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特约记者 严世华
夏愷:在美国“医海”扬起拼搏的风帆
文图/特约记者 严世华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的一个重要年份,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位华裔女博士也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名为 “泰勒”的大型医疗系统,全面开展了整个系统的医疗创新改革,并大见成效。她的成功经验,也许能为我国正在推行的“新医改”提供宝贵的明镜之鉴……
凡到过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就诊过的华人,都无不争相传颂这家全美榜上有名、拥有120万人口的患区和4000多名医护人员的大型医疗体系,尤其是它的消化肝胆病系,其医疗技术之高,服务品质之优,管理水准之强,已在美国德州名声鹊起。那么,一个仅仅用5年时间即腾龙而起的医疗体系的奥妙何在?
要解开这些“玄机”,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医学女博士——夏愷。她祖籍中国云南大理,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后来又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有谁会知道,她在此期间历经了什么样的漫漫求索之路?
说到夏愷,就不得不先谈谈笔者与她之间的渊源。
几十年前的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唱着“祖国的好儿女志在四方”,从大江南北奔赴内蒙古包头市参与建设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基地。我们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共同在那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热土上,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正是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开拓了我们宽广辽阔的胸襟,同时也炼就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后来,我们各奔东西,去追求各自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这一别,就是30年。再见面时,她已不再是我脑海中那个少年时的夏愷了,已经不再是那个身体羸弱、眼睛大大的、怯生生的小姑娘了……
那么,她是如何“华丽转身”,完成从一个草原小姑娘到医学博士、从临床医生向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转型呢?她又是怎样度过那段 “过五关斩六将”的岁月呢?
当初,夏愷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攻读医学和生命科学双博士学位,并很快成为中国大陆考入该校的一名佼佼者。回首那段往事,夏愷常存感恩之心。她念念不忘曾经遇到的一位人生路上的“贵人”——由于发现 “逆转致癌基因的细胞起源”而获得198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Michael Bishop教授。因为哈佛医学院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别说外国人,就连美国人都很难考进去。Michael Bishop教授却激励夏愷说,正是没有先例,才应当去刷新这个历史记录。人生能有几回搏?!于是,夏愷一边在哈佛医学院做实验员打工挣钱复习,一边参加严格的笔试和由六位教授、两名高年级学长组成的评委会的惊心动魄的面试,随后就是度日如年地等待“判决”……
喜讯总是在不经意间从天而降!一天,夏愷踏雪来到学校,刚走进实验室,便看到自己桌子上放着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激动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她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然后对着天空,向大洋彼岸的爸爸妈妈诉说起来,她要让在地球另一端的父母知道:您的女儿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夏愷清晰地记得,第一年刚进哈佛时,英语就是“拦路虎”,与当地土生土长说着母语的人相比,夏愷要困难得多,但她坚信勤能补拙。夏愷专门买了个小录音机,把上课时跟不上、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录下来,回来后再反反复复仔细听,把课堂上的知识弄懂;在别人去做运动、去玩、去看电影时,她却在争分夺秒地学习、补课。就这样,经过两三年含辛茹苦的学习,她慢慢赶上了美国同窗的步伐,也慢慢学会了他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在那段日子里,夏愷说她“别无旁顾”。现在看来,正是她这种专注于学习的“单一性”,才确保了她学业有成。
然而,或许夏愷也没有料到,正如一句佛语所说的:“往前走,好事坏事一块儿来。”夏愷在这场拼搏与超越的赛跑路上可谓“悲喜交集”——先是一次在商店里买东西时,碰到了一个刚回国归来的同学说:“听说你妈妈去世了,很多人都去参加了追悼会。”她乍听此话,顿觉天崩地裂;随后,在她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最关键时刻,姐姐出了车祸遭受重伤;随后,又闻爸爸病危!她不得不这边要照顾姐姐,那边还要飞回包头探望父亲,同时又要紧张地备考。苦于分身无术的夏愷,只得利用夜深人静之时,牺牲睡觉时间而挑灯夜战,为答辩做准备……
在漫长的八年寒窗岁月里,至亲带给她的三重打击,她硬是挺了过来,真可谓“八年辛苦不寻常”!
