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梁育
(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河南漯河 462300)
新生儿黄疽为新生儿的常见症状,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属生理现象,无需特别处理;而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不同病理原因引起的病症,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最为多见,易产生新生儿胆红素脑病,造成脑损伤,危害严重。现对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4例新生儿黄疸 (病理性黄疸)消退延迟病因及其诊治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我科2007年4月~2010年1月共收治病理性黄疸新生儿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足月儿87例(83.65%),早产儿 17例(16.35%);顺产 73例(70.19%),剖宫产 31 例(29.81%);日龄 1~38 d,平均日龄 9 d;体重<2 500 g者2例,2 500~4 000 g 99例,≥4 000 g者3例;出现黄疸时间<7 d 96例(92.31%),≥7 d 8 例(7.69%);总胆峰值最高达511 μmol/L。
①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μmol/L,早产儿>257 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 85 μmol/L;②血清结合胆红素>34 μmol/L;③出生后24 h出现黄疸;④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⑤黄疸退而复现。具备以上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1]。
①胆红素测定,光疗前股静脉取血2 ml,排除溶血标本,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②三大常规、血型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根据病种及病情选做胸片、血培养、C反应蛋白及血红蛋白分析;③疑胆道闭锁可行肝胆B超。
采用双面蓝光照射为主为主,早产或病情危重以单面蓝光照射,同时辅以病因治疗,包括抗感染,补碱、补液,纠正酸中毒,平衡水电解质及营养,口服肠道菌群调节剂和肝酶诱导剂。
由表1可以看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感染因素(36.54%)、围生期因素(41.34%)、母乳因素(16.35%)及溶血因素 (3.85%)。104例新生儿经治疗后,治愈91例(87.50%),好转 10例(9.62%),放弃治疗 1例(0.96%),死亡2例(1.9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故积极寻找病因,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新生儿迟退性黄疸比较常见,病因复杂。本组104例新生儿黄疸消退延迟病因主要包括感染因素、围生期因素、母乳因素及溶血因素,部分患儿原因未明。其中,围生期因素居首位,占41.34%。围生期窒息导致的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及血流再灌注均可抑制肝酶的活性,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窒息缺氧可降低胆红素与清蛋白的结合力,影响胆红素的运输、代谢和排泄,使血清胆红素增高,消退时间延长[3]。因此,积极防治处理孕期疾病,加强高危妊娠及分娩监测,进行地中海贫血、G-6PD酶活性测定等遗传病筛查以排除母儿围生因素,积极喂养母乳并及时处理窒息可大大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此外,感染因素也是黄疸延迟消退的重要原因,占36.54%。新生儿接触外界环境,呼吸道感染,脐部及皮肤感染引起的肺炎、脐炎、脓疱疮、败血症等大大增加。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产出,体内氧化性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白细胞吞噬微生物产生的过氧化氢等,使红细胞细胞膜更不稳定,溶血进一步加重导致黄疸[4];母乳性黄疸占16.35%,其发生与母乳中含有较多的β-葡萄醛酸苷酶(β-GD)有关,它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产生未结合胆红素,从小肠吸收增加肠肝循环[5]。
表1 10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消退延迟病因分析[n(%)]
本研究采用以蓝光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光疗可使未结合胆红素氧化异构为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毗咯化合物,通过胆汁或尿中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适合各种原因引起的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所致的黄疽。本组治愈率达87.50%(91/104),疗效满意。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病因复杂,注重围生期保健,减少产科异常及母婴感染几率是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措施。对早期黄疸及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进行经皮测胆红素水平的动态监测,早期诊断,寻找病因,积极治疗,以避免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2]米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治疗[J].山东医药,2009,49(33):110-111.
[3]李罡.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J].医学信息,2009,1(8):14-15.
[4]骆伟华.新生儿黄疸与窒息缺氧的关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6):62-63.
[5]杜丽星,余唯琪,张晓燕,等.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6):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