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茂龙
2000年8月1日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执行8年来,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下,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接受必要的数学教育。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增养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中职教育也发生~很多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伴随职业学校规模快速增长,尤其是民办职业学校的迅猛发展,使得生源质量的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各地招生对象不再只是针对初中毕业生,另外伴随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要求提高,所以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涌现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种办学模式。为这些原因对原大纲进一步修订,充分反应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这次新大纲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以原大纲为基础,充分吸纳了原大纲的优点和经验,将两者整合、兼容、优化,使新大纲具有很强的通用性。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制定数学课程的任务。修订的重点是根据课程目标来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突出数学能力要求,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难度,强化技能,突出应用。新大纲精选应用最广泛、并且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调整被现代数学逐渐淡化的内容;删除繁杂的运算和缺少普适性的人为技巧,降低难度;突出专业学习及生产生活中具有普遍适用的内容。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接近能让学生理解,达到在做中学、学生做的效果。将传统的能力要求整合为“三项技能要求”——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与“四项能力要求”——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使得教学要求更符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状况,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如下模块:①在基础模块中,删除命题、逻辑联结词、分段函数、反函数、余切、正割、余割、平移公式、正余弦定理、复数、三垂线定理、排列组合二项式等内容,增加函数、指数、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分类、分步计数原理内容;②职业模块中增加了以前职高课本中从无出现的内容如逻辑代数初步16学时的内容,学习二进制、逻辑函数、卡诺图和图解法化简逻辑式。增加了算法与程序框图16学时的内容,学习算法、条件判断、程序框图、数值计算与字符运算的案例框图表示等。增加了数据表格信息处理10学时的内容,主要学习数组、数据表格的运算,用软件处理表格、编制计划、关键路径法、横道图、网络图计划的调整与优化等。增加线性规划初步14学时,学习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用计算机软件解线性规划问题;③拓展模块学习的知识在以前课本中都有,只是从认知要求上让各学校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可开展拓展性知识讲座,如“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在相关职业岗位上的应用”、“数学与文化”等专题知识讲座。
2.调整教学内容,培养个性发展。新大纲将原大纲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调整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其内容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其内容确定的原则是突出共性教育。要学习作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各专业知识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适应生源现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职业模块是学习相关专业所需的限定选修内容,其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淡化理性抽象思维、淡化数学技巧训练,突出基本技能和应用。要学习相应职业岗位中已被大量使用,或正在被推广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具有时代特征,且易被中职学生所接受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进一步掌握职业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
职业模块不等同于专业课程。它是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其中的许多内容在旧大纲中都是必修内容。
拓展模块是任意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它是由与职业岗位有关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讲座、数学活动及学生的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构成。
三个模块的设置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不同数学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增加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用语表述上从两点出发,①认知要求分成三个层次,了解:指对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理解:指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指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②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成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一定的步骤正确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指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指能按要求对数据(及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指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空间想象能力:指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指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思维能力:指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模式。
3.实施多元化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新大纲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的功能,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为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提供了保证。考核与评价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核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和学,激发学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重在诊断和指导,考核与评价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做教学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教学,是为了不同学生学习的不同的数学。
4.新大纲结构、体例比较灵活、规范,有较大的弹性和可操作性。新大纲采用模块式结构。其中基础模块是中职通用的必修内容,也是国家对合格的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拓展、职业模块分别提供不同地区、专业选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新大纲体例中把课程教学目标单独列出,使课程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贯彻。
新大纲还对课时分配,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学手段等方法提出了建议,使大纲不仅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也回答了“怎么教”的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总体而言,新大纲是一份先进、科学、规范、有新意、可操作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深化中职课程改革,规范中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进和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