最终,夏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和生命科学论文答辩,并被授予特殊的高级荣誉学位,以表彰她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医学和生命科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当时和夏愷一起通过答辩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家庭背景,不是出身于医学世家,就是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唯有她是从中国内蒙古一个小小的边远城市,只身越洋参与竞争并赢得这一切的。夏愷说,她当时在精装版的论文扉页上写道:“献给我已故的爸爸妈妈,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写下这句话时,她说她就如同我们的体育健儿在奥运会颁奖台上的感受,看着国旗缓缓升起而热泪盈眶……
奋斗无穷期。拿到学位后,夏愷又决定申请去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结果她被这所在全美名列前茅、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威望的医院录用了。紧接着,一个6年住院医生的“大冲刺”又在等着她,又一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砺要她去经历。期间,她在附属医院做过内科实习医生和消化肝胆专科实习医生。由于实习期间的突出表现,她在未毕业前就被哈佛医学院破格提升为讲师。在那段时间,她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值班时24个小时甚至36个小时不能睡觉是常事。这对于一个有着很强的体力和坚强的精神抗压能力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像夏愷这样身材矮小的纤弱女子?
对于这些,如果你了解了夏愷那段“赤脚医生”岁月,也许就不会感到惊诧了——当年她到最贫困的农村下乡,在那个缺油少菜的环境下,做完饭后,爬满苍蝇的锅盖一掀开,它们就像雨点般地掉到锅里……她却能在那样艰辛的生存环境中,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针”,专心致志地给当地患者解除病痛。有了此番经历,夏愷到美国之后的这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一项调查表明,即便是最具才华的人物,也要有10年左右才能达到一流境界,研究人员称之为“10年法则”。因为成功就是高水平的重复。从夏愷的成功之路,我们不难看出:她这6年,不就和高尔夫的顶尖高手挥杆儿一样,看似一气呵成,其实是由多个动作组成的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独秀别样红。就这样,夏愷一步一个脚印地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迈向了医学的巅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此授予夏愷 “年青科研学者和临床医生”奖……
夏愷告诉笔者,如果5年前不是因为一场偶然的人生变故,或许她现在还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做医生和研究员。那次变故的缘由,是夏愷的丈夫苏维加因工作需要,要调到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去,而她则要随夫而迁。这就意味着她必须要放弃哈佛大学医学院,同时也意味着她又要在另一个地方从头开始……
人的一生,往往要做出各种选择,经常不得不面临一个个“舍与得”的关口,有时候这种抉择甚至是很痛苦的。对夏愷而言,她的痛苦在于——自己已经在哈佛大学整整奋斗了将近20个年头!但是眼下她又必须做出“去与留”的取舍,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那样。
几经痛苦的抉择,夏愷最终将砝码压在丈夫这边。因为她忘不了20多年前与苏维加高中同学时,在学习上你追我赶、一比高低的青春往事,忘不了两人后来为出国留学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心心相印的通宵拼搏,忘不了丈夫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的十多年来、为支持自己的事业连孩子都没要的歉疚。夏愷说,她的成功,离不开丈夫的倾力帮助与最无私的理解。这么多年,他们是在风雨兼程与相濡以沫中走过来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夏愷最终决定也要以同样的奉献来报答丈夫对自己的一片真心和痴情!
当他们离开哈佛大学那天,100多位师生与同事难舍难分,一直把他们送到大门外。那个场面,对他们来说就好像电视剧《走西口》中的镜头,让他们三步一回头……
此后不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出现了一位“小不点”的华裔女博士医官,她就是夏愷!
初到德克萨斯州,仅凭着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和生命科学双博士的头衔和医学界久负盛名的声誉,夏愷很快就成了这个州排名前几位的几个大学与医院争抢的对象,但她最终却选择了一家名气较低的机构,而且一上任就一鸣惊人!
