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趣谈

2010-09-19 00:55李春碧
烹调知识 2010年16期
关键词:淮南豆腐

江 苏 李春碧/文

豆腐趣谈

江 苏 李春碧/文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脱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明·苏平句)”。此诗中所喻的就是被誉为华夏“国菜”的豆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用大豆制作豆腐的国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载文献里最早提及豆腐的宋代《本草衍义》中云:“生大豆……可为腐,食之。”同时期大诗人苏轼也有“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诗人还注有“谓豆腐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相传两千多年前,淮南(今江苏扬州别称)王刘安(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时,广招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之术。曾与八位老公在北山(今称“八公山”)上,燃起炉火,用黄豆和盐卤炼丹。结果,仙丹没有炼成,却制出了豆腐。由此可见,豆腐的制作技术是刘安集劳动人民的经验而发明的。

誉有“东方龙脑”的豆腐,洁白似玉,细嫩如脂,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自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古时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题咏豆腐的佳诗华章。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诗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术,安坐获帛布。”诗中描述了种豆农民的辛苦,希望他们“早知淮南术”,把大豆加工成豆腐,以便获利(帛布即货币)致富。陆游有“烹豆腐美菜一瓮,偶有肉,则缕切投其中。客至,亦不问其何人,辄共食”的文句,可看出宋代用豆腐待客已是司空见惯。元代张勋的《咏豆腐》诗写得十分传神:“漉(过滤)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却笑北平思食乳,霜刀不切粉酥归。”宋人余宗汉撰文夸赞豆腐有“十德”:“水者,柔德;轻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食之即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碗,贵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法则不成,什德;建安糠者,隐德;……”以上,堪谓赞美之词足矣。

“今四海五洲,至边外绝域,无不有此……”(宋·梁章钾语),可见制作豆腐之技法已推而广之了。据史载,早在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时,将此法带到日本。在日本市场上至今还能看到“唐传豆腐淮南堂制”的豆腐商标,以示正宗。之后,豆腐之法传至欧美等地,享誉世界。豆腐对世界各国来说,是中国人传给他们的“华货”,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饮食史的一大贡献,值得骄傲和自豪。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曾创办豆腐店,他用自己的烹饪技艺,做出美味可口的豆腐菜肴,这既满足了外国人爱吃中国豆腐的愿望,又赚钱维持生活与求学,精神可赞。

古往今来,豆腐既是平民百姓的家常菜,又是高雅殿堂的美味佳肴。其食法颇多,闻名中外的豆腐菜肴有:北京的臭豆腐,四川成都的麻辣豆腐,江苏无锡的银鱼豆腐,陕北的水煮豆腐,上海的五香豆腐干等。从四季而言:有如春季的“香椿拌豆腐”,夏季的“麻辣豆腐”,秋季的“荷花豆腐”,冬季的“什锦火锅豆腐”,最负盛名的是汤汁乳白、豆腐细滑、白菜鲜嫩、清淡爽口的“三美豆腐”,这些都是国内外食客皆宜的盘中美食。

人们之所以爱食豆腐,是因为它有“植物肉”之说,世称强身治病的滋补品。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人们自身不能合成的八种氨基酸,豆腐中都有。还因为豆腐既具有经济实惠、食用方便、鲜嫩可口等特点,又具有多种药用功能,味甘而咸,性寒而散,清热气、散血淤、和脾胃、消肿胀、下浊气、解酒毒、生津润燥、降低胆固醇及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据悉,还有防癌抗癌之效。特别是近几年来,美国神经科专家研究发现,乙酰胆碱的缺乏是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而豆腐中的卵磷脂能使乙酰胆碱增加,老年人常食豆腐,可以预防痴呆。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展望》杂志预见,未来的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和其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由此可见,中国发展大豆种植和改革豆腐制作传统技法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

猜你喜欢
淮南豆腐
学做豆腐
让爱心飞扬
你是翘首以盼的惊喜
二十五,打豆腐
豆腐睡莲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家常豆腐
高钙植物肉
淮南王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