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凌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江苏常州,213003)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三大症状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房肿块和乳腺疼痛。它占全部乳腺疾病的5%~10%[1]。乳头溢液多属良性病变,但亦可能是恶性疾病的预兆。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乳头溢液患者60例,均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全组60例,均为已婚非哺乳期女性,年龄25~67岁,其中≤50岁33例,>50岁27例,60例患者中双侧溢液3例,其余均为单侧,左侧32例,右侧25例,病程2d~10年,合并乳腺肿块12例,全组血性溢液(包括鲜红色,暗红色或咖啡色)29例,浆液性25例,水样4例,乳汁样2例。
本组60例术前均行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及乳房彩色超声检查。其中>35岁以上者均拍乳房X线片,并有28例行钼靶乳房造影检查。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中38例镜下可见上皮细胞,3例找到癌细胞,3例见异型细胞;乳房彩色超声提示乳房肿块12例,乳腺导管内肿瘤5例,乳腺导管扩张 12例,未见明显阳性征象31例;乳腺钼靶片显示粟粒状钙化影有3例;28例行钼靶乳管造影的患者中导管扩张16例,导管扩张伴充盈缺损12例。
本组均采用手术切除,其中行病变导管加周围部分腺体切除49例,单纯乳房切除3例,乳癌根治术1例,乳癌改良根治术7例。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1例,乳腺囊性增生病10例,乳腺导管扩张8例,乳腺导管内癌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例。乳头溢液性质与乳腺疾病的关系见表1。
表1 乳头溢液性质与乳腺疾病的关系
本组病例术后均进行定期随访,目前尚未发现复发病例。
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大类,生理性溢液多见于人哺乳期及断乳后1年内、服用避孕药等,生理性溢液多为乳汁样、水样及浆液样,常发生于多乳多个导管,一般无需特别处理。病理性溢液在乳腺疾病中的发病率3%~8%[2],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多发生于单侧乳腺单个导管,偶见于单侧多个导管或双侧单、多导管。引起乳头溢液的常见疾病是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症,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等,其中最常见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而乳腺癌占9.3%~29.3%[3-4]。年龄在50岁以上的血性乳头溢液的乳癌患病率超过50%[5]。本组病例中导管内乳头状瘤占51.7%,乳腺囊性增生症占16.7%,导管扩张症占13.3%,乳腺癌占18.3%,同文献基本一致[6]。≥50岁乳头血性溢液12例,乳癌6例达50%。
乳头溢液在临床上常为首发和唯一的表现,而乳腺区触诊甚至单纯乳腺钼靶片亦往往不能发现任何异常,故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在外科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有:乳头溢液的脱落细胞学检查、超声检查、乳腺钼靶摄影、乳腺导管造影及近年开展的乳管镜检查等。
乳头溢液脱落细胞检查是根据细胞及细胞核形态、异型程度做出诊断的。该方法无创、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并且有助于明确病因,其准确性33.3%~100%,平均63.8%[7]。本组病例11例恶性病变中3例查到癌细胞,3例查到异型细胞。超声检查可以了解乳管扩张情况、发现乳管内微小占位病变,对乳管内乳头状瘤较为敏感[8],本组为48.3%(29/60)。乳腺钼靶片乳癌常表现为肿块局部浸润、毛刺、微钙化、皮肤增厚、乳头内陷及彗尾征等,适于合并有乳腺肿块的患者。乳腺导管造影可以提供溢液导管比较清晰的X线图像,对乳头溢液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是一个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9]。尤其对仅有乳腺溢液而体检难以触及肿块,其他辅助检查阴性者。乳腺导管造影能在术前明确病变部位、大小、性质及程度。本组有28例行乳腺导管造影,24例与术后病理符合,达85.7%。乳管镜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全新的诊断方法,为需要手术的患者提供明确的定位,同时可进行镜下活检,使部分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切除活检[10]。
乳头溢液的治疗应重视病因,仔细鉴别患者是生理性溢液还是病理性溢液。手术是治疗病理性乳头溢液的首选方法,特别是血性溢液及(或)不伴肿块者。根据不同的病情,手术包括乳腺肿物切除术、病变乳腺导管切除术、乳腺单纯切除术及各种乳腺癌手术。手术切除的难点在于病灶的准确定位。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乳头为中心,在乳晕区按顺时针方向按压乳腺,观察乳头有无液体溢出,扪压溢液处即是病变所在部位。然后自乳头溢液孔处插入导丝作为引导物,沿乳头做放射状切口,将病变导管及周围部分腺体一并切除并送冰冻切片。若诊断为良性病变,切除乳腺病变导管中央部及受累区腺体即可;若诊断为恶性病变,则按临床分期及病灶部位决定具体乳腺癌手术方案。对于乳头状瘤病或合并细胞高度间变者,则行乳腺单纯切除术。
[1]何三光.外科专家经验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351.
[2]钱允庆,吴盾利.乳头溢液的诊断与处理[J].实用外科杂志,1986,6(11):562.
[3]Vargas HI,Vargas M P,Eldrageely K,et al.Outcomes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assessment of women with 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J].Am Surg,2006,72(2):124.
[4]Sauter ER,Schlatter L,Lininger J,et al.The association of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with breast pathology[J].Surgery,2004,136(4):780.
[5]李树玲.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87.
[6]Henry PL.Management of nipple discharge[J].World J Surg,1998,13(6):736.
[7]Cardenosa G,Doudna C,Eklund GW.Ductogragy of the breast:technigue and findings[J].Am J Surg,1985,149(5):789.
[8]梁廷波,郑树森,郑君.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影像学诊断32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9,14(1):75.
[9]阚秀.乳腺癌临床病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1.
[10]沈坤炜,陆劲松,袁建达,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的乳管内视镜检查[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