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燕专项成绩迅速提高的训练过程与实效性分析

2010-09-07 12:00马丽亚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海燕身体素质专项

马丽亚,陶 睿

(天津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070)

蒋海燕专项成绩迅速提高的训练过程与实效性分析

马丽亚,陶 睿

(天津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07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和比较法,对女子跳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蒋海燕自2003年11月至2004年6月的专项技术与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进行总结,对训练效果进行分析,并指出下一阶段训练的重点任务。期望通过对蒋海燕个人训练的研究为我国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蒋海燕;专项技术;专项身体素质;专项成绩

蒋海燕于2003年11月来到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田径队女子跳高组,当时的个人最好成绩是1.84m,是多年前跳出来的,此后几年成绩一直徘徊不前甚至下滑。经过半年的针对性系统训练,她在2004年5月21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以1.94m的成绩获得了亚军,把个人最好成绩提高了10cm。在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训练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大幅度的突破是不多见的,有必要对其训练进行总结,为高水平跳高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上海女子跳高国际健将级运动员蒋海燕,28岁,身高为1.86m,专业训练年限为13年,专项成绩为1.94m。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跳高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的文献资料,并收集了技术和身体素质的相关数据。

个案研究法。对跳高运动员蒋海燕自2003年11月到2004年6月的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负荷和训练效果进行总结和研究。

观察法。对蒋海燕的技术及身体素质进行直接观察,并做出技术诊断及身体素质诊断。在2004年5月21日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由北京体科所对参赛运动员技术进行实拍,获取相关技术参数。

比较法。把蒋海燕与景雪竹在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成功跃过1.94m高度时的技术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把蒋海燕在入队前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对她采取针对性训练后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专项技术上的改进、优势和尚待完善的技术环节,以及专项身体素质上的提高和下一阶段的训练重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蒋海燕入队时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基本情况

对蒋海燕入队时 (2003年11月)的竞技能力状态进行诊断,认为她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如下:

2.1.1 专项技术情况

经观察认为,从蒋海燕的整体技术来看,以下两点技术缺陷是制约她专项成绩的主要因素:①助跑节奏比较混乱,助跑每一步的节奏不够清晰与稳定;②最后两步步子拉大,有明显的停顿,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不够连贯。

造成不合理技术的主要原因在于蒋海燕对于关键技术环节的机制认识有误,以往的训练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她膝关节的伤也是技术运用不合理——起跳时盲目用力,即起跳腿与摆动腿摆蹬配合不好,仅靠起跳腿发力所造成的。

节奏主要体现对比关系。助跑节奏指助跑过程中各步在步频、步幅和速度上的综合比例关系。其内涵主要体现时间特征,其外延则涉及空间因素。就每一步而言,支撑与腾空阶段的比例变化,是影响节奏的要素。助跑最后两三步步长应变化不大[1]。

2.1.2 身体素质情况

跳高项目要求运动员克服自身重力并越过垂直障碍,蒋海燕力量素质并不出众,70kg的体重相对较大,而且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欠缺。

对于高水平跳高运动员来说,除要重视体现专项特点的非周期性的、力量构成比占优的、摆动腿自身的蹬摆与起跳时两腿、臂配合的摆蹬环节的爆发式用力能力外,起跳腿与摆动腿肌力发展的均衡性,以及髋、膝、踝关节肌群的均衡性更应高度重视。

相对于蒋海燕的专项成绩而言,其专项身体素质相对不足,身体素质方面的欠缺制约了她的技术,使其不能精细地控制动作,从而限制了她自身潜能的发挥。

以上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上存在问题的改进与突破,被确定为训练的主要任务。

2.2 训练思路及训练重点

依蒋海燕的竞技状态水平制定、调控训练计划,筛选、优化、组合训练手段。

2.2.1 专项技术的改进训练

为了改善蒋海燕技术上的缺陷,要打破其原有的动力定型,并通过反复的针对性练习重新建立起更为合理的动力定型,改进专项技术的训练安排,见表1。

表1 专项技术改进训练安排

在采用半程助跑起跳训练将助跑与起跳结合的技术初步改进后,下一步训练就是把全程的助跑由从前的8步改换成高水平运动员较多采用的10步,一周要用2—3次课的时间来反复巩固助跑节奏。在助跑节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再慢慢提高强度。为顺应跳高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的发展趋势,在训练中采用半程——4步助跑计时,要求时间必须在1.10—1.20s之间,反复训练巩固以后,再进行10步的全程助跑计时练习,在10步助跑的后4步时间不能超出1.15s。在保证助跑速度达到要求后,训练重点仍在于助跑节奏与助跑起跳的连贯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锦标赛前夕的训练中,她可以跃过1.82m的高度,这是她从未达到过的训练强度。

