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扩大内需

2010-09-13 06:28谢利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消费市场公共服务消费

谢利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扩大内需

谢利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本文以农村消费市场为基础,深入分析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从提高农民收入、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出发提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些建议,逐渐转变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格局,向“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迈进。

农村消费内需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依靠投资、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是长期疲软,这样非持续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显得尤为明显。截止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7%,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1%;进出口总额接近2.2万亿美元,降幅在16%左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期望复苏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国外贸出口面临更大的压力。为此我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投资拉动,然而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外部市场的释放受挫,国内市场又无法释放的情况下,那就将面临企业破产的悲惨结局。

所以,必须重视消费,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原动力。启动我国消费市场,尤其是占总人口数三分之二的农村消费市场,也就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成为解决我国经济需求约束的关注重点。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消费不足,消费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正在由穷到富的农村居民群体,只要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微弱增长,其聚集量将不容小觑,会大大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增加城市较高消费层次与农村较低消费水平之间的中间层次,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力大,之所以始终无法有效地启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t=a+ b*Yt得知,影响总消费的主要变量是总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视野的不断开阔,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虽然有递减的趋势但仍然较高。根据2008年农民的收支情况,可由公式MPC=ΔC/ΔY计算出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达70.4%。所以影响农民消费的关键因素就是收入问题,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但是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得出下表,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城镇相比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0.5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6.9倍,人均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增长了8.8倍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增长了6.3倍,城乡居民的人均的消费支出差距巨大;其次,在收入和消费基数上、增速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纯收入比从1990年的2.2:1发展到2008年历史最高的3.3:1,消费支出也由2.2:1发展到3.1:1,也就是说,目前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最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仅梯级上不一样,而且差距也从4.6发展到了5.8,农民比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落后了8年。农村居民收入应用在生活方面支出太大,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能力,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二元供给,农民的隐形负担重

1990年-2008年城镇居民收支比较表(单位: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资源稀缺性和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长期实施“牺牲农村发展城市”、“重城轻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期望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通过其外部性逐步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然而,由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供给,农民代替政府承担着大量的供给成本,为了预防未来养老的需要、医疗的需要、子女教育的需要等不确定支出,农村居民不得不节衣缩食地进行储蓄,不敢消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成为调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充分发挥了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天性,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是对市场的盲目信任,把本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益职能也推向了市场,导致公共服务领域的“过度市场化”,致使公共服务的价格非常高。然而在分税制改革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面临“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移”的变化格局,县级政府的财政收支面临巨大挑战,许多县级财权已成为事实上的“吃饭财政”,无力承担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责任,使得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分摊机制被迫成为公共服务的承担主体,严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所以,加上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差距,城乡差距不仅仅是3.3:1,甚至高达5:1,成为制约农民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不科学的消费观念,束缚了农民的消费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民的消费观念正在转变,这些转变有利于农民消费的提档升级,但是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消费观念仍存在一些非理性和不健康的因素。

一方面,忽视自身需求的盲目攀比心理。随着信息传递方式的增多,农村居民开拓了眼界,逐渐地对家庭应该配备的基本家用设施有了一定的认可。比如,电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等等,把是否具备这些产品当作判断这个家庭富裕程度的基本标准,为此许多农村家庭为了显示自身经济实力,都纷纷地购买此类产品,甚至负债购买。但是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即使购买家电下乡产品,政府将提供13%的财政补贴,许多农村家庭仍然无法承受名牌产品的价格和家电下乡产品繁杂的补贴手续,只能放弃产品质的追求仅仅关注量的拥有。比如音响,许多农村居民只关心音响的声音是否正常,对音质效果等并不太关注。这种盲目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消费理念,为假冒伪劣产品打开了市场,不利于农民的健康消费,更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种类繁多、越办越大的过度人情消费给农村居民的消费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经济水平的提高,许多农民更加注重婚葬嫁娶等风俗传统,但是由于受攀比心理的影响,摆阔气讲排场等导致基本的价码也越来越高,挤占了农民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正常消费,制约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影响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对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联动。

(一)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农民的农业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才能撬动农村消费市场,才可能使“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农产品价格来看,我国除少量的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外,许多农产品价格都偏高,其重要原因就是农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不经济。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仅1亩多,比不上印度的2.5亩,更不能与美国的10.6亩、加拿大的26.4亩相提并论。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式,如土地流转、“公司+农户”等方式,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同时,要严格控制农资价格,适当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为扩大农民消费奠定基础。

(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左右,并且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提高,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排斥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摆在政府、社会面前的一道大难题。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人员的文化水平和劳动力都比较低,不利于学习农业新知识、利用新技术,获取高生产力的能力较低收益较少;受制于较低的文化水平,大量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能获取的工作机会较少、工作的种类较少,收入非常有限。这样不合理的转移,不仅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整体提高,制约了农民的消费,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因此,必须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注意二者的结合,在对农民的培训中,不仅仅是培训外出务工经商的能力,更应该加大对提高生产力、增加农产品收入等农业技术、农业新知识的推广,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农村、农业上谋取高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条件,应该转变公共服务城乡二元的非均衡供给形式,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首先完善关系人们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重点应首先放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和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这是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保障。

第一,义务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贫乏的问题,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并以更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匮乏,促进义务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降低农村家庭为了获取高质量教育资源而产生的教育负担;第二,健全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条件,建立从村到乡镇再到市的医疗卫生体系,并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的医师资源到农村就职或交换,保证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环境的健康发展;第三,必须健全以新农合、新农保、最低生活保证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建立起一种广覆盖低水平的全民保障体系,然后逐步完善、提高保障水平,使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履行其稳定器、调节器的作用;第四,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多渠道筹资形式来完善以安全饮水工程、道路、电网、通信等为基础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为农民的农业增收提供保证。

(四)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民的消费新需求

由于落后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农民的消费观念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鼓励企业提高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提高农民的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培育农民新的消费需求。其次,加大对消费普及性知识和法律的宣传,提高农民对产品品质的认识,着重介绍主要生产生活用品的质量鉴别,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让农民拥有一定的消费知识;建立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群众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鼓励农民进行消费投诉,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实现维权共防,从内部消灭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根源。再次,政府引导建立商品的农村销售网点。在农村大力培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流通方式,使城市经营网络延伸到农村,保证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质量。最后,应该加大整顿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秩序的力度。各级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等非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维护农村消费市场的经济秩序,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建立相对完善的法治环境。

[1]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居民的消费选择与国民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88,(01).

[2]杭斌,申春兰.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2).

[3]李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数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05).

[4]徐振斌.增加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J].宏观经济管理,2007,(04)。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33,ebook=40

F72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0.04.11

1009-6922(2010)04-33-03

2010-07-07

谢利萍(1984-),女,四川彭州人,硕士,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经济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消费市场公共服务消费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IP经济崛起为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
颜值时代的消费市场 精致男人成为新增长力
40年消费流变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