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创新探索*

2010-04-07 15:05:10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科学报办刊学报

陈 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创新探索*

陈 蕊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在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新时期,高校学报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改变传统的办刊理念和方法,探索新时期高校学报的办刊模式是摆在高校学报编辑面前的严峻课题。实践证明,唯有不断创新才是高校学报创刊之源、立刊之本、办刊之基。

高校学报;编辑;创新;探索

一、新时期高校学报现状分析

1.整体水平较低,在期刊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普通高等院校主办的社科学报,一类是由社科院、社科联系统主办的学术期刊。我们不能说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刊物办得都很好,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各方面的复杂原因,与社科院、社科联系统期刊相比,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更难以走出困境。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有1 300多家,大体占我国社科期刊总量的2/3。学报数量虽多,但整体水平较低,在期刊界有影响的学报较少;有些学报的功能退化到成为本校教师评职称发表文章的园地;发行量小甚至无发行量。目前高校社科学报的总体状况仍然是“全、散、小、弱”。

2.缺乏个性和特色,千刊一面的局面难改变

和专业性期刊相比,综合类期刊相对更难办一些。难就难在其学科定位难,栏目定位难,读者定位难,个性形成难。上千种刊物都是同一个定位,实际上等于没有定位,出现千刊一面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从品评期刊的角度看,一家刊物的个性是期刊编辑创造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期刊和期刊编辑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令人遗憾的是,为数不少的综合性社科学报虽然创刊时间不短,但因长期定位不清,特色不明,有的根本就没有形成特色;编辑没有“问题意识”、“前沿意识”、“策划意识”,刊物还停留在来什么稿用什么稿的阶段;栏目设置、编辑体例、版式装帧大同小异,独出心裁的少;都是泛综合化的路子,是文、史、哲、政、经、法的大拼盘。其结果必然是,发文量很大但专业分散,读者难以通过阅读来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很少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一些文章甚至就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久而久之,这些学报便失去了读者,失去了市场。

3.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

学术性期刊当然要以学术为本,但也不能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相对于社科院、社科联系统的刊物来说,高校社科学报比较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社会现实的倾向,一些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被拒之门外。高校社科学报不能忘记自己担负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践,牢牢把准时代的脉搏,才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4.办刊者的创造精神是一个刊物生命力不竭的源泉

在期刊发展史上,编辑家历来非常重视创造精神。邹韬奋特别指出:“要造成刊物的个性或特色,非有创造的精神不可。”他把办刊者的创造精神作为办刊的最重要的“抽象的原则”,反对内容上的人云亦云,形式上的亦步亦趋。的确,办刊者只有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创新的思路选择

在高校学报发展的关键时期,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成为期刊能否摆脱困境,重新具有活力的关键。如何改变其传统的办刊模式就成为高校学报界争论的焦点,但究其根源还是要创新,具体来讲,在办刊过程中要做到“专”、“特”、“新”三点,即要办专业性学报,开设特色栏目和反映学科前沿和最新动态。

1.办专业性学报是新时期高校学报创刊之源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特点是“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突出表现为学科“大拼盘”。在新时期,这种“大拼盘”式的学报,无疑是很难准确界定学科的分类以及准确反映学科的学术性、探索性、前沿性,也很难发挥出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的内在功能。而专业性学报以其具有的学术性、前沿性、探索性等特点以及稿源集中、交流广泛等优势,可以充分体现办刊宗旨和编辑意识,从而发挥出编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集中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成为学校的一扇窗口、一面镜子;可以使理论探讨引向深入,从而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高校学报“各自为战”及“全、散、小、弱”的办刊现状 ,因此 ,办专业性学报是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创新的必然结果。

2.开设特色栏目是新时期高校学报立刊之本

高校学报中的大多数期刊都属于普通期刊,与一些名刊相比,在刊物质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社会影响力及社会公共关系方面亦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要创办名刊还不能一步到位,而应先办特色栏目,然后打造精品名栏目,再由名栏目进入名刊工程。办特色性学报就是抓住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出具有人文特色、地方特色的栏目,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等。

3.反映学科前沿和最新动态是新时期高校学报办刊之基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各学科领域中,新理论、新发现层出不断,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学报应该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同时要缩短审稿和用稿的周期,使作者的论文尽快发表出来。这既是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一种保护,能够吸引优秀作者高质量的稿件,又可以提升学报的办刊质量,扩大刊物的发行量。

三、具有创新意识是新时期对学报编辑的基本要求

编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在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从选题、组稿、审读到发排、校对,都是在编辑意识的引发与指导下进行的。高质量的编辑工作和编辑意识密不可分,其中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新时期的编辑首要具备的素质。

