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华,吕利平,刘亚钰
(1.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安庆 246011;2.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 230601)
对体育生态系统几个子系统结构的初步探讨
陈光华1,吕利平1,刘亚钰2
(1.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安庆 246011;2.合肥学院 外国语言系,合肥 230601)
以体育生态系统的分类为基础,逐一分析了体育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结构、社会功能结构、环境结构和整体网络结构,确立了生态体育的基本框架。从系统生态因素、系统平衡和系统调控的角度,探讨了体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为研究体育“巨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系统;生态体育;体育生态系统;子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Tansley首先提出,这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和基础。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与社会的二重属性。从可获得的资料来看,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国内还较为鲜见。在此,我们撇开体育的各种分类,从体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体育生态系统几个子系统的结构,以为进一步研究体育这个大的巨系统打下基础。
“体育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人为的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1]它是与体育相关的人和体育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网络结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由多种生态因素构成,因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而且具有多层次、多目标、多子系统的生态结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为了便于理论研究,从组织水平角度,我们把体育生态系统分为:个体体育生态系统、群体体育生态系统和社会体育生态系统[2]。
个体体育生态系统是指运动的个体——人通过个体运动或身体锻炼,形成的身体内外环境协调的、较为稳定的、健康的生命系统。实践上,我们要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来研究、考虑。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人类体育的基本目的。个体体育生态系统的研究,涉及到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对运动生理、心理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如运动对某些蛋白质合成的影响,运动对某些功能DNA表达的影响,运动与癌基因的活性等等。
对群体体育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不做强调。在一些由群体参与的体育运动中,在一特定的地点,参与者自由组合,来去自由,爱好基本相同,目的基本一致,主要是能够强身健体,消减疾病。这样自发形成的群体活动,能够加强他们的运动习惯,相互之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比如一些“驴友”、“钓友”、“舞友”等等一些自发的民间活动群体。如果这样的群体活动只是为了健康,没有其它的目的,也没有特别的组织形式,我们也可以认为其属于个体体育生态系统范畴。如果这些群体活动有其它的目的 (如为了旅游、拿学分、获得商业利润等),我们可以把他们归为社会体育生态系统中去研究。
这里是指广义上的社会体育生态系统,包括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在内的广义的系统结构。社会体育生态系统是体育生态系统的主要和重点部分,也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系统。以下我们所说的体育生态系统指的就是社会体育生态系统,或是特指现代体育或未来体育所具有的系统 (不包括古代、近代体育在内,因为它们不完善、不系统,不具有现代体育所包含的多种功能)。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基本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体育自然生态结构中,我们也可以把其基本成分概括为三大“生态功能类群”——即“体育生产者”、“体育消费者”和“体育组织者”。这三大类群总结了体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是对体育自然生态结构中诸多因素的高度概括。事实上三大“生态功能类群”也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进行分类的,因为生产与消费是经济学的概念。生态学最初就是探讨自然界经济管理的问题,其英文为Ecology。值得一提的是,eco-这个前缀又与经济学economics的前缀同源。经济学最初是研究“家庭的管理”的,因而生态学又可理解为有关生物的经济管理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生态学也就是研究体育如何有效而经济地管理的科学。如此看来,三大功能类群的提出也符合生态学的原始意义。它们是体育生态系统生存的基础,没有它们,体育生态系统就不能存在,也谈不上系统。三大功能类群虽然不像自然界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功能那么明确,也没有生物界消费者特有的食物链、食物网关系那样清晰,但是就体育系统具体内容而言却要更加复杂。
这里我们把体育生产者视为一个广义的范畴。社会中一切能使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所有人我们都称之为体育生产者。例如,体育教师、参加运动的学生、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场馆工作人员、经纪人、医务科研人员等等,他们都以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体育产品的生产,张岩教授称之为“体育劳务”的生产。他把“体育劳务”分为群体的体育表演、体育竞赛或个体的体育运动,它是一种服务产品或消费产品。“体育劳务”在生产过程中有三个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服务对象[3],其中劳动者即我们所讲的“体育生产者”。更广义上说,那些围绕体育开展经营活动而成立的企业、公司、团体等经营实体,也可以称为体育生产者,他们生产的不是运动形式,而是体育物质产品 (器材、服装、设施、食品等),有人称为“体育劳务投入品”[3]。还有一些体育生产者生产出的体育信息产品 (广告宣传、电视广播、信息传递等)、体育服务产品 (健身娱乐辅导、出租场地、业余培训等)等。美国的学者Matthew D.Shank在他的《体育营销》中论述了体育产品的概念:“体育产品是为体育观众、参与者以及赞助商提供的一种有益的商品、服务或与二者相关的其他产品。”[4]其中的服务就是上文的劳务,他指出这种服务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比如“体育竞赛的本身”,“上一堂滑冰课”等就属于这种纯服务型的体育产品。体育产品的多样决定了体育生产者的多样性。这些生产者都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就没有体育系统的存在与发展。
