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心 刘思 陶容辉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获准上市的乙肝抗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即干扰素(IFN)[普通 IFN-α和聚乙二醇化IFN(PEG-IFN)=及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与替比夫定)。我们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观察其降低血清HBV-DNA水平的疗效及安全性。
1.1 对象 为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并参照2005 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年龄16~65岁,血清HBsAg阳性>6个月,HBeAg阳性,HBeAb阴性,HBV-DNA水平≥105copies/m l;且前6个月内有ALT≧2倍正常值上限;TBIL≤51 umol/L;ALB≥35 g/L;PT超过正常范围的时间≤2 s;血清肌酐≦130 umol/L(1.5 mg/L),外周血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计数≥8×109/L,粒细胞绝对计数≥1×109/L。排除标准: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丙型或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失代偿肝病;试验前3个月内接受过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等治疗;血清AFP>100 ng/L;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有102例患者入选。
1.2 试验方法 将102例入选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2例用替比夫定600mg,1次/d,口服,患者基本疗程12个月,6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对照组50例用普通干扰素IFN-α500 U,隔日一次,肌肉注射,患者基本疗程12个月,6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不同时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治疗期间,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查1次肝功能、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治疗期间每2周检查1次血常规并注意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治疗组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HBeAb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0.4%(47/52)、70.0%(35/50)(P <0.05);67.3%(35/52)、36.0%(18/50)(P <0.05);57.7%(30/52),26.0%(13/50)(P <0.05);替比夫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多为虚弱、头痛、腹痛、恶心、(胃肠)气胀、腹泻和消化不良等,干扰素(IFN)不良反应较多,如发热、肌肉关节酸痛、血清WBC下降、精神抑郁、甲亢或甲低、消瘦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各项结果对比(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药物治疗的理想标准是持久强效地抑制HBV复制,使病毒载量尽可能地达到最低,从长期来看能够有效减少或逆转纤维化、防止或延缓肝硬化并发症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替比夫定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型对应体,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DNA多聚酶药物。替比夫定5’-腺苷通过与HBV天然底物胸腺嘧啶的5’-腺苷竞争,从而抑制HBV 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HBV DNA中造成乙肝病毒DNA链延长的终止,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替比夫定是目前抗病毒疗效最强的两种核苷类似物之一[3]。
干扰素IFN-α是一种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干扰素抗病毒作用主要是通过免疫调节和产生3个抗病毒蛋白的效应而完成的。干扰素IFN-α是目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
本研究结果表明,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较干扰素更能够取得良好的抗病毒效果,更易被患者接受。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2):881-891.
[3]Hou JL,Yin YK,Xu DZ,etal.A phaseⅢ comparative trial of telbivudine and lamivudine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 Chinese patients:first year results.Presented at:Shanghai-Hong Kong Intenrational Liver Cong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