夏愷新供职的这家位于德州东部较偏僻的医疗系统,当时有3000多名职工,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一半都是由医生出身的人担任,这正是她最看重的一点。夏愷认为,临床经验对一个医生兼管理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 “病人不会按照教科书去生病”。她以医生的身份到这里来,不仅可以成为一名看病的好医生,而且这里尚是一张白纸,可以让自己描绘更多的图画,还有机会发展成为这个系统的领导人之一。这样的话,既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对整个系统的发展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夏愷以往在哈佛大学从事过医学研究和教育以及做过组织社区与预防医学有关的工作经历,更会使她在这方面的发展如虎添翼。如此一来,夏愷便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型管理者,她可以积极探索和创新医院管理模式,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促进医院稳健发展;作为一名具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型管理者,她可以游刃有余地从医生的角度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管理靠制度,操作按程序,办事依规章”的管理模式。缘于此,一上任,夏愷就梳理出了一个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跨越式发展思路。
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对这个大型医疗系统在战略发展方向上,重新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定位。她首先提出:“医疗行业是一项高尚的服务行业,它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这一观点,是完全吻合于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因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服务型经济时代,也可以说已属于服务型社会。服务行业,是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且服务增加值大都超过了国民总产值一半以上的比例。仅在美国,就已达到70%以上,即有3/4的国民财富是由服务活动创造的,这充分说明了做好服务为何能获竞争优势的原因。
远见成就伟业,思路决定出路。既然将医疗系统定位在服务行业,夏愷就开始考虑怎样以服务为先导,在充分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让患者满意的、具有差异化的服务营销和创造新品牌的活动。上任伊始,她必须要了解自己哪一点胜过别人,然后毫无保留地聚力于此项优势上,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也就是说,不能做同质化的“红海”之事,而要做人家没有的、或比人家做得更好的 “蓝海”。
随后,夏愷首先了解了一下这个系统里现在有多少名病人就诊,是不是每个医生都很忙。因为医生看的病人越多,为医院创造的价值和利益也就越大;然后再考察在全地区什么服务项目是最需要的,由此考虑医院还需要开发什么新的设施和项目。考虑到自己是搞胃肠和肝胆系统方面的专家,夏愷率先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了一个自我分析。自己几年前在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时,是工作时间最长和压力最大的“苦熬期”,也正是这种“压榨式”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自己的快速成长。她当时师从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镜下手术大师、前美国消化和窥镜协会会长David Carr-Locke教授。记得这位1.9米高的教授曾开玩笑地对她说:“你的个子还没有肠镜的长度长,你怎么用肠镜做手术呢?”她回答说,这种类型的手术不是需要你的身长,而是需要你的能力和手上的技巧。这句话顿时把那位大师说乐了,并一下子喜欢上了她,主动要当她的导师。那段时间,夏愷在做窥镜手术方面,无论技术、技巧,还是对肝胆系统和胃肠系统的医疗认识都突飞猛进。自己有此之长,为什么不先拓展这方面的业务?于是,她决定首先创立肝病门诊,扩大消化系的服务项目,并将内窥镜中心现有的设备全部更新——这个举措,可以说是 “小处落笔”!
夏愷随后又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进行验证,反馈信息印证了她的决定。因为德州是美国南部最大的州,而且有很多肥胖病人,脂肪肝发病率很高;同时她还发现,在这片方圆一百英里的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真正的肝病专家门诊!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类病人来中心就诊?夏愷先统计出了一些符合条件的肥胖病人,然后再筛查到底有多少肝功能不正常者。很快,这些数据出来了,她立即让医院的服务部门去通知这些病人,告诉他们 “我们系统成立了一个专门治疗肝病的门诊”,动员这些病人前来就诊。然后,她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各个部门的流程安排、调度程序,日渐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她从中培养了对各部门、医务人员以及病患需求的洞察力。
商界有句名言:“营销要看到三步以外。”夏愷深谙此理。她将管理目标定位于 “把肝病门诊朝着一个综合性肝病医学中心方向去发展”。为此,她要使医院的服务系统像市场推广那样,从两个方面开展对外宣传来扩大门诊的影响力:一是让这个新建的门诊家喻户晓,并广而告之这里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向较为高发的丙型肝炎和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炎地区的患者寄发宣传材料,直达终端地告诉他们这里正在开展的服务项目……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几百名患者来应诊。二是这里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医疗诊断治疗技术。同时,夏愷决定组织每年一度的地区性学术会议,把在全美最权威的一些学术专家请来,一方面增强医护人员的医学教育,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她这里不仅具有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而且非常注重提高医疗系统的综合素质。首届学术会议非常成功,这在该地区历史上也是首次,就连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媒体NBC,ABC,FOX News等都到会采访。一时间,夏愷的肝病门诊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夏愷接着又发现,虽然这种营销推广很重要,但把医疗服务体系做好更为关键,因为当患者一旦慕名涌来,肝病门诊的服务、质量、管理的优劣,就起决定性作用了。她注意到这一点后,就先从完善肝病门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入手。她认为,很多疾病如果能够提前预防的话,总比发病时去诊治要好得多,因而建立完善的预防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她还决定要建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合作医疗体系。她的肝病门诊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与这个体系以周围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基础有关。在美国,医疗和药品是完全分开的。药品由公立药房或私人药房销售,具有一整套独立完整的系统。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但药品必须到外面的药房去拿,医生开药是没有提成的;另外,医院内部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在一个互相监督的体制之下,如果没有互相监督,就不知道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同时还要定期评价每一个人的工作和服务质量,并及时反馈问题。有了这样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不好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
建立机制,设定流程。夏愷认为,管理即“管事理人”,且重在“理”,“管”为辅。管理者的职责,首先要将管理的“理”理得清楚、理得顺畅、理得简单,事情才能“管”得容易、“管”得轻松。那么,夏愷又是怎样疏通这个“理”字的呢?
