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教材及其他

2010-08-31 03:58刘党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教材

刘党桦

【摘 要】高三语文复习与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抓住教材的知识点,并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就能在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考出理想的成绩。

【关键词】语文高考 教材 知识迁移

高三复习怎样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工作,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和语文综合能力。而要达此目的,就必须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因此在高三阶段,坚持以教材为载体,将新课教学与高考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始终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语文教学及其备考的规律,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具体的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地制订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指向。

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关系到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引导。高三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是:教材的教学要求、高考的能力要求、学生的知识掌握。具体操作中,要考虑并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综合多个因素制订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的教学要求在每一课的“预习提示”和《教学参考书》中均有详细明示,但就高三的教学时数而言,教学要全部完成那些目标似乎不大可能。所以,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第五、六册教材中能够与高考的考点能力要求相关联或衔接的教学要求作为主要的学习目标。例如,我们可以把第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考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

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看,高三新授课期间花在文言文和诗歌的时间相对比较多。由于目标明确,一般在14周左右完成新课教学的任务,文言文的课内知识复习和诗歌鉴赏的第一轮复习基本结束,为后阶段的备考夯实基础。

2.将目标划分为总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并适时地向学生展示

整个学期(年)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开学伊始随同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开,并提出相应的做法要求。至于单元目标和课堂目标,因为有时要将五、六册的课文连起来或打乱次序授课,就更要在授课前向学生展示。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始终起着统摄教学的作用。而当这些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得到细化和具体化时,也就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3.制订目标时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课内外结合,既要依纲靠本,又要不囿于纲本

从能力看,高考《考试说明》所要求的五种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分析归纳、应用、鉴赏评价)都可以用来制订新课的教学目标;而从备考内容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阅读和写作这些高考考试内容,虽然其中有的可以通过新课教学直接获取,诸如字、词、文学常识、文言文词汇等,但是,更多的内容则是我们的课本没有直接或明确介绍的。如果我们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在新课教学的目标中,通过教材,扎扎实实地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读写能力,效果是不是更好呢?例如,利用第五、六册课本中的一些文章,让学生编织文学常识的知识网络;以第五、六册的文言文为范例,要求学生建構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知识体系。至于能力的养成和提高,除了前面所述的之外,还应延伸至课外,深化并全面提高相关的能力。例如,第五、六册的诗歌,比较多的是诗人在具体描写或记叙的基础上自己站出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学生只要抓住诗中抒情议论的词句,或结合“预习提示”和注解,了解了诗人的有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基本上就能够读懂这首诗。然而,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的材料,较多的是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作。教师可以在教授课内诗歌的基础上,扩大到课外,选取体裁特点与课文文本同类(或接近)的诗歌作品向学生讲授。

4.注意目标的梯度以利于阶段性的检查、调整、落实

新课教学结束后,一般都要进行几轮的高考复习,如果全部将高考的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全部渗透到新授课中去,既不现实也不见得有效。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强调抓落实,讲实效

教学进度的安排必须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前提。如果目标制订得集中和可行的话,第五、六册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一般安排1—2节。依每周安排6节课、共30篇左右课文计算,第13周左右讲授完新课是有保证的。据此,有的学校为了全面落实知识和能力,每周从课时中抽出一节来进行新课教学不能解决的诸如“双基”(即第Ⅰ卷第一大题,或俗称的“前7题”)的讲授、训练,也算是对新授课的补充,从实际效果看也不错。

三、讲求教学设计的灵活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高三新课教学肩负着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将课内知识与高考能力衔接,将新课教学目标与高考考点结合的重任。要完成此重任,必须在讲究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而讲求灵活性。例如,在设计第五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将《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设计成通过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课”;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设计成文学常识的“总结(复习)课”;将《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后移,与诗歌单元合起来,设计成“文学鉴赏课”。

又如,第五、六册的几篇古文,像《柳敬亭传》《毛遂自荐》《张衡传》,无论题材、体裁特点,还是篇幅长度,都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本材料非常接近,据此我们可以围绕“用积累的古代汉语知识读懂文言文”这一目标,根据课文内容,仿照高考题,编制相应的题目,将它们设计成文言文阅读的“训练、讲评课”。

至于课堂的设计,为了鼓励学生到了高三仍不忘积累,授课前可以安排3—5分钟的诗歌赏析、名篇(句)推介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三教学的效益。

四、重视思路、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高三新课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逐步走近高考。而能力不是靠讲授而是靠学生自主、能动地养成的。所以,在施教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从思路和方法上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养成能力。这里的所谓思路和方法包括: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帮助他们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讲清解决课内问题的能力与高考能力要求的联系;归纳每一教学目标的解决方法,并通过课后的复习、训练使之熟练;阶段性地、分层次地检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和养成情况。

五、充分发挥训练测试的评价反馈功能

无庸讳言,比起别的学科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更多的靠课外去获取、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内与课外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严要求,讲究科学,追求效益。在这里,充分发挥课内外训练和检测的评价反馈功能尤显重要。

那么,如何发挥课内外训练和检测的评价反馈功能呢?

首先,应围绕制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和测试的频率。就目标而言,要注意的是一要明确清晰,作具体的练(测)前指导,如要运用的知识或概念,要梳理的知识能力,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等;二步子不可迈得过大,即对学生的目标、结果的要求的难度要适度,既不可太易,以免让学生产生盲目乐观的思想,又不能过难,以致失去鼓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做好积极的心理动机准备以应对下一阶段的教学。

其次,应精选精制训练测试材料。无论是一课一练还是一单元一测,都要千方百计地增强其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再次,训练测试的评价结果要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并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评价时,应合理而综合地运用教师评改、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有时,适时的个别面谈,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将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将鼓励和启发的原则贯穿整个评价过程的始终。教师的评价反馈要立足于尊重学生的劳动和自尊心,启发他们自我矫正错误,鼓励他们勇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为能力的养成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

总上所述,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材,并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地制定复习目标和计划,就一定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