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红,胡雪梅,张 蕾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东佛山 528041)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
罗杰红,胡雪梅,张 蕾
(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东佛山 528041)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教学改革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改革的关键在于计算机公共课如何服务专业,具备高职的特色。这决定了计算机公共课教改首先要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同时深入调研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专业要求,应用课程群开发技术,制定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方案,并在教学中实践。
计算机公共课;课程群;课程体系;教学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但作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首要任务,这决定了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是指为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相关课程,其课程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千百万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将来对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否应对自如。我院是以纺织、服装、艺术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如何开设具有相应专业特色、服务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是我们一直探讨和摸索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与普通本科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有本质的区别。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具有操作层面、技术层面和专业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够利用计算机去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递信息,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取得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资格证书。
根据培养目标,需要对课程进行准确定位:第一,按学生层次及专业特点,定位课程标准和内容;第二,课程定位为多学期开设,开设一定指导性选修课,贯穿于整个大学计算机教育;第三,实行层次递进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为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连续两年在新生和毕业生中做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情况见表1。
在对新生进行充分调研的同时,新生入校后首先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摸底考试,从摸底考试的成绩来看,只有5%左右的学生在70分以上,80%左右学生在20~40分之间,而且每个班的情况、每个专业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通过摸底考试,教师对学生有了深入了解,便于因材施教。
表1 问卷调查情况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培养的是计算机应用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要与专业教学相融合,面向应用,服务专业,努力做到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然而,面向应用不仅是一个目标,而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在这几方面作了考虑:第一,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突出应用能力而不是理论知识的培养;第二,构建符合应用需要、服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第三,根据应用需要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第四,实施“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第五,形成符合培养应用能力要求的评价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我们通过对珠三角的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同时认真分析我院相关各专业的职业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也参考了我们对学生的调研情况(见表1),我们开设了十五门计算机公共课,为了方便管理,我们应用课程群开发技术,将十五门课程分为“计算机基本操作课程群”、“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三大课程群,如表2所示。
我院经济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纺织系、轻化系、机电系、服装系、艺术设计系开设非计算机专业共25个,这些专业分为文、理、艺术三大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实施由三大课程群进行管理,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课,其他十四门课程是指导性的选修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或职业岗位特点进行定制,文、理科专业建议选修侧重“信息处理”课程群,艺术类专业则建议选修侧重“多媒体处理”课程群,而且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有选择地选修课程,使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按需求学习三大课程群课程的内容,从而实现为不同专业、为不同的学生动态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目标,课程体系构建见表2。
针对学生入学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也鉴于学生的个性化、个体化,为了提高其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务必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建立层次教学方案;层次教学方案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而且要体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体现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具体方案见表3。
表2 动态构建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
表3 教学方案
计算机应用通用能力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网络基本应用等,要求学生获取“计算机统考一级证书”。一般同学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必修课,就可以获得“一级证书”,然后按照表1、表2的要求有选择地选修相应的课程。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如果在一年级未能获得“一级证书”,则建议选修“统考一级辅导”课程的学习,经过强化训练,学生可以顺利考取“一级证书”;同时根据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结合我院女生较多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办公软件应用”课程,对应高新考证的“高级证书”,使学生能考取高级技能证书。
针对我院的专业特点,我们开设了“多媒体处理”、“信息处理”两个计算机应用专项的系列课程培养对应的专项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基础能力”、“学习兴趣”选修课程,实现专项能力培养的目标。
为了使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更加规范,我们制定了计算机公共课的授课标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规范、更科学。授课标准包括: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授课进度计划、统一的考核标准、统一的教案样板、统一的实训任务单样板,以及建立相应的课件资源库、素材资源库、学生作品收集库等。“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计划、考核标准”是由课程负责人带领课程团队成员草拟和定稿,同时要求课程团队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广泛收集资料、共同研讨,编写“教案样板和实训任务单样板”,根据样板,各位授课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形成相应的授课教案和实训任务单。
授课标准集中了教师团队的智慧,便于控制好课程教学和实训的主题与节奏,营造了教师“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氛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对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计算机公共课传统的考核模式是以终结性的期末考核为主,显然这是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为此,我们制定了各课程的考核标准,进行有效的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以证代考、课证融通”,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率先进行改革,取消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计算机统考,以统考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第二,实施多元化评价,加强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以过程考核为重点,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如“多媒体处理课程群”、“信息处理课程群”系列课程都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教师根据设计的质量及完成过程进行成绩评定,从而取消终结性考核。
目前,计算机公共课在宏观上是“项目驱动”教学法,采用一个或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项目的具体实施贯穿在授课过程中;在微观上,允许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比较典型的是:“任务驱动”、“案例驱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除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外,我们设法优化教学环境,注重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充分利用“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搭建课程网络教学网站,加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拓宽教学途径,使课堂教学空间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大大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的普及提高了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育的起点,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既面临严重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我院计算机公共课改革自2007年开始实施,2008年全面展开,迄今为止的三年时间内,实施了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凸显“应用为主线,能力为本位”的层次教学方案,搭建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动态课程体系,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全方位改变了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传统教学。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还培养、锻炼和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在专业学习中获取教学资料、交流学习信息、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的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关课程群的管理、课程深度的把握、课程及课程内容的更新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的问题。
[1]聂哲,周晓宏,刘艳丽.以应用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4).
[2]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3]陈宗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35).
[4]徐联华,周建华,匡晓红.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论坛,2006,(5).
G642.0
A
1008-469X(2010)05-0053-04
2010-07-15
罗杰红(1969-),女,广东兴宁人,副教授,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及软件开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