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培育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2010-09-07 02:41梅德平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圈内集群武汉

梅德平 (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培育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梅德平 (华中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产业集群对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产业集群的生成有赖于区域内资源优势的发挥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源于圈内资源与科技优势的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集群的生成有其自身特点。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应通过产业、企业、市场与政府等多层面的协调配合,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

城市圈;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生成;培育

基于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优势,着力打造符合本地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各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当前中国许多地方推进区域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经济区等诸多经济圈出现后,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也相继得到中央政策认可,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部署。与此同时,选择与培育适合各城市圈发展要求的产业集群也成为促进圈内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就武汉城市圈而言,在充分考虑圈内各城市的产业优势与主导产业基础上,培育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集群是推动未来城市圈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与方式

何谓产业集群?依波特的解释,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存在的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在波特看来,完整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群体,通常还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其机构的集合。①产业集群的上述含义表明,从其基本特征来讲,集群除了具有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地缘上的集聚特性外,更应当有颇具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体系,并在这一区域内存在大量的服务于主导产业的相关企业与支撑机构,同时,一个致力于为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的有效率的地方政府机构,也是集群得以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作为产业在空间上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圈作为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区域划分,它是以圈内中心城市为核心,试图通过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促进圈内经济与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区域划分,城市圈也是圈内各种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的融合。依托于城市圈的产业集群,正是通过对圈内各种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实行优化整合以谋合力发展的结果,是实现圈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探讨产业集群的生成机理问题即是主要说明集群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是回答产业集群得以产生的动力机制何在。从产业集群生成角度讲,某一区域之所以能形成产业的集聚和具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大的方面讲,集群是不同区域经济分工发展的结果,正是这种专业化的分工与相关地区资源禀赋的融合,能够在某一区域出现相关产业的地区集中与专业化的产品供给。最早研究工业区位集聚理论的韦伯就强调,形成经济活动区域集中的最重要因素当是与区域性市场密切相关的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②但是,随着市场联系的加强与资源在区域间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流动成本的降低,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运输成本与劳动成本因素并非再是产业得以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物资资源的转移与劳动力的流动在今天早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总体上看,在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某区域在生产要素方面存在的比较优势、区域内的商业文化传统、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等因素当是集群得以形成的最原始动力,而由集群生成后不断积累与持续增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效率,以及技术创新优势则是集群得以加速发展的前提。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科技的发展和与此相关的知识外溢效应,④对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创新为依托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因素也正是在全球各地持续涌现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世界各国与现今中国一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经验,虽然多数的产业集群最初都是源于产业的地缘集聚,但从其生成与发展的角度看,仍然可以大致从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情形对产业集群的生成方式加以归类。

1.内生型产业集群。这一生成方式可以界定为主要是源于传统的地方资源优势与传统的商业文化等因素的产业集聚,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市场的扩大、内生型需求的增长和由此引致的资金投入的增加导致产业群体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这种生成方式中,地方资源优势和商业文化传统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而区域市场内部的需求增长与投资增加则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与壮大的催化剂。这是因为:一方面,区域的资源优势和地域文化传统,随着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企业制度创新的持续推进,能够形成具有活力的企业产权制度与专业化产品的生产和分工,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市场与需求;另一方面,内部市场需求增长和投资增加,对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具有促进作用。根植于地方资源优势与商业文化传统的产业集群以及由此出现的专业化市场与分工,不仅成为地方政府优先鼓励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选择,也是地方民间投资的主要取向。在初始的产业集聚与政府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民间资本找到了理想的投资场所,这就为产业集群的扩张和规模效应的扩大创造了有利条件,区域的产业群体也就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延伸和不断壮大,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相对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在许多地方持续涌现出众多的高新技术区,并在区内形成了以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这种源于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而出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质上构成内生型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的发展仰赖于区内及周边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机构,科技创新的持续跟进及其产业化趋势的持续增强为高新科技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也为区内技术层次的提升与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特征上讲,高新技术属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技术相对复杂,行业竞争激烈且存在“技术外溢”效应,既具有高附加价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优点,也具有生命周期短和更新时间快的产业特性,因此,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与大量的资金投入乃是直接影响这一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由于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引导、鼓励与扶持这一产业发展实际上业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政策的重要指向。在这一背景下,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理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外生型产业集群。与内生型方式一样,外生型产业集群的生成同样首先取决于集群所在区域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不同的是其生成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集群发展必需的投资来源于外部的资金流入,产业集群的最终形成是区域内政策和资源优势与来自外部的技术和产业对接的直接产物。不仅如此,由外生型产业集群在资金的初始投入、技术转移和产业对接的外在性所决定,集群发展必需的市场,也天然地与外部市场相联系,成为全球或区域一体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借助于这种完善的外在市场网络,形成投资、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纵深发展。

