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研究

2010-09-12 06:23林君芬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1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协同区域

林君芬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510245)

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支撑平台研究

林君芬

(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广东广州510245)

校际间协同程度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匮乏已成为阻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巨大壁垒,需要从校际协同视角,建设可聚合部署、可协同建设、可共享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教育资源支撑平台。本文分析了区域协同资源建设中的四个关键问题,并从协同建设、协同服务的需求出发,探讨了面向区域协同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的功能架构及关键功能设计。

教育资源;支撑平台;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各类软硬件设施的建设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信息化并未产生技术专家们所预期的巨大效益。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最明显的优势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和主体的限制,有利于促进优势资源的共享,带动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管理上的困境以及数据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在推动区域统筹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然而从现实来看,“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没有形成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中的低水平重复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现象,目前很多研究较多地将其归因于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微观层面,如资源库互操作缺乏规范指导;对资源检索的技术智能化水平不高;资源的获取和应用及更新速度慢,动态适应性较差;存储资源利用率低,等等。[1][2]区域教育信息化模式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教育信息化整体不高的问题。

我们认为,资源共享与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抹杀学校之间的特色和个性化需求,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整合教育信息化各方主体(特别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并通过互补和整合进行重构,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产生“1+1>2”的效果。[3]也就是说,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均衡配置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解决宏观机制特别是区域内学校协同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和策略,实现系统意义上的整合和规模效应,而不是将学校模式简单地扩散到区域模式。从校际协同视角,立足于协同教育服务,构建符合区域教育信息化需求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服务体系,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大大地减少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浪费,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部各学校优势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实现区域内学校在教育方面的整体提高和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整个区域内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制,从而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益。

二、区域教育资源协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教育信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和组成部分所形成的一个整体,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和组织成员之间是协同互动的。就教育资源建设而言,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组织者的教育管理者和各学校共同组成了资源建设的协同组织,该组织的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成功运作主要受组织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指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内部因素则相对复杂,包括:①组织的愿景、使命及战略目标,即组织内每个参与学校都有强烈需求,但个体又无法独立完成,客观上需要协作,因而促使组织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协作动机;②合适的组织架构和运作规程,需要配备管理人员,拓宽管理机构与各成员机构间的沟通渠道,明确成员机构的责任和义务,使得有限的资源能最大成效地发挥效用;③实施效果,即协同组织的最终活动成果,主要体现为共建共享组织提供的资源与服务。[4]当然,合作必须建立在资源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资源,这是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前提。可见,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绩效管理、共建共享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四个方面,彼此间相互影响和制约,成为“协同发展、协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

图1 区域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发展的四个关键问题

1.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关键。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建设需要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服务各个环节(如信息化设备、工具的利用,教学资源的应用,培训或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化管理等)、服务主体(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有关教育服务企业等)和服务资源(如设备、教育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协同运作和动态聚合,为教育服务对象(如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等)的教学与学习提供基于网络的协同教育服务。由于协同组织内部各个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性(如区域内各学校背景、特色和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协同教育服务首先是要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的初始生态,并根据各成员的核心资源变化和应用的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因此,面向区域教育协同的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是指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依据,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区域服务模式,通过不同的配置策略,将各种信息资源合理分布和存储在不同的节点服务中心,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提高资源效益。[5]

