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偷菜”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2010-09-14 09:46秦永超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本能现实生活全民

秦永超

2009年初,“偷菜”游戏瞬间蹿红网络,席卷网民生活。于是,“今天,你偷了吗”便成为大家日常见面的招呼语。很快,数千万都市白领成为“偷菜”队伍中的主力军,每天在“偷”与防“偷”中乐此不疲,甚至定闹钟半夜起床“偷”菜。是什么魔力让这些“菜农们”乐此不疲、津津“偷”道呢?

“全民偷菜”现象产生与流行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人类本能的“喜新厌旧”的基本心理倾向。①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就曾经将“求新”本能和“好奇”情绪、“反感”本能和“厌恶”情绪列为人类主要的本能和基本的情绪之中。②托马斯也提出了人类对于“新鲜经验的欲望”是人最主要的四大基本愿望之一。E·博格达斯提出时尚是人类“追求冒险和新奇经验”的冲动作用。③由此得出,当今社会民众的求新、求奇、冒险以及厌恶陈旧的心理使全民对“偷菜”这一时尚游戏情有独钟,“偷菜”成为当今社会民众本能驱使的行为之一。也正是这种心理机制造成了“全民偷菜”的独特性,即“标新”、“入时”。

人类“伸张自我”、“表现地位和个性”、“希望自由进步”的冲动心理。④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我”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规范、法律的约束,压抑了“自我”的很多欲望,使“自我”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其个性得不到张扬,不易受到重视和尊重,或多或少都存在失落感。而在“偷菜”这一时尚游戏里,大家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规定,大大方方地展示“自我”的另一面,甚至可以大模大样地去“偷窃”别人的东西卖钱积累财富,换来公众的认同,让公众关注自我,表现自己的个性,伸张自我,追求自由进步,实现自我优越于他人的自我感觉和价值。

大众人际关系由“疏离”到“归属团队”的心理需要。人际关系的冷漠与势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副产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现实中不少人都感到人际关系的复杂、功利主义的蔓延以及强烈的疏离感、孤独感。现实的团队总是被这样那样的问题所困扰,很显然,相当多的人对现实的团队心生恐惧和排斥,当然也不会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归属感。但归属集体,是人类的本能诉求,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到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的过程。“偷菜”游戏非常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开设了“开心农场”,网民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农场主”,自己制订农场经营计划并亲身实践,亲尝农场劳作、管理和收获的欢乐。“农场主”通过自己全身心投入和与朋友们之间积极的“偷菜互动”,构筑了一种集体生活的“真实团队”氛围,释放了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心理疏离和孤独感,充分感受到归属团队的温暖和自如,满足了“农场主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的内在心理需要。

大众的模仿与趋同心理。⑤模仿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相类似反应的行为模式,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正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善于模仿”。社会学家塔尔德还专门出版了《模仿律》一书,提出了时尚是模仿的结果,是人们在受到强大的“向上意识”的支配作用下采取的模仿行为,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过程。与此同时,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结合人类的认知过程,提出了学习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在社会榜样力量的影响下,学习模仿,使时尚被社会大众接纳,并得到最终的传播推广。除了人类模仿的心理机制影响外,英国社会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人类有着合群的本能、服从的本能,也是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合群、服从是社会大众,也即“偷菜”这一时尚游戏的赶潮者们为了求得与周围人们保持一致,而不得不选择的行为。因为“偷菜”这一时尚游戏是一种社会力量,这股力量会对人们形成无形的压力,是人们难以抗衡的压力,因此,人们为了求得与大众的一致,也会先后步入赶潮者的行列,成为推波助澜的大众力量。

当前中国人的社会性焦虑心理。当前中国人的焦慮心理已弥漫于社会各个阶层,“偷菜”狂热中反映的正是一种社会性焦虑。当今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之职场和人生压力,很多民众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有的甚至由此产生迷惘感和失败感。未毕业的大学生忧虑就业,已就业的大学生“蚁族”为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蜗居”黯然神伤,小摊贩为守住自己的摊子而费尽心机,蓝领担心裁员,矿工为生命安全而担忧,高强度而紧张的工作使白领心力交瘁。就是相对强势的一些群体,如“先富起来”的人们起初担心“原罪”,后来又害怕“仇富”,官员也据说成了一个危险系数最高的行业,等等。透过这些焦虑的纷乱表象,一个实质问题已经呼之欲出:当代人之所以焦虑,就因为缺乏对生活安宁、稳定的一种预期。在社会性焦虑弥漫的地方,成员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随之加剧,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无法提高。