在训练中针对其助跑起跳的衔接脱节的问题,主要采用半程4步助跑过杆练习,起初对高度要求不高,强调助跑起跳连贯没有停顿,在巩固了已改进的技术基础上,逐渐提高强度,要求动作不走样,逐步提高技术稳定性。如:训练强度从1.60m开始,每次课25—30次,3—4次课之后,升高一个高度,再反复练习,改进、巩固技术。经过一个冬训的时间,蒋海燕在队内测试中半程助跑过杆成绩达到1.76m,验证了对蒋海燕技术诊断的正确性和选取的训练手段及方法的有效性。

为了完善蒋海燕的技术细节,还采用了大量的跳高专门性练习。只有加摆动配合的向上跳才能算是跳高运动员的专门性练习。所采用的手段是负橡皮带最后两步助跑与摆腿起跳相结合,目的是增强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积极扒地后快速蹬摆的意识和能力 (使最后两步缩小),以及摆腿与起跳腿的摆蹬配合。在快速弧线助跑进入起跳时做出恰如其分的摆蹬配合,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一大难点,而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于此,需要一直强化、精细这一技术环节。对于蹬摆配合问题应强调两个环节:其一,是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自身快速的蹬与摆;其二,是最后一步摆动腿和两臂的摆与起跳腿“缓冲—蹬伸”配合[1]。研究已证明,背越式跳高是两条腿共同参与完成起跳任务,摆动腿和起跳腿共同作用获得起跳动力的[2]。摆动腿的“快摆”与“早摆”将水平速度有效地转化为垂直速度,并形成良好的腾起角度,应高度重视摆动腿的蹬与摆。

在蒋海燕的训练中,加强她摆动腿快速蹬摆的能力和摆腿起跳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与完整的技术结合起来,反复训练。技术完善了,用力方向正确了,她膝关节的伤病也逐渐恢复了。笔者认为,对关键技术环节的认识与运动员做动作的意识很重要,认识深刻了,意识强化了,技术完善了,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2.2.2 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训练

根据蒋海燕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薄弱之处,为其安排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并重点加强与跳高专项成绩密切相关的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跳三个方面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注意与专项技术,特别是助跑节奏和助跑起跳衔接技术的改进相结合进行训练 (表2),强调负荷量的积累和有效的负荷强度。

具体训练方法:速度训练采用150m加速跑 (不计时),每次课跑4—5趟,强度为80—90%,每周训练2—3次课;安排200m的后蹬跑练习,其目的在于强化与提高助跑高抬大腿的能力。通过这两项针对性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跑的能力,还有助于固定助跑的步幅和控制助跑节奏。力量训练主要采用最大力量的80%的负重量进行有效强度的训练,强调练习的组数、次数以及与轻重量快速练习之间的搭配,高度重视在每组的间歇中穿插如快速高抬腿、快速后蹬跑等徒手快速练习。采用负重练习与徒手快速练习相结合的训练手段,一方面通过较大负重练习有效调动更多的快肌纤维参与收缩,另一方面通过快速动作提高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最终达到增强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和大功率输出的效果。跳高运动员应通过提高肌肉的内协调功能来提高最大力量,从而提高相对力量。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系统的支配能力越强,运动员自身的专项身体素质的利用就越经济。另外,应当强调的是,发展符合跳高专项技术的爆发力是训练的基本任务,应贯穿训练全过程。

表2 专项身体素质的提高训练安排

在运动员具备了一定的专项身体素质后,如何将已获得的专项身体素质更大程度地转化为专项能力体现出来,是训练应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

2.3 训练效果

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特别是在关键高度上技术发挥情况,往往是技术训练及相关素质的综合表现[1]。蒋海燕在大赛中越过高出自己最好成绩10cm的高度,保持稳定的技术和心理,足见其技术的成熟与实力的雄厚,这是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使有缺陷的技术和素质得到提高,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和代偿其仍较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达到她个人整体系统最佳化的表现。经分析,蒋海燕的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确实有了较大地改善和提高。

