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之我见

2010-09-11 09:28杜钟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报关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

杜钟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之我见

杜钟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进行项目课程重构,首先面临如何确定课程目标的问题。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着课程设计各项工作的方向和成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该通过选取典型工作过程以确定项目边界,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技能需求以确定项目内容,通过分析本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以确定项目技能阶段性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设置;项目课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随之繁荣。同时,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逐步从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专业核心课程是项目课程建设的首选对象。《国际贸易实务》(以下简称《实务》)作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应该进行项目课程建设。项目课程建设要围绕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功能、目标、内容组织和实施方法。其中,确立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直接影响着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向和成效。

通过对《实务》的传统教学目标进行解构,本文分析了项目课程的不适应性,并在项目课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课程目标确立的方法及其核心问题。这些方法是:通过选取典型工作过程确定项目边界,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行为规范确定技能需求和项目内容,通过分析工作行为复杂度、本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来确定技能培养的阶段性目标。

传统《实务》教学目标与项目课程的不适应性

在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主要描述教学活动后学生产生的预期行为变化。它是由课程教学目标综述和各章节的教学子目标构成的。常见的《实务》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进出口贸易的合同条款及与基本业务流程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惯例、法律法规并了解各种国际贸易方式。(2)使学生初步具备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贸易谈判能力、价格核算能力和规范缮制各种结汇、付汇单证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并解决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一般问题等的基本能力。

对于《实务》项目课程建设而言,上述教学目标存在两点缺陷:

所针对的典型工作过程过于宽泛且与贸易实践活动的链接模糊在多数传统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图1类似的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图。这是学科课程提炼出来的典型工作流程,教学目标体系与其密切相关。针对每一工作环节,如“交易前准备”、“合同签订”等都有教学子目标。例如,报关环节的教学目标通常是“了解报关的业务规则和程序并掌握报关技能”。但是,在教学目标体系中,教学子目标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脱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例如,报关环节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什么?一般贸易要求完成“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加工贸易要求完成“合同备案——进口报关——加工——出口报关——合同核销”。由于课时限制,《实务》教学无法涉及各类监管方式的具体措施,教学内容仅是报关程序及其要点的简介。“了解报关的业务规则和程序、掌握报关技能”的教学目标成为看似合理,实际上是无所不包却无一能实施的目标。即使学生掌握了流程和规范,也不具备查询商品编码、填写报关单、配单等基础技能。这种目标的制定实质上是忽略了具体工作任务而使目标泛化了,而泛化的根源在于“典型工作过程”脱离了具体的贸易背景,难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所需知识和技能,导致教学目标与工作技能需求脱节,使学生只获取了知识而难以形成操作能力。

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模糊以上述报关环节教学子目标为例,报关技能是什么?它是由确定商品编码、填写报关单、计算关税、配置和审核报关单据、填报加工贸易手册、办理减免税手续等一系列子技能构成的综合技能,需要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才能形成。要求学生在《实务》学习阶段“掌握报关技能”是脱离实际的,而《实务》教学子目标并未明确界定在该阶段学生应掌握哪些报关子技能。这也是《实务》教学目标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项目课程重在通过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技能,如果技能培养目标模糊,项目活动设计就难以有的放矢。我们需要以新的理念重构合理的课程目标。所谓“合理”,重在符合实际,强调细化。

以项目课程设计原则重构《实务》课程目标

《实务》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相关技能或能力的变化”,即“形成合乎法则或者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新的活动方式或动作系统”。课程目标需要清晰地表明:(1)使学生形成哪些新技能?(2)新技能是否适合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阶段性要求?

确立课程目标的工作主要包括:(1)选择国际贸易业务的典型工作过程,分析实际工作任务;(2)分析完成任务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和技能技巧;(3)根据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实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设置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并将目标合理地配置在项目活动中,形成课程目标体系。

确立课程目标的工作是复杂的,以下仅就三个工作环节中的核心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应基于一种具体的国际贸易方式,课程目标可以定位于掌握该种贸易方式的操作技能

传统教学目标所依据的典型工作过程脱离贸易背景导致工作任务和技能培养目标模糊。由于现代国际贸易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典型工作过程不能从各种贸易背景中高度抽象而成,而应该从某种具体的贸易背景中适度提炼而成。“适度”就是要使典型工作过程和贸易实践的“链接”更清晰,经过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能够更快地形成规范的职业技能。

选择具体贸易背景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贸易对象或贸易方式。《实务》选择货物贸易作为贸易背景是不言而喻的,“货物贸易”无需具体化为某种货物。比如服装或电视机的贸易。尽管项目活动可以基于某种具体货物的业务进行设计,但学生在《实务》课程中所形成的完成典型外贸业务工作任务的技能适用于不同商品的经营。

在贸易实践中,从业者总是以某种具体的贸易方式进行某一笔业务交易的。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话,从业者也总是从简单的或单一的贸易方式开始其经营,然后逐步开拓不同的贸易方式,直至能够根据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贸易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亦可如此: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数种主要的、常用的贸易方式的操作。

不同贸易方式的典型工作过程及其任务不同,因此,《实务》项目课程抽象的应该是某种贸易方式中的典型工作过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实务》项目课程选择哪一种具体贸易方式主要应考虑三个因素:(1)该贸易方式在我国(或院校所在地)的贸易活动中居于主流地位。(2)该贸易方式在各种贸易方式中具有基础性质,即其他贸易方式都会运用到该贸易方式的基础技能。(3)该贸易方式相对简单,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从不同角度划分的诸多贸易方式(如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逐笔售定一般贸易、展销贸易、商品交易所贸易、补偿贸易、加工贸易、租赁贸易、经销或代理贸易)中,比较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是“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当然,不同院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实务》以“掌握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操作技能”作为课程目标有两个好处:一是使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边界缩小并且清晰。比如,报关的项目边界不是泛化的一切报关业务,而是明确的一般出口货物的“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工作。二是使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清晰对应,比如,报关环节申报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合法的方式向海关申报货物的出口情况”,课程子目标可以设计为“使学生掌握海关对申报时间、地点和方式的规范要求,能够正确配置报关单据”。