夏愷的做法又是从“小处落笔”,她是这样来完善自己的医疗服务体系的——
首先,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解决专家兼管理者“两者兼顾”的问题,推出时间管理服务流程:门诊派专人接电话,若病人来电话预约专家门诊,可依据预约门诊表,合理安排专家与患者的诊治时间;当病人看完门诊后,就可对这个病人回访,即看看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加药或减药,并让他们定期来门诊复查;而第一次专家门诊后,已把治疗方案定好并实施,三个月后病人再来复诊时,专家只要看其病情有无好转即可;第六个月患者再来,就无需专家而是由助理处理即可。此时助理要根据专家提到的事项,一个个去跟患者核对,看他们是否好转或恶化等。夏愷称此方式为“接力棒”式作业程序,即从预约门诊的第一个人为起始;第二个人就是护士助理,要把最基本的信息建立好;第三个人就是护士,她要更上一层楼,把药品和病史准备好;第四个人就是医生助理,他可以帮医生处理简单的病例;最后等他们把最基本工作做完后,才是专家、医生的工作。这样不仅效率高,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创造财富,而且从管理需求层面出发的流程系统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此管理的最大好处是,使专家只做专业性的关键事,让助理去干辅助性的常规活。这样在人力成本投入上也较为合理有效。如果要专家医生花同样的时间去处理简单病例,他就无暇顾及那些疑难病人。在此流程中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病人打电话来预约门诊时,护士一般会要求病人提前在网上或纸上填一个表,表中会告知他诸如体温、体重、黄疸、血压、药的剂量等信息都填写在档案中。若病人病情较复杂,助理会去详细了解一下,等到专家再看病人时,只需将已收集到的档案信息看一遍,然后接诊病人,这样便会有效地去问一些必要的问题,就不会浪费时间了。等到专家会诊时,把关键的问题再问、再综合、再体检一下,将化验和影像方面的资料再分析,提出治疗方案就行了。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按照此流程去诊治以及长期复查治疗慢性病人,效果非常理想。
夏愷认为,医疗业要靠服务来赢利,它是一个高强度、满负荷的服务行业。那么,怎么才能确保全体员工在此工作环境中,既不出医疗事故和保证稳定的服务质量,又能焕发出旺盛的服务热情呢?唯有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持续发展;而管理工作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往往很难一蹴而就,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既要有所为,还要有所不为。作为管理者,夏愷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人员动力的两大“高招”上——
第一招,实行“紧盯追问式”的目标管理制度。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业,多雇一个人就会花费很多,故每个人的工作要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太多的话,他会跟其他人比,在这里太累了,就会跳槽。为了让他们能在这里长期工作,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给员工搭建一个发展平台,使他们有成长感。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投资,教他们最好的工作方法、教他们最好的知识去帮助患者,否则他们就会经常流动;而熟练员工的跳槽会给医疗服务质量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和经济上的损失。夏愷为尽量避免人才流失,在工作安排上力求合理化。
第二招,采取“成功分享式”激励措施。夏愷说,她主要是通过表扬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比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月开一次表彰会,把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都提出来。到了年底,还把他们的收入和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做得好的就奖励,不好的扣除薪酬。这几种方法同时进行,使同事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功分享”目标,做得不好的话就有可能被解雇。夏愷的观点是:“我们除了为患者服务外,还要为服务患者的人服务。”为此,夏愷提出了她的用人标准,即你能否教育帮助下面的人,或是否能帮上级做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你若能给这个医疗体系带来效益,才会把你留下来,并非所有的好医生都适合这里。只有经过6个月到一年反反复复的测评,才能决定去留问题,这就是夏愷的用人理念,因为“好医生都不是孤立的,背后都有一个相互支持的团队”。