具体来讲,编辑的创新意识,要求对于诸多信息具有敏锐洞察力,能够独具慧眼,从中发现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在策划选题时要体现出独到性、新颖性,达到信息的有用组合。要善于提炼教学科研的最新最优成果,并根据所掌握的整体的学术研究动向,确定和设置具有向导性的学报研究课题与相关栏目。学报编辑要善于发现、培植学术研究中的新课题、新观点,并从中发现培植教学科研的新人才。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将成为最有价值的活动。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也应是富于创新意识的创造性人才。不仅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做好案头工作,提高文字加工业务技术性操作的工作能力,更要具有策划选题、组稿、审读等创造性智力劳动的能力,在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四、新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创新的实践

1.学报编辑要善于网罗与培植更多知名的作者,以推进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一支良好稳定的作者队伍,栏目是办不出特色的。办刊犹如做饭,油盐柴米是做饭的前提,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没有适合特色栏目的高质量的稿件,编辑再有水平也是枉然。稿件来自哪里?来自于作者,所以稿源作者队伍建设是办刊的根本。作者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件需要耐心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编辑与作者及时辩证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创办特色栏目非常必要。特色栏目的编辑需要制定一个编辑计划。根据编辑计划规划每期栏目的稿件内容,使每期栏目在内容上既前后联系,又不重复,不断深化,进而做深做透。按照编辑计划,善于重组稿件,对于知名专家,要加强追踪,对于他们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加快发表速度,激发他们的投稿热情,并充分利用他们的学术力量来提高本刊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对于一般作者的来稿,也应该认真对待,要及时处理好稿件,尽快给作者反馈意见,鼓励他们积极投稿;对于年轻的作者,则应多加鼓励,促其成长,要侧重培养一些有潜力的年轻作者,与之建立浓厚的学术情感,以此推进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匿名审稿制度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编辑应将论文评审的科学性、创新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四项原则分散落实为具体的审稿提示,以统一审稿标准。编辑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力和敏锐的理论意识,即在业务中善于及时了解和收集理论前沿发展的动态及研究走向并能从中整理和发掘出一定的理论热点课题。注重思想上的敏锐和审稿、编稿、发稿的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关系稿、人情稿、职称稿、学位稿、学术赝品,是令每一个办刊者十分头痛的事情,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扼制。综合类社科学报的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完善编辑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特别是匿名审稿制度。综合类社科学报在用稿方面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建立有权威的、负责任的专家库,逐步推行对稿件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和三审制,做到学术至上,质量面前人人平等,而不能以作者所在的单位,作者的身份、地位,是否基金项目等,作为评判论文质量高低、决定是否刊用的标准。此外,为了使编辑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大量的学术信息,杜绝重复研究乃至剽窃抄袭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发表,要求编辑提高计算机运用水平,通过计算机查阅专业数据库资料来进行检索和比较,对来稿是否具有学术价值进行基本的判定。然后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技术和英特网技术将编辑部电脑与远程电脑有机联结起来,编辑部可以同专家审稿系统,通过对作者、所在单位、科研项目、文献追溯、数据分析、标准化执行程度等综合评估,马上给出评估分数。若达到预定分数,即予以接受。

3.学报编辑要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跟踪学科发展动态,关注新的研究领域

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丰富的知识,编辑创新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报编辑对于知识生产的创新程度,取决于其积累的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编辑的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学报编辑要下定决心,潜心学习适用一切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具有了丰富的知识,编辑才能以敏锐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去洞察社会亮点、热点、难点及大众较为关注的问题,开发新选题,编出优秀的稿件。专业基础知识是学报编辑从事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从众多的稿件中筛选出优秀的稿件。在具备一定深度的编辑和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逐步熟悉、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有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动态、水平和趋势,从而较为准确地辨别稿件学术价值的大小。此外,编辑要在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各学科知识的同时,随时捕捉涌现出来的新兴学科的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形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状结构;有动态的、有附着力的、渗透性强的知识结构,从各个方面汲取营养,从各个角度获得灵感,培养与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成为专业学科的行家,成为博学多知的优秀编辑,在学术创新中始终站在成功的制高点上。

[1]赵同卷.高职院校学报创办名栏之我见[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朱胜龙.品牌竞争:期刊竞争大趋势[J].编辑之友,2000,(4).

[3]李勤.我国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出路[J].新闻知识,2007,(6).

G237.5

A

1008-469X(2010)05-0106-03

2010-06-12

陈蕊(1981-),女,河北石家庄人,编辑,法学硕士,主要从事编辑理论与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报办刊学报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创设与发展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8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数字化新时代文科学报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全国高师系统文科学报2015年会在中井院召开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