当然,上述有关产业集群生成的两种方式划分,主要是从集群形成的初始条件与动力方面而言的,并不表明两种方式就可以截然分开。实际上,来自于现实的观察就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两种生成方式都与有效率的地方政府组织及其实施的相关鼓励政策、持续供给的技术创新和职业培训、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以及金融业的支持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恰恰是这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产业集群的规模扩张与效益扩散。以企业家精神为例,企业家精神可以界定为是指企业家寻求机会,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并满足社会需求,是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冒险精神的组合。⑤对于企业家而言,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创新对于产业集群纵深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不仅通过单个企业的创新行为形成在众多企业中的竞争优势,而且由单个企业的创新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业竞争性氛围,可能促进更多的企业通过近距离的模仿和学习与实施创新,或者为业已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服务支撑,最终促进产业集群的扩张,形成集群内具有完整价值链的产业体系。

二、武汉城市圈现有产业集群的生成及其缺陷

(一)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生成与特征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任何一个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区域中小城市的集聚区,都会在产业发展的层次与类别上有程度不同的专业化分工,并借助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流动与优化组合形成一种彼此协作与共同发展的分工合作机制。对城市圈而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圈内产业分工与经济协作关系,对城市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城市圈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不仅能促进圈内城市功能的完善,也使圈内经济以产业集群为纽带进一步形成紧密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推动城市圈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周边8个中小城市在内的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正式由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从有关数据看,武汉城市圈在整个湖北省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据近年统计,武汉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国土面积、46%的人口提供了61%的生产总值、52%的地方财政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64%的消费品零售额,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全省的47.3%、61.7%和66.7%⑥,武汉城市圈对全省经济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试验区的成立,为进一步更好地整合圈内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加强圈内经济融合与推动产业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了便利。作为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经过试验区成立前后多年的发展,目前武汉城市圈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群体和产业集群。

表1是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主导产业群以及由省财政厅确立的2009年位于圈内的30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从数量上看,在全省确立的60个重点产业集群中,武汉城市圈占到50%。这一状况表明,圈内产业集群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圈内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 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与重点产业集群

从总体上看,充分利用圈内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武汉城市圈集群发展的重要特点,圈内集群的生成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从生成方式看,以内生型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外生型特征。圈内各城市集群的生成对区域内特定的自然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对地方资源优势的开发与利用形成城市圈各具特色的资源型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借助招商引资与承接外来的产业转移等途径,也增强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后劲与活力。第二,以主导产业为依托,以经济园区为基地,整合圈内资源,强化产业的集聚效应与规模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地处中部核心区域的武汉城市圈多年来形成了众多的主导产业群,这些产业部门在各地政府的重点鼓励与扶持下,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效率的角度看,由于主导产业本身就是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一基础既能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得到充分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集群资源整合的难度,因此,内生于主导产业而形成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优势。注重经济园区建设与发挥园区的产业集中与引领作用,是城市圈集群生成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武汉市的东湖开发区激光产业集群、应城市的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黄冈市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鄂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孝感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无一不是以开发园区建设为产业的聚集点,并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第三,以新型技术与高科技的开发利用和企业自主创新为起点,提升产业集群形成中的科技含量。城市圈众多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作为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原动力,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在产业集聚中的引导作用,并把企业产品与产业开发的科技创新含量作为政府政策支持时考虑的最基本依据。第四,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具有品牌优势的产业以企业的品牌为中心,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第五,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与投资倾斜。产业集群的发生有政府政策的引导,集群发展过程中有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撑。在产业集群的初始形成中,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与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政府与企业之间形成的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网络,从而降低集群生成的政府协调成本,也为集群在更高层面上处理好集群中相关产业和企业的关系提供了实质上的便利。此外,政府在集群生成过程中的产业引导与资金支持,也是集群得以形成与顺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缺陷

在注重武汉城市圈集群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从总体上讲,圈内现有产业集群的发展仍然存在自身实力不足、集群同构等诸多缺陷。一是集群规模偏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有限。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值,由于集群对相关产业的整合力度不够,一些主导产业表面看来是集群,实质上是“归大堆”,致使已有的产业集群在同行业中并不占有很大的优势,产业集群对当地的相关产业缺乏带动力。更有甚者,尽管圈内的一些地方存在着有一定发展程度和潜力的产业,但因为产业整合的难度大与整合协调的成本高,也没能在圈内形成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二是集群同构明显,各城市所确立的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圈内各自为政和同业竞争状态。仅从表1中所列出的各地重点产业集群看,圈内各城市的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特别是在电子、纺织、医药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与突出。三是没有真正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应涵盖相关产业的不同企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具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并在这一体系中形成相互分工与合作的企业间良好协作关系。同时,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对价值增值产生相应作用,各相关企业形成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并共同分享产业集群的价值增值。在目前武汉城市圈内,由于产业集群对相关产业的整合不够,集群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在相关企业间真正建立完整的产业价值链,这种状况也正是同一集群内部和相似集群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重要原因。

三、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深化发展

打破区域内的行政区化格局,充分挖掘圈内产业与资源优势,以科技和创新为出发点,对圈内产业实施进一步的整合,是未来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培育和深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于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而言,作为中部经济区域的核心,武汉城市圈具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一)城市圈产业集群培育的比较优势

