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萌 李琰君 王文佳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管窥天人合一思想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影响
祁 萌 李琰君 王文佳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文章以人类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以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研究手段,从关中民居的选址落位、自然资源利用、形制布局和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影响。本题的研究旨在能对今后的人居环境选址及民居建设方面有些积极地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天人合一;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影响
在中华辽阔神奇的土地上,华夏儿女经历几千年的物质创造和文化积淀,造就了分布最广、文化积淀最深厚多彩的传统民居建筑,关中民居就是在陕西这块特有的土地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关中民居,无不从各个方面体现着先民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我国自古就是以农耕为主体的农业社会,所以由于受农耕生活的影响,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和关系。“天人合一”便是人们最终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追求。这里,“天”是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与天地共生,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二者形成根本的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机理,但最终均要服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天地,而人是一个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的气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同规律,人的生命是在不断和自然界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中维持其运动的。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如图1)。
图1.天人合一整体系统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绘)
既然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建筑又由人所创造,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思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朴归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云:“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而程明道曰:“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因而,中国建筑令人深为感动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恢宏、深邃的时空意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是一种自古就有的、人与自然相亲和的建筑“有机”论。正如李约瑟指出的那样:“没有其它地域文化表现得如中国人那样如此热衷于‘人不能离开自然’这一伟大的思想原则。作为这一东方民族群体的人,无论宫殿、寺庙,或是作为建筑群体的城市、村镇,或分散于乡野田园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体现出一种关于‘宇宙图景’的感觉,以及作为方位、时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1]P162。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又强调人在“协调自然”前提下的主体作用。《易传•象传》写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系辞传》则曰:“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人在融于自然的前提下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境地。也正是这种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的观点,使得古代中国人在民居建筑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民居形式。
几千年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关中民居的发展演变。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关中地区的原生态传统民居建筑环境正在遭受着大量破坏。因此,在关中民居日益遭受破坏的今天,研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其的影响,对关中民居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天人合一”思想对关中民居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传统的风水理论是关中地区传统村落选址的主要理论,注重居住地与周边山川河流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注重趋利避害,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们遵循着古老的风水传统,考虑日照,风向、水源和地质等问题,对基地位置加以综合对比考虑,基地多选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无洪水威胁、地质条件稳定的地段,总结为(如图2):“背有靠山,前有案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有利生产,方便生活。”[2]
图2.村镇最佳选址(图片来源:自绘)
民居建筑的建造,在传统社会交通运输不方便的情况下,一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遥远的建材产地去购置体量大、份量重的建材,这就使得“就地取材”成为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普遍现象。“就地取材”充分体现了关中人的顺天观,在民居建筑中利用大自然的各种现有材料去搭建理想的家园,使环境与人达到和谐统一。
在各种材料中,木材在关中民居建筑中运用广泛。从墙、梁、门、窗到家具,木材无处不在。木材的广泛运用,不单是因为木材易取,更是关中人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另外,由于关中地区处在地震多发区,为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木构架中榫卯结构的穿插运用,使木构架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中保持大的整体框架,从而收到“墙倒屋不塌”之效[3]P38。“屋不塌”在实质上维系了中国“天人相合”的观念,同时体现出了八卦中讲求“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和谐运用。木材的运用是关中人对本材质特性的一种张扬,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择木材作为建筑主材就有了必然性。
(1)优美的内部空间。关中民居的庭院,是一种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环境,是人与天、心、性和谐统一的场所。围合的庭院形成一个封闭独立的空间,与关中传统民居外立面的封闭单调相比,庭院空间显得通透优美,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也体现出了关中民居隐忍、不张扬的性格特征。所有建筑的门窗都向内院开启,在一些大型民居中,庭院四周的门窗墙壁都是用木制成,上面都雕刻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图案,通过镂空的装饰有各种图案的窗户和房门,人们可以在内院看到屋内的情况,也可以从屋内看到院内的活动,从而扩大了庭院空间的感官尺度,弱化了四周墙面的界面效果,创造出亲切宜人的空间效果。
(2)因地制宜的院落形制。关中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张壁田和刘振亚的《陕西民居》中总结出了:“关中地区民居的平面,具有布局严谨,纵轴贯通,层次分明、庭院狭窄、临街封闭,院内通透等特点”[4]。其中“狭长的院落”是关中民居因地制宜的充分体现。
