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博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洛丽塔》第一部分剖析
刘彦博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洛丽塔》被称为后现代美文,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经典。该文用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对小说第一部分的语音、词汇、句子等进行文本细读,以期能一斑窥豹,深刻展现这部小说的美文风格。
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语音;选词;句法;修辞
《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mir Nabokov)的扛鼎之作。它描写了在美国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一个精神失落的中年欧洲人亨伯特对12岁的女孩洛丽塔的畸恋。作者以病例的形式着力描绘了这一畸恋与追求的诱惑性,所以在出版后曾遭查禁。然而时至今日,它已经被纳入学校的教材,不断地被介 绍评价,经常出现在文化群体的话语之中,成了文学的经典(Canon)。
读过《洛丽塔》的读者,无不惊叹于其措辞之璀璨、文笔之流畅、诗意之醉人,小说的第一部分尤其脍炙人口,为人津津乐道。下面文中每一句结束用序号标明,以便引用。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1). My sin, my soul (2).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3). Lo. Lee. Ta(4).
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 ten in one sock(5). She was Lola in slacks(6). She was Dolly at school(7).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8). But in my arms she always Lolita(9).
Did she have a precursor(10)? She did, indeed she did(11). In point 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child(12).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13). Oh when(14)?!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15).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16).
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 seraphs, the misinformed, simple, noble-w ingedseraphs, envied(17). Look at this tangle of throns(18).[1]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在早晨, 她就是洛, 普普通通的洛, 穿一只袜子, 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在她之前还有过别人吗?有的,确实有的。事实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年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在海边一片王子的领地。那是什么时候?洛丽塔还有多少年才降临世间,我那年的岁数就是多少。你总可以指望一名杀人犯写出一首妙文。
陪审团的女士们、先生们,第一件证物正是被六翼天使,那个误传的、简单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使所嫉妒的。且看这段纠缠不清的痛苦心史吧。[2]
在文学作品中,语音语调有明显的表意传情功能。“语音的文体功能就在于它能帮助我们合理的调配和运用各种语音表现手段,挖掘语言的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3]。从语音上看,此小说非常注重语音手段的应用,遣词造句特别注意音响效果,使语音起到烘托和加强语意的作用。
(一)小说语音有很强的节奏性。小说语音节奏是由句子中大量的头韵、腹韵、尾韵的应用营造的。如第1到第4句话可以完全改变语相即语篇形状,重新排列成一首音韵优美的抒情诗。双元音[ai]在第1、2句中以腹韵的方式重复出现,双元音读出来相当于一个长音,而长音经常用于表达炽热的感情,此元音不仅出表现主人公亨伯特对洛丽塔爱之深切,有营造出一种节奏美。5、6、7、8句是一个排比句,节奏性也很强。
(二)有些语音能够扮演意义的角色,产生语音象征。如在第5句中,She was Lo, plain Lo,使Lo中的元音[əu]不断重复,5、6、9句中[əu]也随洛丽塔的名字不断出现 。[əu]发音比较低沉,给人一种模糊、暗淡的感觉,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喃喃自语而又精神失落、沉溺于“爱情”而又不能自拔的中年人形象。
(三)小说的表达速度(speed of delivery)能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表达速度,或谓之讲话速度,对表达效果影响至深。主人公亨伯特对洛丽塔可以说感情至深,一提到他的洛丽塔就缠绵不已。如第3句话中单词单词Lo-lee-ta,通过加入连词符,使Lolita这个单词语相出现变异,从而强调双元音[əu]和单元音[i:]。这样这个单词在本篇语境下决不能简单的迅速读出来,真得像主人公而言舌位变化必须舌尖由上颚向下移动三次,第三次再轻轻的贴在牙齿上缓缓深情读出。此外,小说中清辅音占了不少,清辅音比较轻柔,使小说语速较慢,恰当的表达了亨伯特的缠绵而又抑郁的心境。
纳博科夫被称为语言天才作家,其代表作《洛丽塔》更被众多评论家批评曰“优雅精巧”、“后现代美文”。之所以有这等盛誉,除了语音修辞的精致运用外,其词汇的选用也是可圈可点。