2.3.1 专项技术

蒋海燕的成功,应归功于助跑速度的加快和节奏的改善。笔者在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蒋海燕技术的生物力学测试的数据后,没有找到她技术改进前 (2003年11月以前)的技术参数,并且发现在同一时期不同时间不同测试操作者所测得的数据差异性较大,故用此进行纵向比较是欠妥的。所以本文选用在2004年5月21日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上北京体科所测得的生物力学数据作为技术分析的依据,将蒋海燕的技术与和她同场竞技并取得冠军的景雪竹的技术进行横向比较,景雪竹的技术完美且稳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其作为优秀技术进行参照,见表3。

表3呈现的技术指标均为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技术环节,从这些数据可知,两名运动员在多项技术指标上很接近,这也是她们专项成绩同为1.94m的原因,但同时也可看出,景雪竹的技术更为经济。

表3 2004年5月21日蒋海燕与景雪竹技术参数对照表

从蒋海燕个人的技术改进状况来看,助跑倒数第二步速度达到6.80m/s,并保持该速度进入起跳是优秀选手的表现。结合她在训练中达到的30m跑4.23s(速度约为7.09 m/s)的成绩来看,助跑速度利用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提高助跑速度和改善助跑节奏的针对性训练成功的体现。从最后两步的步长来看,景雪竹的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的步长与身高比分别为0.89和0.86,蒋海燕身高较高,腿较长,步长比景雪竹略大是合理的,她倒数第二步和最后一步的步长与身高比分别为0.94和0.87,并且形成了良好的步长比例 (倒数第二步步长∶倒数第一步步长为1.07∶1),可以认为她以前助跑最后两步拉大步子的技术问题有所改善。“倒数第二步摆动腿触地瞬间小腿与地面夹角”反映摆动腿的足掌 (或足跟)触地点与身体重心投影点的距离。该指标较小 (小于70°)表明倒数第二步太大 (小腿前伸,扒地不积极),不利于重心迅速前移,容易导致最后一步减速,出现后两步脱节。景雪竹在该环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蒋海燕,但此指标仍从另一面反映了蒋海燕助跑后两步拉大步子、与起跳脱节的问题已改进至合理范围内。

从 H1、身体重心腾起垂直速度、踏跳足触地、离地瞬间髋角、膝角、踏跳腿缓冲结束瞬间膝角及踏跳足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等几项指标对蒋、景二人的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技术上的差异反映肌群力量的差别。蒋海燕踏跳足触地瞬间的髋角和膝角分别比景雪竹大1°和4°,二人此两项指标均在合理值域内,是二人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肌力较好的表现,但蒋海燕的技术更有利于骨盆迅速前移,完成有力踏跳[3];景、蒋二人的“踏跳足缓冲结束瞬间膝角”分别为146°和 145°,稍大于其他优秀运动员的 140°—143°,认为这是二人相关肌群退让性工作能力较强的表现,有利于快速蹬伸。因此,认为蒋海燕的专项力量训练得当。

蒋海燕踏跳足离地瞬间髋角与膝角均比景雪竹小2°,起跳时髋角和膝角变化小于景,不如景蹬伸充分;蒋的摆腿速度大于景,但踏跳足离地瞬间两大腿夹角远小于景,说明摆腿幅度小,影响踏跳效果和 H1。认为这是造成蒋海燕的身高比景雪竹高11cm,而H1却仅比景高3cm,及景身体重心腾起的垂直速度超过蒋10cm/s的原因。笔者认为,蒋海燕与景雪竹在上述技术指标上的差距与其摆动技术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训练中仍应强调摆动腿摆动能力和摆动意识的训练。认为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加强摆动腿摆动工作肌群 (主要包括髂腰肌、股后屈肌、腓肠肌和胫前肌)的力量,以提高摆动腿加速摆动、制动的能力[4]。

蒋海燕改善的助跑节奏及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为越过1.94m的高度提供了运动学基础,技术训练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后一阶段的训练中,还应注重将助跑技术进一步完善,还需要不断地熟练和强化助跑与起跳衔接的连贯性,并加强高速助跑进入起跳的能力。

