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孩子,再结婚
这个看来不靠谱的题目,说的是件很靠谱的事情,而且是个非常贴切的比喻。
上一期的序,谈到SCI确实是评价一个期刊影响力的比较客观的指标,但前提是刊物要被SCI收录。于是SCI不仅成了挣钱机器,也成了众多刊物争相追逐的白马王子。而当SCI被异化为评价科学家的指标后,对于许多官僚而言,极其复杂的科技评价系统似乎突然成为了一个认识英文并能做加减法的小学生就能完成的工作,这是一件何等美妙的事情啊!于是政策导向一股脑倾向SCI。而所有的刊物,似乎都希望着一夜之间就能进入SCI的视线。
在目前的环境下,被SCI收录是几乎所有科技期刊的共同愿望,但如何被SCI收录则有很多不同做法了。我们看到有太多的刊物,为了进入SCI,纷纷改成用英文出版,丧失了原来的作者和读者,陷入了极其困难的境地。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作者而言,文章已经写成英文的了,那么投去那些SCI收录的、影响因子很低的杂志,发表并不难,为什么要发表到尚未被SCI收录的杂志呢?发表在未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对国内很多单位来说,学生都不能依靠此论文而获得博士学位,在有些单位甚至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对读者而言,既然要看英文,那么,为什么不看地道英文的杂志呢?
所有尚未被SCI收录的杂志,包括一些有着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曾经有过卓著声誉的刊物,都在痛苦地挣扎。 《学报》现在的状态还比较乐观,是因为我们决定不进入恶性循环,决定以服务我们的读者和作者为最重要的目标。正因为坚持以中文出版,并且没有把对论文质量的要求提高到不切实际的高度,使我们有充足的稿源,而编委们和其他专家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也使 《学报》有了高质量的综述。同时, 《学报》积极努力与企业开展的合作也有了初步成效,比如中生北控已经成为了学报的协办企业,我们与FEI公司合作出版了一期电镜三维重构的专刊。经过半年多的运行,我已经有了充分的信心, 《学报》改版为月刊,毫无问题,而且已经进入良性循环。
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考虑 《学报》进一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尽快被SCI收录。通过分析,我发现SCI共收录了7346种期刊,再进一步分析,在这7346种刊物中,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4407种(占60%),影响因子大于 2的2368种(占32%), 大于3的1247种(占17%), 大于5的仅399种(占5%),大于10的127种(占1.7%)。现在,《学报》的论文质量正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不少读者的肯定。我相信,由于我们将读者和作者看成我们的上帝,真心地为他们服务,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作者关心、爱护并支持我们, 《学报》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论文被引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目前, 《学报》两年中发表论文的总数为180篇左右,如果这些论文在随后的一年被引用200次, 《学报》的影响因子就会大于1,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甚至影响因子超过2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到那时,我们再去申请SCI收录,他们会拒绝吗?他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超过他们收录的三分之二刊物的一种期刊呢?
我把这个策略叫做先生孩子,再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