具体贸易方式不仅可以作为《实务》课程教学的贸易背景,还可以直接作为课程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操作技能,而非“进出口交易操作能力”。这并不影响教学内容对其他贸易方式的适用性。首先,“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主要工作是多种其他贸易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许多国际贸易惯例、多项外贸职业技能在不同贸易方式的商务活动中具有普适性,《实务》课程将其与“一般贸易逐笔售定出口业务”的载体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既掌握一种具体贸易方式操作技能又学到普适性的基础知识。在后续专业课程中,如果针对其他贸易方式开设一些课程,就能更好地达到“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数种主要的、常用的贸易方式的操作”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技能培养目标应强调树立规范性思维与行为模式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进出口贸易活动中一般问题的基本能力”中所说的“能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包括专业、方法及人际沟通的职业能力。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三种能力。比如,租船订舱环节的任务是“按照装运期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费用租订到适合货物特性、数量和运输要求的船舶或舱位”。要完成任务就需要具备了解租船订舱程序和手续、掌握运费计算和填制各种运输单据等专业技能;需要具备寻找船源信息并做出取舍的方法能力;需要与承运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人际沟通能力。后两种能力的重要性有时甚至高于专业能力。《实务》学科课程偏重培养学生“掌握租船订舱程序和手续、计算运费和填制运输单据”的专业能力,而项目课程却将三种能力都作为课程子目标。

专业能力本质上是按照职业规范进行操作的能力,方法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融入《实务》课程,一直是项目设计的难点,原因之一就在于方法与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构成复杂性、个体差异性和外化的随机性,它们在项目活动中不一定会按照设计者的思路外化为某些行为。解决方法之一,是把遵守和理解行为规范作为方法与人际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例如,在行动领域中完成“与承运人建立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工作任务,不能单纯依赖工作者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而必须制定诸如“在与承运人初次接触时要树立本公司的良好形象”、“在日常业务联系中始终尊重承运人、对其提出的问题应尽快答复”等工作规范来引导和约束个体行为。当工作规范被个体内化为其行为模式时,其人际沟通能力就达到了工作任务要求。在学习领域中亦如此,把遵守行为规范作为方法与人际沟通技能的培养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

《实务》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遵守行业和职业规范。课程目标应该体现“使学生具备规范操作进出口交易的能力”的要求、并将规范在项目活动子目标中进行细化。将规范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作为《实务》项目课程技能培养的目标,符合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规律——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被他人认可的前提,首先是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的规范。

(三)确立技能培养阶段性目标应重点培养认知技能

《实务》学科课程教学重理论,轻操作,在实训、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知识向能力迁移的障碍,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针对此问题,现行的《实务》课程教学目标体系要求学生看懂信用证、熟练填写报关单、缮制商业单证、运用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和预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由于《实务》课程通常开设较早,因此,这类教学目标忽视了《实务》在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也忽视了技能培养的阶段性特点,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例如,要求学生在《实务》学习阶段正确填制报关单,需要讲解出口货物报关单47个栏目的填制规范并进行填单训练,这些教学目标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实务》课程有限课时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在《实务》课程学习阶段也难以要求学生正确缮制商业单据或进行营销策划。

出现上述非理性技能培养目标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操作能力的理解存在误区。操作能力可以被理解为完成任务的能力。为了完成任务,我们需要有识别、分析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以及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例如,为了完成填制报关单的任务,需要具有对业务类型和海关监管模式的识别能力,根据报关单类型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要具备将信息转化为文字填写到报关单栏目中的实施能力。“正确填制报关单”的操作能力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将信息转化为文字填写到报关单栏目中”,操作能力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施能力。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即是培养其对任务或问题的认知、分析、决策、实施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阶段性特征。劳耐尔“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发展必然经历从新手到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直至专家的过程。从新手到初学者的能力变化体现为从了解规则上升到解释事实。在《实务》教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从新手向初学者发展的阶段,培养他们技能目标的重点应是对外贸典型工作过程、系统运行规则、岗位行为规范的认知技能以及对常见业务现象的分析技能,而非外贸业务过程所有环节工作的实施技能。例如,在报关环节,应要求学生熟知“申报——配合查验——缴纳税费——装运货物”的工作流程及规范、熟知单证员或报关员或代理报关单位必须具有正确填制报关单的技能、业务员或跟单员应具有提供报关单各栏目所需信息的技能。填制报关单不是国际商务专业新手的技能目标,不应作为《实务》课程的子目标,而是报关员新手的技能目标,应作为《报关实务》课程的目标。

总之,在确立课程目标的复杂工作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进行目标的设计,其中,应特别重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关联度、知识向技能迁移的阶段性规律。唯有如此,项目课程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落到实处。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邓泽民,韩国春.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

[4]向丽.工作过程导向理念下高职实践教学模式的解构与重构[J].职教论坛,2008,(16)

(本文责任编辑:尚传梅)

G710

A

1672-5727(2010)03-0010-03

杜钟(1969—),四川南部人,广西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国际经济。

猜你喜欢
报关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不同主体的课程质量综合评价
——以“交通运输规划”课程为例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租赁贸易货物报关单填制分析
“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背景下 新版报关单结构分析及新增项目填报
释疑解惑
加工贸易下货物进出口报关单填写常见错误解析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