关中传统民居三合院与四合院的庭院空间形态由于用地尺度和平面布局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产生了狭长的空间形态。比较北京四合院、山西窄院和关中窄院,可以很明显的发现,从北到南,院落的宽度在逐步缩小。究其原因,气候影响占很重要的因素。从北京到河南再到陕西,冬季最低气温在逐步升高,夏季气温、日照也在逐渐加强。因此,对于北京来说,考虑冬季保暖成为重要的问题,通过扩大院落面宽,使得房间在冬季可以获得较好的日照,从而提高室内温度;但到了陕西关中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0℃度左右,而夏季的伏旱温度可以达到 40℃,夏季防暑降温成为民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院落面宽变窄,两侧高耸的厢房可以充分遮挡夏季炙热的阳光,将庭院躲藏在阴影中,为人们提供一处凉爽的嬉戏场所。在冬季,室外又变得十分寒冷,但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原先被屋檐和相邻建筑遮挡的阳光可以直射进室内,又为民居采暖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图3)。
图3.院落日照分析图(图片来源:自绘)
(3)明确的等级界定。儒家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伦教化,以天道建人道,强调以礼治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关中民居院落内部空间的分布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前院的空间等级最低,越向内,空间等级越高,内院或位于主轴线上的最后一进通常为最重要的院落。家庭成员按照辈份、年纪长幼亲疏关系的远近而居住于不同建筑和位置。
正房为整个院落中最重要的房间,正房当心间为最尊贵的位置,是整个院落的核心,一般摆放祖宗灵位并兼作家庭议事厅堂。正房两侧次间为家中最为年长者居住;正房两侧厦房晚辈按照左尊右卑的昭穆之制分居两侧。关中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
(4)合中有变的外部环境。崇尚天地,尊重自然,对自然资源既合理利用又积极保护,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征。关中民居建筑亦是如此,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良好的自然生态性。进入关中农村村落,会感受到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人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普遍受此影响,注重顺应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古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共栖关系,然后才是开发关系。他们一方面认为人处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组成的一部分,主观上与自然没有冲突,不把自然当作纯粹的征服对象,而是看成养育自己的摇篮;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应该是自然的保护者和崇拜者,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基于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敬,在长期和自然互惠互利的过程中,关中居民懂得了利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中村落通常被绿树环抱,村内道路尺度宜人,青灰色的瓦屋面,土黄色的围墙构成关中村落宜人的外部环境,虽然建筑的规制基本相同,但在许多不同使用者的精心参与下,整体形象在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特点,如样式不同的门楼表示爱好不同的人家,不同的院落组成创造了有退有进的街道空间,增强了村落的归宿感。
位于彬县的程家川村坐落在泾河河谷地带。村中心有一个圆丘,清以前称做“独堆”。在“独堆”的周围是大大小小的九个山梁,这九个山梁人们把它们喻作泾河岸边的九条龙;独堆在群山环绕之中,就像一个巨大的宝珠,所以当地群众把这里的地形称为“九龙抢珠”,它也是一处“山水相交,阴阳融凝”的风水宝地。(如图4)
图4.程家川村地貌(图片来源:自摄)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对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阳光不仅是重要的能量来源,而且对人们的卫生健康和情绪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程家川村传统民居坐北朝南的建筑方位,在寒冷的冬季能充分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的热能。
(2)风。一般来说,基址不宜选在山顶、山脊,这些地方风速往往很大;更要避开隘口地形,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气流向隘口集中,形成急流,流线密集,风速成倍增加,成为风口。同时也不宜选在静风和微风频率较大的山谷深盆地、河谷低洼等地方,这些地方风速过小,易形成不流动的覆盖气层,导致被污染的空气不易排出,加重该区域的空气污染程度,招致疾病。程家川村的居民依山环堆居住,这样不仅在冬季受主导风的影响较小,夏季又是习习凉风吹来的方位,可谓一举两得。
(3)水。除了空气外,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为水,清洁纯净的水源是开发其他一切资源的保证,考古证明最初的聚落选址皆是滨临于水。在自给自足的古代社会,一块风水宝地往往是一个家族居住、耕作和休养生息的独立场所,它决定着小环境中一家一户的生产生活,所以水被看作财富之源。程家川村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在调节景观与微气候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安全因素。程家川村聚落四周群峰屏列,是一道使人获得安全依托感的天然屏障。村内的传统民居都是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可见,防御意识始终是中国古代村落规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精神因素。程家川村传统民居平面狭长紧凑,封闭独立,使院落具有“通天接地”的功能,让“气”流通于天地之间。院落坐地朝天,敞口于上,承接日精月华,阳光雨露,纳气通风,给住宅带来必需的新鲜空气,同时雨水又荡涤着地面各处的污秽,不断使居住环境新陈代谢。院落气场沟通了天地阴阳之气,人乐于居其中,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民居中“反宇向阳”的屋顶造型(如图 5),屋顶与覆盖在大地之上的天字形成一阴一阳,相互拥抱,混然一体。同时,人作为宅院的主体也融和于天地之中。
图5.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绘)
(3)宗教礼制因素。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是由严格的等级制度所维护。程家川村民居基本上都保持着四方形布局,与传统风水学中的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相对应。就“四神兽”的尊卑来说,玄武(北)为最贵,所以用作正房,是家长或长辈的居室;青龙(东)、白虎(西)次之,所以用作厢房,是子女的住房;朱雀(南)又次之,所以用作下房,供仆人居住或作他用。通过风水理论在人们心中地位的渗透,加强了宗法礼制的规范系统。
行为科学家有一种说法:“衣着是一个人皮肤的延伸,宅第则为肢体的延伸”,但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而言,它不仅是肢体的延伸,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延伸。古人常说“安身立命”,说明住宅是个人与家庭的延伸,是彰显祖德的地方。这种人与建筑的奇妙融合,使得住宅不再是冰冷无情的建材组合,也不仅是供人使用的器具,而是赋予人性,因此更能体现天人的关系。
关中传统民居从民居选址、布局、材料选用以及应用环境等都围绕着天人合一这一追求。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污染和土地的日益减少,关中民居的建造也面临种种问题。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对其保存、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一味盲目效仿大都市的小区林立,却很少将小区规划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很多居住建筑只是追求小格局的稳妥安排,却忽视了与人的关系。因此,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到今天的民居建筑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义,也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民居建筑中的意义所在。
[1]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2]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3]阎瑛.传统民居艺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8
[4]张壁田,刘振亚.陕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责任编校:燕廉奚)
K892
A
1673-2219(2010)02-0072-04
2009-12-02
陕西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06H008S)。
祁萌(1983-),女,河南人,设计艺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李琰君(1962-)男,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博士,主要从事环境艺术、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王文佳(1983-),女,河北人,设计艺术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