根据体育消费者的消费形式不同,我们把体育消费者分为三种:其一,“体育劳务”的消费者,即那些在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赏体育表演和体育竞赛的人。上文三个实体要素之一的“服务对象”即是这类人。这种消费者的消费不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一个人对公共“体育劳务”消费时不会明显减少他人对同一产品的消费,或无权排斥他人对同一产品的消费。其二,体育用品消费者,指购买体育器材、服装、运动饮料食品、纪念品、体彩以及运动方面的报刊、书籍、信息、音像等消费者。这类消费与对其他的商品消费是一样的,具有排他性。其三,体育运动消费者,指自身从事体育运动、健身锻炼、保健活动、体育咨询等消费者。他们运动锻炼的过程其实既是体育生产的过程又是体育消费的过程。这种消费是一种自产自销,具有排他性,属于“私人体育产品”的消费。如果消费者是在收费的俱乐部中进行的,那么这种“俱乐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就具有“相对”排他性,因为俱乐部的资源是一定的。这三类体育消费者,有的是免费消费,有的是付费消费;在付费消费时,就为体育的扩大再生产积累了资金。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体育劳务”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它与生产过程也不能分离,而且生产与消费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比如精彩的体育表演或竞赛,其表演竞赛过程既是“体育劳务”生产过程,又是观众观看的过程,实质就是消费“体育劳务”的过程[3]。如果观赏的是比赛或表演的录像则算是对体育用品的消费了。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起到还原作用,使生产与消费得以循环进行。在体育生态系统中,体育组织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如果没有组织者,体育活动或赛事不可能顺利进行。体育组织者起着组织、联络、宣传、中介、服务、定规则制度等作用。如果没有各级体育部门、各类学校体育部门,体育活动 (广义上)就不可能进行,而只能是人们自发的个体体育形式。
体育生产者、体育消费者和体育组织者三者是体育自然生态结构的功能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亡,缺一不可。其中生产者是基础,消费者是条件,组织者是实现二者转换与循环的媒介与催化剂。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构成体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也是其他系统构成的基础与核心。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生产者、消费者、组织者的关系
体育的社会性是体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因而体育社会功能的重要性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对其结构的研究与分析也就成为必然。体育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这一系统以自然、社会环境为依托,生产者与消费者在经济、文化、政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过组织者的联络得以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体育事业得到发展,社会人口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的向前进步。社会的进步又反作用于自然与社会环境,使之得以优化,如此循环往复。体育社会功能结构的发展与完善程度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它的发展与完善也是现代人类社会体育追求的目标。
图2 体育生态系统的社会功能结构
图3 体育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
体育生态系统的环境结构较为复杂,如图3所示,它是由体育经济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之所以把体育经济环境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是因为体育以经济为依托,尤其当代体育已经与经济密不可分,故此把经济系统列为一大环境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包括人工建筑环境在内的非生命体系,是体育生产与消费得以实现的环境与场所。体育社会环境系统是包括政治与文化在内的大系统,是以人文资源与现象为主体的社会人文环境体系。这三个子系统在体育组织的协调管理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在良好的组织管理下保持动态平衡。三个子系统下面又分为不同方面与层次的次级子系统,次级子系统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这种系统内的平衡应该符合“以人为本”、“天人协调”、“人文和谐”的理念,能形成人和自然双盛,人和社会双赢的和谐关系。这个结构我们称之为“体育—自然—经济—社会复合体”[2]。这个复合体的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整个系统便会瘫痪。
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竞技体育的经济环境较差,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依托,而且当时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未普及,导致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不通畅,因而没有足够的体育消费者,于是体育的生产与消费不能平衡。世界各城市举办奥运会已经成为财政上的一场灾难,国际奥委会几乎到了求人举办的程度,这个在国际体坛上最有影响的赛事陷入了困境。尤伯罗斯,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组委员会主席,创造了历史上第一个民办奥运会大赛的奇迹。洛杉矶奥运会的巨大成功是遵循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良好的运作,使这场竞技体育生态系统的各部分有序发展、相互协调,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成功地解决了体育生态系统中经济因素的危机。
体育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从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以来,国际奥委会在体育与环境保护方面已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国奥委都提出相应的要求,把保护环境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支柱之一,并要求申办奥运会的城市,必须首先检查自己在尊重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标准的情况下举办奥运会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在体育生态系统中,体育与自然环境必须相协调,否则体育事业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能。2000年悉尼奥委会为保护珍稀青蛙,改变了建设网球场的地点,这是体育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协调的典型表现。体育与社会环境关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在经济利益、政治需求等驱动下,体育运动引发了种种丑行与恶果。科技体育这一概念的出现,带来了兴奋剂这一体育“毒瘤”;还有许许多多悲惨的球迷事件、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商业化、职业化等问题都与体育运动的宗旨、精神背道而驰,表面上这些现象似乎没有必然联系,然而深究其原因,可以认为是体育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必须加强管理,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地向社会生态系统中注入负熵流,才能使系统趋于平衡稳定,创造出良好的体育社会环境,保证体育的顺利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体育生态系统的整体网络结构是一个大的系统结构。我们曾经通过分析得出:体育生态系统是由四大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四大要素分别为体育人口、体育手段、体育组织与体育环境[2](图4),这四大要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的球体,球体内充满各种因子与能量的流动,是能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系统。