理性评估“全民偷菜”现象的影响

“全民偷菜”现象积极的社会作用。马斯洛提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人生的最高追求。⑥但现实总是无比残酷,自我实现对很多人来说总是“遥不可及”的。而“偷菜”这样的开心游戏满足了自我实现和成就欲,不论是对个人的心理,还是民众的社会心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工作中的努力未必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职业规划和理想屡屡碰壁,而在“偷菜”游戏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得到大笔的“虚拟财富”和相应的“社会地位”,这可以填补他们在现实中的焦灼和失意感,缓解压力。网络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哥玩的不是偷菜,是寂寞。”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形的社会压力,让大家每天在奔波中变得茫然、无趣。集体的“偷菜”游戏,可以让大家变得有事可做,调剂单调的生活,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种菜”、“抢车位”游戏主要存在于SNS网站,网站好友基本是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人。许久未联系的同学、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个游戏增加联系,加深感情;与陌生人见面也可以以此作为话题进行交流;现实生活中社交能力较弱的人,也能借助游戏找到与他人的共同话题,拉近相互间的距离。

“全民偷菜”现象的消极作用。首先,长时间迷恋“偷菜”游戏,会使人在现实生活中更自闭、更压抑,孤独感更强,从而降低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正常、融洽的社交关系。“偷菜”毕竟是虚拟的网络游戏,作为社会人最终要回归社会。迷恋网络成了部分现代人的一种心理“怪病”,网上偷菜加剧了这种“病态”,让“寂寞”占据了自己的心灵,宅男宅女们变得不擅交往,不善言辞,内心也变得自我封闭。其次,网络种菜是“健康杀手”。很多网民整天守着菜园,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夜睡觉那是家常便饭,凌晨三四点还要定闹钟叫醒自己,只为趁“夜深人静”时偷到人家菜地里成熟的蔬菜。如此夜以继日,势必身心疲惫、精力透支。另外,网络“偷菜”偷得多了,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势必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网上偷菜开始,有可能演变成网下偷菜、偷钱、偷车。网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需要遵守社会公德,可以随意去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不劳而获,还不会受到惩罚,这肯定会对民众造成一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助长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为满足私欲而行为不当甚至不择手段。

建议

积极投入日常真实的社会生活。回归自然、向往田园是人们现在追逐的一个潮流,“偷菜”的过程正是养眼的过程,不同的菜地里种的不同植物,有蔬菜有水果还有花卉,到众多网友地里一边寻找可偷摘的机会,一边欣赏品种多样的植物,在伸手采摘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一种走进大自然的愉悦和庄稼喜获丰收的乐趣。“偷菜”这种小游戏特别打动人心,就是因为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都向往简单、悠闲的农家生活。但现实中却天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中,基本不可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如果真的想填补这一现实空缺,我们不妨培养自己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到纯朴的乡下进行农家旅游、到宁静的植物园赏花、买花种花、进行体育运动、发展艺术爱好、和朋友一起聊天等,积极投入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绿色、宁静、健康。

着力打造和谐、平等的社会舆论环境。当今中国,民众信仰的迷失日益严重,民众的心理迷惘来自社会环境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主要是大众的价值观与政府主流的宣传不协调,问题就出在主流价值观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表现方式上。上纲上线的宣传词语、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不可一世的政治姿态,这一切都使得当今社会民众心生反感。以“偷菜”为例,大众之所以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轻松、自然、悠闲、生活化的形式。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的声音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有利于形成和谐、平等的社会舆论环境。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才能更加尊重别人,“全民偷菜”现象才能向着更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

注 释:

①⑤沙莲香:《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

②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文版译序》,第8页。

③④周晓虹:《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科学战线》,1994(5)。

⑥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本能现实生活全民
全民·爱·阅读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吉米问答秀
可持续全民医保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语录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