在夏愷的领导下,肝病门诊成立一年后,患者就诊数量大幅度增长。夏愷继之又举办了一个地区性的,专为提高护士和医生助理知识的学术会议,就这样慢慢地把这个品牌给打造出来了。当品牌效应出来后,夏愷又有了忧患意识。因为医院与其他的服务行业一样,有很强的竞争性,如果做得不好,患者会选择到别的医院就诊,所以必须考虑如何维系患者的忠诚度问题。为此夏愷提出,我们给患者提供的是“质量最高,费用最少,既安全又有效,物美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她的肝病中心在本地声名鹊起之后,夏愷心里清楚,患者之所以慕名盈门,完全是冲着这里肝病医疗水准和高超的镜下操作等“核心项目”而来。要想保持这一核心竞争力,就要在增值服务上下功夫。于是,夏愷趁早着手,进一步向患者们提供“附加价值服务”,来营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一,增设“贴近患者”服务项目。比如对一些住得很远、不方便到医院来的老年患者,就把医疗门诊搬到他们居住地较近的地方去。
其二,实行“一站式挂号制”。在美国看病需要提前预约。为方便病人,她作了改进,让患者同时可以把几种病一起看,这样就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也让患者感到很便利。
其三,采取“服务评估”衡量体系。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仅想到他们是否方便到门诊来,还要考虑他们在门诊候医要等多长时间。为此,夏愷专门设定了很多相关的方法和措施。比如她采用了 “全员服务质量评估表”的方法,在每年的三、六、九、十二月份,做一次每个人的评估。别人评估我,我也去评估鉴定别人,使大家都有了一个借鉴衡量,不足之处一起提高;若做得好,就把好经验介绍给大家相互借鉴学习,进而把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四,设立“安全检查”常规制。对医护人员定期检查,要让每个人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她每隔几个月便定期训练自己的医护人员,把本系统看病的安全系数和国家的安全系数做比较,找出差距,及时改进提升。
在以上基础上,为满足患者的需求、扩大服务范围,这个医疗系统又派生出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像脊椎显微手术、减肥手术、神经外科内科、影像中心,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有一个体重控制中心,是个多学科的服务项目,它不仅会给整个医疗体系带来相当可观数量的病人,也有助于肥胖病的控制和预防。另外,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普查,在这个过程中,检查对象通常都是健康的人,但通过普查,其中的很多人就会变成这个系统的病人。这样做既能提高普查对象的健康质量,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夏愷所在的医疗系统就这样从小到大,以星火燎原之势快速发展,短短15年时间,就从最早的几十个医生,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000多名职工,270名医生,4个医院和37个门诊,面向12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全美100个大型综合性医疗体系之一;尤其是从2006年至今的4年期间,这个新的肝病中心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这儿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该中心又与美国西南医科大学合作,增加了肝脏移植项目。夏愷和她的同事挽救了许多有严重疾病的生命,甚至使许多以前被“判了死刑”的患者重获新生,得以返回工作岗位,和家人一起幸福地生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夏愷也因此被美国西南医科大学提升为临床医学副教授。
此外,在2007~2009年连续3年中,夏愷所在的医疗机构因向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被评为全美国100个综合性医疗系统中连续3年荣获高质量奖的医疗机构;2010年,又荣获全美和德州优质奖。除此之外,还陆续获得了许多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开创更新服务项目等奖项……
2009年年初,由于夏愷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奖励她帮助院方创建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设施和服务项目,她被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聘任为董事会成员,成为系统高层核心成员之一,这在该医疗体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然,夏愷的名气并不仅仅源自其管理水平高,同时还因她的医术过硬的真功夫。患者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医生,都亲昵地称之为妙手回春的“愷医生”……
