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明
长期以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均定位在高考的化学分数上,这样,为了高分而展开的教学,不仅达不到高分的目的,而且与当今素质教育的目的格格不入。事实上,只有把化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与学的目标,才有可能提高考试的分数,因为考试的过程,就是对化学能力考验的过程。因为追求分数的目的,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上课时,绝对地服从与接受,笔记本与黑板上的板书一字不差,课后对于书本的知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养成不动脑的坏习惯;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讲解得全面和考试热点问题的挖掘,不注重化学知识的实质、逻辑推理关系、思维方法等培养。面对这种现状,最终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还是化学教学的主角——教师和学生本身。所以在新课改下,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致力于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仅就自己对化学教学方法的看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要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去吸引学生
化学教学中,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学生作想,让学生知道教师的苦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与学生谈心、交流学习心得。例如,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做到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戏剧性,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自己要有渊博的知识。比如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如施塔尔的“燃素说”;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故事;居里夫人发现放射元素镭的忘我精神和爱国精神;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故事。还有一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化学事例,比如,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青铜器,这比欧洲早1900多年,河南出土的古剑,能切开叠在一起的15枚铜币,生活中的化学小魔术,用白磷自燃的事实讲二次大战中英雄的故事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描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事实。让他们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化学不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物质分类等概念。从而让他们具有进取的精神,愿意听老师讲,愿意到老师身边来。
二、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正地统一起来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基础理论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个论点,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加以论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定,多种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投影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
以及化工生产过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化学计算题时,利用计算机的存贮功能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加强了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关于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除文中所讲到的方法外,还有许多化学教学方法,如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等,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化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地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