(一)小说的词汇能创造出精雕细琢的意象。从用词上看,这节文字用词不少属于词汇的“共核”成分。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作者用词富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如第1句,light,fire均为具体名词。用“光”“火”两种意象来表达爱情,既能表现爱情的幸福,也能展现其易逝性与毁灭性,令人击赏赞叹。其他的单词如:sock,slacks,school,dotted line,girl-child,sea等,无不能唤起读者对客观具体事物的联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书卷词语对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有独特作用。在第一部分,纳博科夫还选用了一些晦涩的书卷词语(learned words),如单词loin,precusor,princedom tangle等抽象名词。但这些书卷词语华丽典雅,一方面使读者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亨伯特优雅的贵族气质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纳博科夫通过这些华丽典雅的书卷词语营造了诗意的意境,使之与传统涉及性爱的小说有了很大不同,为此类小说带来了清新自然之气,也能使语言之美与亨伯特乱伦之丑鄙达成鲜明对比。
《洛丽塔》的句子结构常常引起评论者的注意。Alfred Appel Jr.曾经这样评论过该书的语言:“对许多读者而言,亨伯特(纳博科夫)对语言的使用与他对洛丽塔及法律的滥用相比,更令人感到头疼。他们的这种痛苦感并非是夸大其词。毫无疑问,《洛丽塔》是自《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觉醒》以来寓意最丰,语言使用最多变的英语小说。”[4]以下为小说句法的突出特点。
(一)长句诗意充盈,文体变异(deviation)效果引人瞩目。在形式主义分析看来,文体变异是相对于正常文体的一种突显。形式层的变异会产生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罗夫斯基所说的“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使人感到新鲜、惊异。如果说短句要获得文体变异效果不易,长句要获得美感更是难上加难。纳博科夫作为文体大师,长句在他笔下往往成“前景化”的关注点。如在本部分中,变异突出的一个长句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jury, 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 seraphs, the m isinformed, simple, noble-w inged seraphs, envied(17). 在此句话中,一个名词seraph被多个形容词修饰,这就是一种文体偏离,既能恰切的表达亨伯特的忏悔心情,又能使读者感受诗意充沛的音质。
(二)小说中长句、短句兼用,错落有致,各尽其妙。英语句子根据结构可以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毕其玉曾指出:“在小说《洛丽塔》中,作者纳博科夫除了让主人公亨伯特便于与他的“宁芙”洛丽塔进行沟通,采用短小的口语对话外,无论是场景还是心理描写,全文自始至终采用大量的长句,复句。”[5]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说法就全部小说来说是适用的。但就第一部分来说,纳博科夫并没有使用过多长句、复句。本部分共18句,其中简单句占不少。并且简单句大部分都很短,如第4句只有1个单词,第14句2个单词。长句表意周密、精确、细致,短句轻松、流畅、简明、节奏灵活,两者兼用,相得益彰。
小说修辞有两个特点:繁复、精当。纳博科夫一生喜欢蝴蝶,小说修辞也如蝴蝶五色斑斓、丰富多彩。隐喻、拟人、排比、戏仿等手法层出,让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修辞的饕餮盛宴。另外,这些修辞都很精当、耐人寻味。如我们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小说第1句中的Lolita……fire of my loins中的这一隐喻,领会小说的修辞之精巧。
图1.此句的的隐喻关系对应
从图1可见火与洛丽塔的隐喻认知关系。此暗喻中,“火”为源域,“洛丽塔”为目标域。“火”可以形成如引燃物、未点燃、引燃、温暖、炽热、熄灭等众多心理表征。众多心理表征映射到目标域“洛丽塔”,分别对应少女洛丽塔的诱惑、幼稚、对作者“欲望”的激活、满足、伤害等。因此,火这个隐喻,意蕴甚为丰富,能暗示出洛丽塔在认识“我”之前的幼稚,再到最后的出走,即整部小说的基本情节,确实是“微言大义”。
本文基于文体学的理论分析了小说《洛丽塔》的第一部分,希望加深对小说的“后现代美文”性质的认识。笔者认为小说语音节奏性强、有语音象征、表达速度适宜;选词艺术感染力强;句法多样;修辞繁复、精当,小说被称为纳博科夫的扛鼎之作名副其实。
[1]Vladmir Nabokov.Lolita[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2]于晓丹译.洛丽塔(中译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4]转引自颜丙香.感受审美狂喜[J].滨州学院学报,2006,(4).
[5]毕其玉.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风格[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责任编校:韩 光)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Lolita
LIU Yan-bo
(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Zhengzhou Henan, 451450,China)
Vladm ir Nabokov’sLolitais honored as postmodern belles-lettres, and it has drawn considerable publicity as the cannon of postmodernism. The author has a close reading of the fist part of the novel by exam ing the speech sounds, diction, syntax, rhetoric w ith the method of Stylistics. By analyzing the language features , the author hopes that peopl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yle of the novel.
V ladm ir Nabokov; Speech sounds; Diction; Syntax; Rhetoric
book=34,ebook=392
I106
A
1673-2219(2010)03-0034-03
2009-11-20
刘彦博(1982-),男,河南开封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