另外,后期训练应在完善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技术的稳定性,以提高成功率。总结2004年比赛情况——蒋海燕在关键高度上总是输给对手,认为,当前训练中采用的高度对她已经达不到所需要的肌肉、能量代谢和神经的刺激程度,而且还很容易掩饰专项素质、技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训练中应采用中等偏上的强度来训练,每次课的高度在1.75m至1.78m之间反复多次练习,要求尽可能不失误,这样既能训练技术的稳定性,又有助于暴露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达到训练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动员神经和能量能力的效果。近30年来,跳高比赛规则在缩短试跳准备时间、减少失败次数两个方面变化[5]。从规则变更的趋势中,可以看出跳高比赛中运动员的胜负,一方面体现强度的抗衡,另一方面对技术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训练必须从实战出发,提高在较大强度的全程助跑过杆练习中的成功率,即技术的稳定性[6]。

2.3.2 专项身体素质

表4 蒋海燕03年12月至04年6月部分专项身体素质对照表

表4呈现的这些指标都是能够反映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指标,对跳高专项成绩影响较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蒋海燕半年时间内各项指标的变化,专项速度、专项力量和专项跳的能力都提高了 (体重下降了),结合其技术的改进与完善,自身具备的专项身体素质得以良好地发挥,专项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在重点训练的身体素质提高后,躯干力量又成为了薄弱环节,应重视加强此肌群力量。腰部是整合上肢、躯干和下肢动作及力量的重要关节,要将跳高技术全过程以协调、流畅的链式结构表现出来,腰部即为关键的环节。应重视腰、腹、背肌力量的发展。主要练习手段先从负沙袋斜板仰卧起坐和负沙袋背肌练习着手,配合采用联合训练器械练习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加强躯干的整体肌力,而且练习还要结合跳高项目专项特点完成,并达到一定的有效负荷。

3 结论

蒋海燕入队时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助跑节奏混乱,助跑每一步的节奏不够清晰与稳定,最后两步步子拉大,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不够连贯,有明显的停顿。身体素质方面,体重相对较大,力量不足,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欠缺。

助跑节奏的改善、助跑后4步速度的提高及助跑与起跳的连贯衔接是提高蒋海燕专项成绩的主要突破口,是训练突破的重点;专项力量、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速度和专项跳能力的训练是改进和完善技术,提高成绩的保障。

通过技术分析,认为其技术改进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比例合理、节奏稳定、助跑速度较大,进入起跳时助跑速度的利用率较高。起跳腿髋关节和膝关节伸肌群肌力较强,且退让性与克制性工作能力较强,力量训练得当。后期训练应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加强摆动腿摆动能力和摆动意识的训练,提高相关肌群爆发最大功率的能力,同时应增强躯干的整体肌力。

蒋海燕的助跑技术完善了,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了,其专项成绩得到了较大突破。专项技术与专项身体素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技术的改进需要专项素质的提高作为保障,而专项素质提高的同时又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带动专项成绩的稳步提高。在训练中应进行实时监控,调整训练重点内容。

[1]白二宇,韩正荣,马馨,等.关于跳高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及训练实践中的应用[R].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1997.

[2]苏斌.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74.

[3]白二宇,马馨,韩正荣.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踏跳技术与下肢等速肌力特征的相关研究[C]//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汇编,2000.

[4]苏斌,周志雄.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特征及专项力量训练原则[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69.

[5]杨金田,范秦海.男子跳高选手最好成绩与失败高度的最后两步助跑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61-64.

[6]白二宇,马馨.论我国跳高训练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体育科研,2001,22(4):6.

Training Course and Actual Effect Analysis of Jiang Hai-yan with Rapid Improvement in Special Performance

MA Li-ya,Tao Rui
(PE Department,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By adopting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case study,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this article has summarized the training from November 2003 to June 2004 in special technique and special physical fitness of high jumper Jiang Hai-yan who is the international master sportswoman,analyzed the training effects,and pointed out the main training task in the next phase,aiming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advanced high jumper’s training in China.

Jiang Hai-yan;special technique;special physical fitness;special performance

G823.1

:A

:1008-3596(2010)05-0050-05

2010-03-04

马丽亚 (1981-),女,天津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田径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海燕身体素质专项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Friendship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赏春
赏春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