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琦云,白永韬,王小爱
(1.山西省吕梁市离市区人民医院,山西吕梁 033000;2.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临县 033200)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糖尿病不仅发病率高、病程长,而且并发症多,可引起眼、肾、心脏、血管等全身多系统和多器官受损,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健康杀手,其病程的发展,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的延长均与自我管理效能息息相关。自我管理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保健活动,即强调本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2]。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采取护理干预,实施与糖尿病特点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2008年1 ~12月我院门诊登记在册的糖尿病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02例,女性78例;年龄28~64岁;初诊46例,复诊134例;农民32例,工人36例,干部65例,其他职业47例;文化程度:文盲和小学19例,中学及以上161例;与他人沟通无障碍,无精神病史。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
180例选择病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
1.2.1 干预组 分三步。第一步:由专职人员按就诊顺序填写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资料问卷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病程、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第二步:根据对患者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评估,按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表进行一对一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糖尿病知识;合理饮食意义及如何合理饮食;用药须知;监测血糖方法,注意事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控制;运动方式;防范意外发生的方法;如何心理调适;戒烟、戒酒、讲究卫生,生活规律的好处;服务热线。第三步:发放自行设计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小册子,强化与其疾病相关的知识。
1.2.2 对照组 按一般诊疗服务给予指导管理。
2009年6月对两组病例进行问卷回访。以血糖控制水平及糖尿病知识知晓率作为效果评价参考。
1.3.1 两组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测评表 按参考文献[1]自行设计,共20题,其中基础知识3题,并发症相关知识4题,药物相关知识3题,血糖监测知识3题,饮食相关知识3题,运动知识2题,心理调适知识1题,紧急情况处理1题,共100分。合格:≥60 分,不合格:<60 分。
1.3.2 两组患者的血糖测定值 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两项指标为准。空腹,餐后2 h血糖控制在参考值范围为满意,否则为不满意。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比较(例)
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理智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各种躯体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进而理解医生对疾病治疗的意图,提高对医生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患者选择长期而正规的治疗和生活方式[2]。表1中两组比较,χ2=89.09,P<0.01,差异有显著性。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显然强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控制水平比较(例)
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是治疗糖尿病的目标[3],而自我管理能力是有效控制血糖的保证。由表2可知,两组空腹血糖控制水平比较,χ2=54.49,P<0.01;餐后 2 h 血糖控制水平 χ2=78.19,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
糖尿病为终身疾病,致残,致死率很高,不仅给家庭,社会带来大量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患者本身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缺失。童奥等[4]研究糖尿病作为一种无法根治的慢性病,其患病期间日常自我管理能力比病程长短更具有重要意义。自我管理为医学和医患问题的处理架起了桥梁,使患者承担起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与控制,医务工作者只是支持者。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提高,促进了自我管理的实施。积极配合治疗,疾病控制达标,延缓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不但节约了经济、人力之源,而且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十分有利。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途径,帮助人们学到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自觉地培养关心健康的态度,形成健康的行为,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教育是糖尿病终生治疗中的重要一环[5]。只有通过宣教,让患者学习并了解其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疾病的进展及转归,调适好心理,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物、运动、饮食控制、戒烟等多种手段减轻躯体不适,改变其不良遵医行为,铺平长期的、有效的自我管理道路。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27.
[2]施玉峰,孙立平.心血管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J].南方护理学报,2007,14(2):32-33.
[3]田华,王岱君.家庭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遵医行为及血糖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07,14(6):77-78.
[4]童奥,袁群,唐红,等.病程10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探讨[J].南方护理学报,2007,14(3):13-15.
[5]李晓燕,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