2.共建共享机制和相应保障策略

目前,如何促进教学资源跨组织、跨平台的共享与重用,进行高效能、可持续、高质量先进资源建设并形成资源共享环境已成为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支撑E-Learning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与实践热点。从当前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在状态来看,教育信息资源存在同种—良构、同种—劣构、异种—良构、异种—劣构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并行存在,其中“同种—良构”型的资源是最容易整合、最利于高效汇聚的。[6]但无论是从财政资源的效益还是从现实的可行性来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很难也不应该以“同种—良构”型为主,“异种—良构”型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笔者认为,保障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建立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机制,并从软件支撑环境和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统一数据规范,对不同类的信息资源建立资源目录,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元数据设计,并进而建立信息资源数据模型;②建设共享的基础信息资源库,以支持不同应用系统中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和有效汇聚;③构建面向用户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将分散于各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学校等)和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索、采集和整合,完成对多个部门、机构的数据的交换与集成,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访和互动;④明确资源整合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对于难以用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共建共享的再生性动态资源,需要通过经济杠杆、评估手段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共享。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资源包括资本范畴内的显性资源,也包括非资本范畴内的隐性知识资源,前者在整合的过程中涉及产权的问题,后者虽然不涉及,但通过一定的转化机制可转化为有产权的信息资源。因此,在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除了要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外,还应重视教育资源的工业产权,以形成良性、促建促用的氛围。

3.绩效管理机制

协同组织的整体效益有赖于各组织成员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教育建设相关单位的绩效管理机制,使得有限的资源能最大成效地发挥效用。笔者认为,教育资源虽然凝聚了建设者的智慧和教学理念,然而资源的共享不会必然产生教育的效益,资源共享效益的形成必须要经过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主题、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进行“扬弃式”的应用,也就是说,衡量资源共建共享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资源数据的多与少,而是使教师和学生在共享、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共享智慧,资源必须和教与学的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教育的效益。因此,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引入绩效管理机制,以实现对资源建设项目的一体化统筹管理,对资源建设质量和应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从而实现对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服务,以保证区域资源建设项目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其关键在于对资源建设者(学校、建设团队和教师个人)的绩效管理,核心在于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核心理念无缝整合到资源建设过程中。[7]

4.个性化发展

协同的基本出发点和初始动机是组织内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协同初期表现为各个体(学校)资源建设水平的差距,但在协作后期,应表现为各个体的个性化(或特色化)差异。协同建设的根本目标也不应是使各学校资源建设的水平和规模完全一致,而是结合个体的特点,使个体的特色和优势通过协同得以产生效益的最大化。而目前绝大多数采用购买商业资源库的建设思路,同质性非常明显,磨灭了学校在资源建设方面的个性化。资源建设的个性化,有利于保持协同组织内部的发展动机,因此有助于教育资源的持续性建设。

由此可见,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资源建设平台应该是一个以提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为核心的可聚合与共享资源的平台,实现各校间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各学校、各学科的发展提供支撑和服务,并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和平台安全体系来保证平台资源建设质量、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效益的监控等,以促进区域内各学校协同发展,为广大学校、师生等提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等多种服务,推动区域建设均衡、可持续发展。

三、面向协同服务的教育资源共享支撑平台框架与功能设计

教育资源协同建设的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为成员机构提供资源和服务来实现的,这种服务依赖于协同教育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网络。为了有效支持基于区域协同的教育建设策略,有效保障上述几个关键点的落实,形成了支撑平台的功能架构(图2)。

图2 面向区域协同的教育资源共享支撑平台功能架构

在该功能框架中,资源配置、资源管理、资源服务和资源评价共同构成了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四个不同维度,属于系统的基础功能,和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一起处于系统的底层。站点管理功能是系统的显示层,为系统提供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定义,以支持各协同单位的个性化资源建设。绩效管理模块是保障区域协同建设资源的重要模块,定义了绩效管理的相关量表、规则和统计视图,是评价各参与协同个体和节点的重要依据。

1.采用灵活的系统架构方式,保障协同组织成员参与资源建设

灵活的系统架构方式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作为协同组织成员的各参与学校在物理上呈现分布式的特点,客观上要求支撑环境具备分布式特点。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水平和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在同区域内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不少学校还缺乏接入互联网的大容量数据存储服务器。这种协同组织内成员的差异也要求我们采用灵活的系统架构形式,以使所有参与学校都以合适的形式加入到协作网络。实际部署中可采用两种形式部署系统:对于区域中心(如省级中心)、各县市中心、各优势学校采用物理上的分布式架构,各分节点建立数据中心,完成本节点的存储和服务,并通过统一用户服务器完成目录数据和资源数据的统一;对于薄弱学校我们采用集中式架构(即逻辑上分布,物理上集中),在各管辖县市节点系统上,建立具有独立视图的子系统,为相应学校提供服务。由于数据直接存储在节点服务器上,因此不必进行数据的同步操作,管理效率也相应得以提高。具体组织拓扑如图3所示。