夏愷常说:“医生的任何一个手术都是一件作品,不但留给病人也留给自己。”但她没想到自己到德州后接手的最初几位患者中,竟有一位很年轻的农业化学教授。他27岁时得了肝病,每况愈下,身体一天天弱下去,然后慢慢变成肝腹水、肝功能衰竭,他找了几家医院都没诊断出病因。绝望之即,他听别人说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了一位华裔女医生,要建一个肝病门诊,就抱着一线希望来看一看。夏愷经过查询问诊,了解到他已病了3年,生活已不能自理,更别说继续教书了。于是,夏愷就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又查了大量的文献,还打电话给哈佛大学的导师,共同商讨,就这样用了两个星期,终于搞清楚了这个疑难病人是因为机体铜代谢紊乱,使铜积累在肝脏里,从而造成肝脏损伤。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肝脏移植,结果手术很成功。术后一年不仅恢复得很快,还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又重返课堂教书。后来这名年轻教授上门感谢,并与夏愷合影。他到处跟人说,是这个“愷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哈佛大学,并登载在哈佛大学的杂志上。其实对于夏愷而言,这只是她接诊的无数病例中的一例而已。她一年差不多要看两千多名病人、做两千多个窥镜手术,全年大概要服务四千多名病人;这名年轻的教授,仅仅是其中的四千分之一,可对他而言,却是拯救了他的生命……
还有一些病症,是夏愷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的观察、分析和做检验,并经结肠镜和胃镜诊断出来的。夏愷介绍说,有一个82岁的老人,在当地很有影响,因他的家族是靠地产起家的,很富有,也很有爱心,给当地政府和教会捐献过很多的钱,还去帮助当地的穷人,所以人们都很尊敬这个家族。而就是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却得了病,他总是腹泻,慢慢地消瘦下来,病因一直不明,后来他到夏愷这儿来就诊,夏愷经诊断,发现患者患的是慢性肠炎,就按慢性肠炎给他治,病情大有好转;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又患了肺炎,生命垂危,发展到只能靠人工呼吸机维持生命。夏愷立即采用一切办法抢救这名患者,因为他在这个地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很多人都希望他能活下去,为社区的人们多做好事。后来他苏醒了,医生和护士跟他讲:是“愷医生”尽心尽力、没日没夜地照顾了您。当时他的家人和他都很感动。他醒过来后说,自己有三个女儿,说夏愷很像她们;说她对人真诚、医疗技术精湛;说如果她要是不嫌弃的话,他愿意认夏愷为女儿。就这样,夏愷有了一个美国爸爸。
夏愷不仅有一个美国爸爸,还有一位美国妈妈呢!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据她回忆:“一位老太太来门诊看病,她便血将近两年,看过她的医生们都说是痔疮,让她去看外科医生,好把痔疮切除。外科医生建议她先做个肠镜检查,这样她才来到我这儿做肠镜。在做肠镜前的准备工作时她给我讲,她很热爱中国,说自己曾去过西安、到过内蒙古;我就问她到过内蒙古什么地方,她说到过包头,就这样我们越说越近。这位老太太去过包头二机厂,也去过五二研究所。她的先生原来是德州休斯顿大学的教授,曾于1982年在包头给五二研究所办过英语讲座,她也是英语老师,就一起到中国去了。世界真是太小了!老太太说你能上哈佛大学医学院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她知道包头是个小地方。后来,我就开始给她做麻醉,开始做肠镜,结果肠镜没做到一半时,我在她大肠的一个部位发现了一个肿瘤,正是这个肿瘤导致她便血的。病理检查确诊为肠癌,必须马上做手术。我把肿瘤专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请来会诊,马上去做手术。手术以后,经过化疗,恢复得很好。老太太在当地报纸上撰写文章,叙述是我怎样挽救了她的生命。在文章中她说如果不是我发现了她的直肠癌,如果还是按照痔疮来治的话,可能现在她就没有活命了。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把我与她联系在了一起;她有一个女儿在外州,于是她非要认我做在德州的女儿,因而她就是我在德州的妈妈。”就这样,虽然夏愷的亲生父母逝去了多年,但通过与病人的相处,夏愷又找到了温暖的亲情。
如今,夏愷虽远隔重洋,仍心系祖国。在夏愷的言谈话语中,只要一提到中国的故乡包头,她就会兴奋不已;而一旦在异国享誉业成,她就先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年来,夏愷就像包头的 “市树”云杉一样——诞生于南方,却耐得严冬;似木笔书天,敢刺破长空;不惧寒冷摧,不畏冰霜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