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课改进行师资储备课程体系及评价方式的变革

2010-09-17 05:19钱重碧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10年3期
关键词:岗位职业专业

钱重碧

[摘要]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最大限度地融入经济社会。所以,应培养教师面向社会,按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实施项目教学,与时俱进,务实求新,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而在不少地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却悄然走俏。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中职教师于欣慰之余,尤感职教课改意义深远,教职人员责任重大。职业教育事业源远流长。南通的先贤张謇先生在一百年前就主张“罢科举而兴学校,置经义而事士农工商兵各专科之学”,并创办师、农、纺、绣等职教事业,极大地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可是,就长期以来南通及其各地的现实来看,职教事业并没有与普教事业并驾齐驱,而是扮演了“淘汰性分流机制”的角色,职校学生有低人一等、逊人一筹之感觉。

职业教育就是实用教育,它是从劳动力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为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发展经济必然要发展职教。除了国家培养的高科技人才的带动作用外,亿万实用人才在生产第一线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职教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要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建构新的项目课程标准,编撰实用型项目教学的教材。这一思路。暗合了张謇先生“为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以职业技术为主,兼而进行文化科学知识和素质教育,注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这一思想。围绕课程改革,需要研究和重视以下问题。

一、职教课改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实用性、研究型的师资队伍。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需要首先攻破的难点。为此,必须不拘一格,吸引、培养人才,丰富学校的师资储备。可通过下列几种途径来解决:

1.内培。因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学校教育常显滞后性,如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最终会落后于时代,以致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迫使现职教师不断更新教材教案,与时俱进,不但要向书本学习,还要有计划地到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可以以轮空的方式腾出时间,给他们进修、培训、考察、交流、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更具前瞻性和延续性。教师对所授专业课程要亲手操作,做到程序完整、步骤清晰、渗透理论。可联系一批企事业单位进行校企合作,与一线师傅、专家互帮互学,使教师成为手脑并用的楷模。

2.外招。通过人才交流中心,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科学考核的方式,引进高素质、实用型的优秀毕业生和社会上的技能人才。后者尤显重要。在这一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新加坡的职业院校抓住机遇,引进了大量原先在企业工作的中高级人才。他们在企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深厚的人脉关系,在动荡的经济形势下看重学校的相对稳定性,愿意参与学校发展。人校以后,这些人才在专业及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践能力传授和实习单位落实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创新变革,增强实力,产生了延续至今的良性效益。而今,与新加坡相似的经济背景也给我国职教课改提供了招兵买马的良好时机。

3.短聘。向社会各有关行业延聘实习指导教师、半专职教师或I}缶时性教师。招聘的眼光不要仅仅放在在职人员上,还要关注已退休而健康状况良好的科技人员或管理人员。他们当中,有不少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可以通过科技工作者协会、企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物色人选,通过推荐、了解意向、试用等过程,确定聘用对象。上岗前应进行适当的培训,上岗后拟定明确的工作年限和具体要求,安排好办公、休息场所,便于交流、沟通,树立其主人翁意识,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部分教师已享有养老金等保险待遇,学校经济负担相对较轻,用人机制也相对灵活,但也不能忽视贯彻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

对以上三类师资。都应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尤其是根据项目教学对新教学进程的研究,使之成为新进教师的自觉行为。要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思维发展、认知程度的项目课程体系及相关的教学实习组合、进展程序,并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课改取得实效。

二、职教课改的核心是建构项目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体系的建构是课改的核心问题,也是课改中需要重点攻关的问题。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根据经济发展特点、地方产业升级、技术革新等全方位需要,从实际出发,掌握第一手资料,方能成型。其教学总体要求是:“理论要够,能力要强”。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项目课程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通过完成大量的小项目来逐步了解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使其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达到社会上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并具有较强的团体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

1.以职业岗位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在制定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岗位的用人标准,科学、准确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特色、行业特色、地域经济特色,才能对原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确定培养的专业方向。

2.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制订专业教学计划。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参照,将学生设计成从事不同岗位的员工,根据不同的用人标准来确定、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听取企业相关负责人、人力资源培训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往届毕业生和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意见,由多方共同参与制订。职业道德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职业习惯养成及团体合作意识培养等方面均应有所要求。

3.设置模拟职业环境,完成分项目专业教学。目前,虽然绝大多数职业学校均设有模拟实验室,但事实上在日常教学中还是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程序,并未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财会专业的模拟实习,主要是解决会计岗位自身的能力训练问题。大多职校没有实现会计职业岗位之间的轮岗实习以及手工、电算化核算的穿插进展,忽视了会计部门是与企业的产、供、销及信息中心等部门乃至银行、税务等方面息息相关的现实。如果能在校内设置具有多维空间的大型模拟仿真实验室,将各个会计岗位(即项目)与各方的关系以案例教学进行引导,以仿真实务进行操作,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教课改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

项目教学中对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是一大亮点,其原则应该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内在评价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简言之,就是要建立起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多元化的、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体系。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内容可根据学科及其年龄的特点,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等内容组成。除了常规的作业练习、期中、期末考试外,有关岗位职业操作过程中独立性的发挥、团体意识的表现、对相关主题的综合论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思路讲解、专题讲座讨论、撰写调查报告、模拟相关职业鉴定考试,等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为此,可设立由专、兼职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量化、细化评价标准,全过程、多角度地积累评价信息,以充分的积累来完成最终的考评。

目前,中职学校已摸索出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训基地延伸企业、技术专家走进课堂、项目教学订单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新平台等一系列好经验。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然而,值得思考的是,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定位于只是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是对普教的“淘汰性分流”,而应视为教育“个性化的分流”,是为公众提供一种教育的自主选择权利,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如果在今后的就业市场,不再有“人才”与“劳动力”的区别,而是按职业或工种类别实行就业准入制,在待遇上不再单看“学历”而是注重“能力”,依照职业资格等级制订薪酬,家长就不会宁愿让孩子去挤高考的“独木桥”,也不愿让孩子读职校。这样的大环境,无疑才是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好背景,只有如此。职教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猜你喜欢
岗位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五花八门的职业
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