图3 面向区域协同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部署模式拓扑

2.采用多级用户机制,保障协同组织成员合理分工

资源共建共享的首要前提是共建。为了使协同组织各成员合理分工,激发更多组织成员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系统采用梯级用户管理机制。频道和各级栏目可以分别设置管理员,下级管理员可由上一级管理员委任,形成“网站站长-各频道管理员-各级栏目管理员”的梯级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这样将以往资源建设扁平化的二级管理模式转变成立体化的多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吸纳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资源建设的管理团队中来,队伍建设和任务管理变得更为灵活有效,并易于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图4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多级用户机制

3.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保障协同组织的高效运作

绩效管理是保障协同组织效率和效益的必备措施。本系统中依托灵活的评分和统计功能,试图建立涵盖资源、教师、学校节点、区域节点的立体绩效管理体系(如图5所示)。所有绩效由系统中绩效管理模块设置相应的量表,以收集和处理相关原始数据,并根据绩效评价规则将其转化为一个具体量值。其中,资源绩效指的是该资源的使用效益,由使用绩效和评分绩效两部分组成,对于绩效评价较高的资源系统自动实施推荐服务,对于绩效评价不合格的资源将被删除;教师绩效同教师上载的资源绩效、使用资源的绩效和参与评价的绩效等部分组成,对于绩效较高的教师系统将在显示视图中的显著位置予以表彰,并结合协同建设的管理机制予以表彰,对于绩效不合格的教师,系统将予以通报和提醒,并采用限制其下载权限等措施激励其积极参与后续协同建设;管理绩效为学校节点维护和使用资源建设系统的绩效。根据绩效统计量表可依据以上三种绩效数值计算学校的协同绩效数值,并依据该绩效给相应学校以奖励或提醒。

图5 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绩效评价模型

图6 系统的站点化视图生成流程

4.以站点化视图,支持各协同单位的个性化资源建设和应用

协同组织的个性化有利于成员间协作的可持续性。从支撑平台角度,支持个性化的直接方式是提供站点化视图,改变传统的风格统一的资源库视图,将资源库和信息网站有效地结合起来。系统预定一系列资源网站模板,大大简化了网站的建立过程。系统的站点化视图生成流程如图6所示。同时,网站的模板是可以动态修改和自定义的,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了个性。站点化视图为各个学校建设自身特色资源提供了独立的个性化空间和自主权限,在共享共建的同时,保持了学校的个性,并允许学校节点将资源建设同在线教学等其他信息化教学应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结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是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随着语义互联网、网格技术、云计算等新兴计算机技术日渐成熟,其在处理跨区域、跨网络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使我们看到了建立更高性能、更可靠的区域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网络的前景。本文立足区域学校的协同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出面向区域协同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技术支撑环境设计,有利于发挥管理机构、各学校的优势,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流动等措施来建立区域协同教育资源平台,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在教育价值上的等价交换,还能切实推动资源的深层次应用,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邹立达,刘方爱.教育资源网格副本管理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221-224.

[2]俞毅.教育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26-28.

[3]林君芬.信息化教育服务联盟研究[R].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9,(9).

[4]李晓东,肖珑.国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5):6-11.

[5]王巧,刘清堂,李浩.基于用户需求的教育资源配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117-120.

[6]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

[7]贺志强,陈静.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绩效管理策略及支撑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70-72.

(编辑:王天鹏)

book=58,ebook=142

G203

A

1673-8454(2010)14-0058-05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