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记者 夏新萍 本刊记者 李天星
乌石化:尽责爱疆
■ 文/特约记者 夏新萍 本刊记者 李天星
具有“天山明珠”美誉的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着力在发展炼油、化肥、化纤、化工、塑料上下游一体化业务上下工夫;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在加快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开展扶贫、帮困、救危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站在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起点,乌石化公司大炼油、大化肥、大芳烃“三大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0年7月19日,这个公司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竣工投产,标志着中国石油对新疆石油石化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布局的形成和乌石化公司“大炼油、大化肥、大芳烃”基地初具规模。
依靠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人力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着力在发展炼油、化肥、化纤、化工、塑料上下游一体化业务上下工夫。乌石化公司目前已具有年加工原油600万吨、年产110万吨尿素和年产15万吨化纤及其他石油化工生产能力,且拥有十大类60余种石油化工产品。35年来,乌石化公司已累计加工原油8015万吨、生产尿素1936万吨。近10年,公司炼油加工量增幅达到60%,固定资产总额增长41%。2003年以来连续被乌鲁木齐市评为纳税功勋企业。
加强生产组织,提高经济指标。在多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乌石化公司两套化肥装置的综合能耗、尿素耗氨等指标始终在中国石油集团名列前茅,炼油综合商品率、轻质油收率、综合能耗等指标达到了先进水平。
大炼油、大化肥、大芳烃“三大基地”建设,既是中国石油在西部发展战略的重要定位,也是乌石化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综合实力,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
随着新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石油石化产业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龙头”。近10年来,乌石化公司根据中国石油集团加快新疆地区油气发展的战略部署,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攀升。10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的竣工投产,标志着乌石化公司实现了由单一燃料型企业向化工型企业的转变。这个百万吨芳烃联合装置是目前世界单系列规模最大的芳烃联合装置,由8套装置构成,概算总投资37亿元,主要产品为100万吨/年对二甲苯、37.65万吨/年苯。这个项目的建成投产,有利于实现新疆区域资源共享、企业优势互补,对于带动新疆以及西部地区石油化工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完善新疆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乌石化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在加工高硫、低凝、重质原油方面,这个公司积极探索和实践污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三废”利用最大化途径。
2007年起,乌石化公司启动了“蓝天工程”,重点围绕二氧化硫、酸性气体、工业废水排放等,大力开展一系列技术攻关,先后建成了废碱渣酸化中和处理、污水恶臭处理、污水汽提、深度污水处理、化肥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炼油硫黄回收等多套节能减排装置。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使乌石化公司“三废”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外排污水综合合格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渣处置利用率始终保持100%。年产1万吨硫黄回收装置,将炼油污水汽提、干气及液化气脱硫、瓦斯脱硫以及溶剂再生系统中含有80%硫化氢浓度的酸性气进行再加工,不仅达到了尾气净化排放标准,并且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品固体硫黄和食品级硫黄,生产出的食品级硫黄还填补了新疆的一项空白。
“增产不增污”,全方位开展节能减排,已成为乌石化公司实施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目前已经全面竣工、进入试车阶段的10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14台加热炉、5套空气预热和配套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将热效率提高到92%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节能减排示范性工程落户新疆。
坚持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对于地处新疆首府的乌石化公司来说,低碳经济的意义有多么深远,企业肩负的环保责任就有多么重大。随着新疆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乌石化正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部署,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近期,这个公司已经建成热电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硫装置,并将进入试车阶段,年处理量4万吨的硫黄回收装置已完成初步设计,2011年将建成投用。届时,乌石化公司将为改善新疆区域环境的大气质量、造福新疆人民、实施废物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乌石化公司在加快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把扶贫帮困、履行社会责任变为自觉行动,1995年到目前,已累计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扶贫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多次获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扶贫帮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9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乌石化公司承担起新疆部分贫困地区的定点帮扶任务。公司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定点扶贫,受到边疆广大农牧民的拥护,也受到国家扶贫办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肯定和表彰。
15年来,乌石化的扶贫点遍及新疆南北,包括柯坪、疏勒、皮山、洛甫、木垒、福海、托里和清河8个县。公司选派数十名挂职干部,投入大量资金,帮助贫困乡镇建设抗震安居工程、乡镇卫生院、希望小学、电站、保鲜库、机井和双语幼儿园等设施,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物质扶贫的同时,乌石化公司还通过调训和委培等方式,实施人才扶贫。公司先后组织18名乡镇干部和5名县级干部前往内地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农牧业实用技术,并对帮扶县的27名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了人才保障。
帮助贫困县尽快摘掉贫困帽子是乌石化人的心愿。15年来,乌石化公司协助地方政府建设和完善了一批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性工程项目,为贫困县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根据贫困县科技、教育、卫生方面的薄弱环节,建设与完善了部分基础设施,对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其中,福海和木垒两县已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贫困儿童的教育一直牵动着乌石化人的心。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1996年,乌石化公司向柯坪县玉尔其乡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对其进行对口扶贫。1996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投资127万元,建成3幢校舍和两个篮球场;1997年再建3幢校舍,成为社会各界向阿克苏援建的希望小学中最具规模的一所。之后,为使更多的失学儿童走进学校,乌石化职工二次捐资捐物,帮助321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学校建立以来,有942名学生毕业,其中51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
喀什地区疏勒县阿拉甫乡虽然土地面积多,但因为多年的干旱、缺水,土壤越来越贫瘠。农民不仅播种后没有水浇地,就连饮用水也成了难题。1996年,乌石化公司资助45万多元,为阿拉甫乡打了两口深水井,修建了一段防渗渠,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吃水难问题。疏勒县扶贫办的同志说:“自从推广打井灌溉技术、修建防渗渠以后,阿拉甫乡的耕地面积比原来增加了9000亩,达到现在的3万多亩,机井增加到14口,小麦亩产达到350公斤,成了全县有名的小麦高产乡。”
乌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刘继远说:“作为中央驻新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这一工作,为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由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