图4 体育生态系统整体网络结构
体育生态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生态因素,前者包括阳光、空气、水、噪声、辐射、气候、地形地貌、生物等等,它们对体育运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后者包括政治因素 (体制、政策、法规等)、经济因素 (发展水平及模式)、人文因素或规范因素 (科技、文教、信息、意识、道德、信仰等)。自然生态因素作用特征遵循三个原则:①受限制因子作用;②Liebig“最小因子定律”;③Shelford“耐受性定律”[5]。这三种作用规律与体育中的“木桶”理论相类似,也适用于体育生态系统。因而,在研究体育生态系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各种生态因素 (子)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②因素 (子)综合作用不等于同等看待一切因子,要分清主导因子和次要因子;③因素 (子)作用方式与程度随时间、地点和各种条件改变而改变;④有机体 (人)和环境因素 (子)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的、辩证的。
不管是体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还是巨系统,其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平衡互动,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通过反馈调节 (自然或人为)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各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体育—自然—经济—社会这一复合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体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体育人口在变化、组织在完善、环境在改变、体育手段在发展,因此,系统在不断更新,它总是朝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体育生态系统平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之间发展的平衡;“抽肥补廋,维持少数人竞技和多数人健身之间的协调,是体育的‘生态平衡’”[4];体育运行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平衡;竞争过程中协同进步的平衡;体育运动的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体育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整体与局部、攻与守、动与静、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的平衡等[6],都是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如果人类在体育活动时的行为违背了平衡规律,即破坏了体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时,就会受到环境的制约。”[7]
从生态控制理论观点看,理想化的体育生态系统能通过正、负反馈调节 (自然或人为)和对一些“序参量”(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它代表着系统的“序”或状态。)的调控,使其整体高度有序化,系统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耗散结构与熵角度来看,体育生态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如果各子系统、各组分之间结构不合理,协调不当,会造成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致使系统向无序、简单、低级的方向退化。此时,我们可以向系统中注入负熵流 (如调整结构比例、输入信息、增加投入等),控制其熵增过程,使系统达到和协、有序、复杂与高级化的状态。
体育生态系统的调控可以通过外界和自我调控达成。控制目标有二:一是高效,即在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情况下,获得最大运动效益和健康效益;二是和谐,即和谐的自然关系、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本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体育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对体育生态系统多个子系统结构进行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与构建。其中包括“生态功能结构系统”、“社会功能结构系统”以及“环境结构系统”等次级结构子系统,进而初步确立形成生态体育这个“巨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为促进体育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调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1]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J].体育学刊,2002,9(6):5-7.
[2]陈光华.体育生态学构建的初步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3]张岩,张尚权.体育经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Matthew D.Shank.体育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金岚.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周志俊,魏名国.体育辩证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Subsystem Structure of P.E.Ecosystem
CHEN Guang-hua1,LV Li-ping1,LIU Ya-yu2
(1.P.E.Department,Anqing Teachers College,Anqing 246011,China;2.Dept.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ecosystem,this paper analyzed its ecological,social,environmental and internet structure,thus set up its framework for the P.E.ecosystem.Then,it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ecosystem from its ecological elements,system balance,system adjustment,aiming to offer reference for the large system of P.E..
P.E.system;P.E.ecology;P.E.ecosystem;subsystem
G80-05
:A
:1008-3596(2010)05-0004-05
2010-02-2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08JA8800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2010年基金项目 (2010sk347)
陈光华 (1970-),男,安徽六安霍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体育和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