首先,不断拓展市场需求与容量是产业集群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基本立足点。波特认为,市场需求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提供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与创新的动力,并在日趋复杂的产业环节中建立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那些“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会直接激发企业的竞争优势。⑦从市场容量和规模的角度看,据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的数据,2005年城市圈总人口为3086.7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00万。其中,武汉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403万增至2020年的502万,成为超大城市;圈内的黄石市区人口将由2005年的98.4万增至2020年120万,成为特大城市;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和潜江5个市区将升格为大城市,另加上地处区内的11个中等城市和15个小城市,届时武汉城市圈将发展成由33座城市、48个重点镇组成的巨大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也将在2020年达到62%。⑧同时,城市圈内目前不仅拥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近百家,还建立起了一批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商品交易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是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其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处于规划和建设中的以高速公路与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和完善的通讯网络,将使城市圈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与通讯中枢,从而为圈内和其他经济区域市场连接与沟通提供重要渠道,为圈内经济效应的扩散和更大范围内的市场网络的形成提供实质上的便利。

第三,圈内雄厚的科教与研究开发的实力,是城市圈产业集群纵深发展的重要支撑。武汉城市圈拥有国内众多的科研院所和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众多的科研院所、良好的人才储备与企业技术研究中心,是圈内科技开发与创新的直接源泉,雄厚的智力资源成为整合传统的产业资源和促进新的产业集群生成的巨大潜力。

第四,业已形成的相对完整的产业基础是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力依托。从三次产业划分角度看,在第一产业方面,圈内的多数城市地处江汉平原,盛产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多数的农副产品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下,借助多种经营方式的叠加已形成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格局。城市圈的形成将使圈内的第一产业,通过产业集群的进一步资源整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合作,发展大流通,建立大市场。在第二产业方面,拥有较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制造业门类相对齐全与完整,城市圈内的汽车、电子、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建材建筑、桥梁与钢结构、纺织服装等行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借助产业集群,将使上述产业部门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在第三产业方面,各种服务行业的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物流运输与仓储、信息服务、批发零售、旅游等诸多产业不仅是区域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些行业的发展本身与实力的增强也是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借助产业集群的培育,将会使圈内的第三产业通过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增强与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

(二)城市圈产业集群培育与深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培育产业集群和深化集群发展,不仅需要对相关产业的深化整合和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与自主的科技创新,而且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一个有效率的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组织协调与相关的制度建设。

从产业层面看,一个完整的主导产业体系应着眼于不断提升产业的国内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视角,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层次与水平。产业集群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培育,一方面应不断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善于捕捉国际科技发展提供的市场机会,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外在资源,紧跟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与潮流,通过承接国内和国际的产业转移,加强圈内资源与外来转移产业的有效对接,促进圈内产业与外部市场产业的协调性发展。

从企业层面看,作为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的真正主体,企业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来自于企业对市场前景的准确把握和对企业利润的追求,是企业不断增加R&D投入和寻求自主创新的激励,而来自于企业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正是产业集群纵深发展的源泉。此外,在产业集群生成、培育与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企业家至少还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龙头企业能对集群内的上下游企业起牵头与引领作用,从而使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因此应加强对集群龙头企业的扶持与培育;二是产业集群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因此集群企业应致力于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三是产业集群内应有一支勇于创新与具有诚信意识的企业家队伍,致力于市场的开发与拓展,树立为顾客和消费者着想的理念,因此产业集群应注重对企业家队伍的培养。

从市场层面看,完善与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产业集群纵深发展的外在环境。在产业集群生成与培育过程中,必须破除基于地方利益的行业与行政垄断,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地区协调机制,建立和形成一个有助于圈内资金、人才与生产要素高度流动与融合的统一和开放的市场。从实体组织的角度考虑,应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便于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流通和循环,为圈内产业、企业与市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从政府层面看,一个有效率的政府及其作用贯穿产业集群生成与培育的全过程。政府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通过融资政策引致的资金投入,借助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市场规则的完善与维护所提供的良好的制度环境,所有这些正是体现产业集群生成、培育与发展全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之所在。

注 释:

①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② 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③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9,62。

④ 国内学者梁琦从知识传播的途径与成本等方面把知识划分为“缄默知识”和“黏性知识”,并从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来解释高新技术园区的出现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参见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5。

⑤ 周素萍.我国产业集群的生成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7)。

⑥ 中共湖北省政策研究室课题组.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研究报告[J].决策与信息,2007,(2)。

⑦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81,89。

⑧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参见http://www.hbfgw.gov.cn。

(责任编辑:许桃芳)

Gener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Urban Circle Industry Cluster——With Wuhan Urban Circle as Case

MEI De-ping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College,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China)

Industry cluster has great promotion to urban circl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appeara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pends on the exertion of resource advantage and innovation enh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in the area.The emergence of industrial cluster of Wuhan urban circle has its unique features.To cultivate the industry cluster,Wuhan urban circle should integrate all respects,as industry,enterprise,market and government,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circle's industry cluster.

urban circle;leading industry;industry cluster;generation;cultivation

F061.5

A

1672-626X(2010)06-0050-06

2010-09-18

湖北省软科学项目“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与对策研究”(2009DEA043)

梅德平(1965-),男,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圈内集群武汉
你不在
“打针”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