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小 雅
从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市场容量来看,我国施工企业已超过有13万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有近三百家,二级以上资质企业有5万家左右),“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复杂项目管理行业,这个行业的核心业务是工程项目管理,目前,虽然我国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很快,单一功能的项目管理软件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同时应该看到,使用综合项目管理软件的企业还不是很多,所以从项目管理软件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目前仍处于导入阶段,项目管理软件未来有望成为新亮点。” 甲骨文公司Primavera 全球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刘玉海告诉记者。
目前,全球都处于基础设施支出急剧增加的阶段,从整个行业来看,灵活的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正在威胁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需要提高资源的容量规划和优化,加强高风险合同和项目变更的管理,企业需要通过项目管理来提升精益管理水平,通过在价值链上消除浪费和持续改进,以提高工程和服务质量。
从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信息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实施信息化通常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的一些硬性要求,使得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做一定的信息化工作。企业极少因为经营上的要求,自发的实施信息系统以提升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而主动创建一套现代化的IT系统支撑企业的业务的现象比较少。”刘玉海认为,目前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绝大多数是由于上级单位的硬性推动,由于企业的内在动力不足,造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难以成功。很多工程企业对信息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信息化是一种辅助的工具,换句话说,信息化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工具。
究其原因,刘玉海认为,因为他们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没能感觉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作用,从业人员也认为各项活动与信息化关系不大,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企业理解信息化的一个误区。例如中国企业在接单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接单所必备的几个要素,如价格、方案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企业能不能从企业用户方拿到企业需要的项目。但是,无论是方案还是价格,其实都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达到何种程度。
“其实,我所接触的一些施工单位在面对它的客户时,是有非常大的困惑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前的订单上的价格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企业到底能有多少赢利。因为不能数字化,所以企业只能进行定性分析,感觉是赚了,但是至于到底是赚了多少,赔了多少企业做不到定量的分析。”刘玉海说道。同样,企业提供给业主的方案基本上也是根据他们的经验组建的,因为没能量化,所以在接了合同后会有很多纠纷。提供的方案与企业做后有很大出入,这些出入将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来与业主进行沟通。
在刘玉海所在团队在与企业沟通时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企业现有的业务目标,以及企业的业务目标实现后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效益。“这个效益最好是能被折算成现金的。”刘玉海笑道。为了实现这个业务目标,刘玉海会建议企业做哪些方面的改动,可能有些变动要涉及到企业现有流程的改造。企业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业务目标,并且这个业务目标能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才能有动力进行信息化改造。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为了改流程而改流程,所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没有动力进行。“因为流程的改造对企业来讲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刘玉海说道。
一般企业先做战略规划后做IT规划,但是现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和IT规划整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很多IT公司滔滔不绝的向用户推销IT应该如何规划才算完美,但是这些IT厂商为企业规划出来的内容对促进企业的战略发展意义不大,联系得不够紧密。
“从我的角度来看,IT规划应该服从于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应先有战略规划再进行IT规划,最后落实在系统中。如果前期的战略规划和IT规划能紧密的联系起来,那么我认为这些系统将都是成功的。”刘玉海分析说道,施工企业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这个领域一方面是IT发展并不靠前,另一方面国内并没有积攒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施工企业的IT规划能力普遍落后, 这也正是今后可以大力改善的地方。
“当有企业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一定要问企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刘玉海举例说道,常常有企业告诉甲骨文,企业要通过特级资质标准,所以他们就要求还上一套信息化系统。这时,甲骨文的团队会将企业的期望值设计到合理的水平上,在更全面更宏观的层面和视野上告诉企业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做到哪几点,并将各点具体化,然后才将企业提出的需求在系统中进行落地,以便企业能实现最初的目标。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临时去上信息化项目;而更多的企业的主管领导比较有远见,特别是从国际同业竞争的角度分析,企业意识到未来的发展,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未雨绸缪,为了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发展,在信息化上做一定的铺垫。这个时候,企业应和IT厂商一起设计企业IT发展路线图,一步步达到企业既定的目标。
目前,我国市场上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厂商良莠不齐,尤其是在住建部即将出台的新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信息化的硬性要求,导致市面上部分软件企业打着“保过”(保证通过)的旗号。“噱头在社会中有很多,但是这些能对企业起到多大的帮助?不排除短期内帮助企业通过特级资质的考核,但我相信更多的企业高层都知道到底做出哪种选择才对自己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有利。”刘玉海说,企业可能会有一些短期行为,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的内部需求,企业对信息化将会重新进行明智选择。同时,住建部这次加大力度抓信息化工作,绝对不会是为了走形式,而是希望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并借此加大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所以在信息化方面投机取巧的企业极有可能将不能通过特级资质的考核。
“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一定是有一个规划路线的。”刘玉海反复向企业强调企业要有未来几年的合理发展目标,每年围绕目标有步骤的发展,知道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而这些是很多软件厂商无法具备的。如果软件厂商说一次就能让企业达到未来几年的目标,这是不现实的。
刘玉海建议说,企业要清楚分析自己。企业应分三个阶段看待自己。首先,要知道企业未来的远期目标;其次,要知道企业的中期目标;最后,要知道企业现在要做的事情。企业将目标化解成三个阶段后就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做一些调整,但是这些都是围绕企业中、长期目标进行的。未来信息化将在企业面对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信息化能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实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我们的企业会发现在同行业各企业都遵从一种标准以便施工企业相互之间沟通和对话。甲骨文在全球施工领域有标准的信息化平台,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愿意携手广大的建筑和施工工程企业,通过信息化规划和实施帮助他们提升竞争力。”刘玉海说道,信息化已经是全球施工企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部分施工企业在实施整体信息化之前已经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那么企业再次选择信息系统,接口问题将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平台是否有标准的接口,成为企业选择软件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企业为了实现一个集团企业的宏伟目标,在整体架构下再考虑与谁对接更能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现在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有一个误区: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开始去想如何做。
“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这比考虑应怎么实施信息化,选择哪些接口的软件更为现实。”刘玉海发现很多企业在这一层面上没能充分考虑,也有很多企业为此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企业总是围绕在实施层面而忽略了为什么要实施这套系统。甚至有些大企业也经常走进这样的误区里,总是想怎么做,从来不想为什么做。
“我国在制定评价标准的时候,通常会以使用度,多少人参与或者是实施了哪些功能模块作为衡量标准。但是,并不考虑这套系统到底在企业中发挥多大的作用。如,施工的进度、施工的成本能否在信息化中体现出来,企业能否随时知道项目的进度以及花费,甚至是从当前到项目结束这段时间对成本的估算。”刘玉海告诉记者,现在所提的信息化已经不再单纯的是无纸化办公,协同办公这些功能了,现在企业要实施的信息化一定要对自己的业务起到支撑作用,要实施更务实的信息化。这次的特级资质标准就反映出政府希望企业实施更务实的信息化,这种方向引导是非常正确、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已日益明晰。但在与企业沟通的过程中,刘玉海发现有些企业在业务上表现得仍然非常痛苦,究其原因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关数据,无法为企业的决策做出帮助。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构建中经常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实施这套系统。
“我告诉这些企业,其实我们可以通过IT手段帮助解决相当多的问题,为企业高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为决策提供辅助。”刘玉海告诉记者,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中复合型人才短缺也是造成信息化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