9.1%(2/22)和2例,检出率5.7%(2/35)。颅内海绵窦侵犯方面的差异为:检出单侧受侵32例,检出率88.9%(32/36)和35例,检出率92.1%(35/38);双侧受侵4例,检出率11.1%(4/36)和3例,检出率7.8%(3/38)。
表1 CT组和MRI组在各项指标检测上的差异比较
临床上鼻咽癌恶性程度高,往往在疾病的早期就有临近组织浸润,其病死率较高,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影像学在鼻咽癌诊断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虽CT和MRI对病灶的评价与临床检查基本一致,但对鼻咽癌的蔓延范围和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CT和MRI在临床检查上是有区别的[2]。
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信号、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因为在磁场的作用下,不同的组织产生不同的信号,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多参数成像,可清晰地从形态学和功能改变方面为肿瘤的定位定性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其在鼻咽癌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及颅内海绵窦侵犯等方面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检出率均较CT高,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清楚显示鼻咽部的正常结构和肿瘤范围,能显示鼻咽癌黏膜下浸润以及对腭帆提肌、张肌和咽颅底筋膜的侵犯程度,尤其是对如骨髓等软组织的信号改变特别敏感,可显示局部骨小梁尚未破坏时肿瘤对骨髓腔的浸润[3]。本实验结果显示,CT组和MRI组在超腔侵犯、咽后淋巴结转移、颅底骨质侵犯和颅内海绵窦侵犯上的检出例数及检出率分别为30例(71.4%)和36例(85.7%)、34例(80.9%)和38例(90.5%)、22例(52.4%)和35例(83.3%)、36例(85.7)和38例(90.5)。MRI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当鼻咽癌通过卵圆孔、破裂孔等天然孔道进入颅内时,CT能显示孔道的增大和侵犯的边缘,MRI则表现软组织信号,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通过多方位成像,较CT能更准确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对发现海绵窦病变具有超前的诊断。颅底富含骨髓,是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发源地,也是放疗后局部复发的主要因素[4]。很多患者因治疗不彻底、不及时而易导致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应用对比剂增强和压脂序列扫描是目前评估鼻咽癌病灶范围、分级分期的最佳影像学手段。由于CT和MRI对颅底侵犯的诊断机制不同,早期颅底侵犯,CT表现可能正常,而MRI表现黄骨髓被肿瘤取代后的信号改变,能分辨病灶的放疗后纤维化和肿瘤复发[5]。因此,准确判断鼻咽癌是否侵犯颅底骨,有助于判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临床意义重大。由于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显示鼻咽癌侵犯的范围,避免了颅底骨解剖结构复杂、位置较深等难题,对颅底侵犯的检出率优于CT,结合颅底侵犯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可以正确诊断和设计放疗靶区,避免漏照,降低鼻咽癌复发率,提高人类的生存率,对临床上初治鼻咽癌患者的判定更具价值,特别是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尤为重要。
[1] 姚红霞,张金山.影像学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诊断评价[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0):1844-1845.
[2] 孙坤,李胎煜.鼻和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J] .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7,5(10X):113-114.
[3] 岑炳奎.鼻咽癌的MRI诊断[J] .吉林医学,2007,28(12):1417-1418.
[4] 杨红茹,王仁生.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J] .国际肿瘤学杂志,2007,34(8):592-595.
[5] 程南生.鼻咽癌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14(5):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