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类活用辨析

2010-08-31 03:58鸿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辨析文言文

李 鸿

【摘 要】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词的特殊用法,它既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難点。笔者从语法角度对词类活用的形式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探究。

【关键词】文言文 词类活用 辨析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一种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声调,使语言更加简练、鲜明、生动。动词的使动用法虽未改变词性,但用法特殊也属活用范畴。通常说的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个句子必须要有谓语,否则就会“无所谓”。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可直接作谓语的词基本相同,主要是动词和形容词。如果一个句子中没有动词或形容词,又不属于省略,那么我们就可考虑这句中名词可能活用。但应注意专有名词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包括方位名词短语)不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思仍和这名词本身的意思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这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名词,而二者无修饰限制关系,即有陈述或支配关系。例: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名词+代词(代词不受其它词的修饰)。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副词+名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例:二月草(已)芽。(《梦溪笔谈·采草药》)。

(4)名词+介词短语。例: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之战》)

(5)介词短语+名词。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苏轼》)

(6)所十名。例:乃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7)能愿动词(助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荀子》)

(8)动词+“而”+名,或:名词+“而”+动词。例: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9)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名词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的独词分句。例: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

(11)名词充当联合式谓语的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12)时间名词+名词。例: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其特点是这“名词”后必须带宾语,这个表使动的名词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这实际是兼语式的简化,译时要恢复成兼语式。例: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个“舍”是“让蔺相如住(在广成传舍)”的意思。辨别理解的具体办法是:先将活用的名词理解为动词(依据是后面带宾语),再进一步辨析:如果这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支配后面的宾语,则这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果没有支配关系,而是有陈述关系,即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是用来陈述后面的宾语的,或者这一动作是后面的宾语发出的,那就只能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了。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其特点也是在形式上必须带宾语,而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在意义上并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也没有陈述被陈述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用这个格式:主语+“以”(或把)+宾语+“为”(或“看成”“当作”)+表意动的名词。例: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是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但是,应特注意当名词是表示官职一类的名词时,虽然也可用“以……为……”对译,但不能理解为“把他当作……”,而应理解为“任用他为……”,也就是“使他为……”,即应理解为使动用法。例: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名词的这种用法,本质上应为意动,但翻译时应用兼语表示。一般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主观成分,而表示官职的名词用如动词,丝毫不带主观成份。

4.名词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就是为宾语而动。名词活用为为动词,其特点也是这名词后面要带宾语,但无支配关系,陈述关系、意动关系。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5.名词作状语

这里指名词修饰动词。现代汉语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短语可修饰动词作状语,但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作状语的,可在古代汉语中却相当普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比喻。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表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聊斋志异·促织》)

(3)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地点或趋向。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频率、经常性,译时一般要用重叠形式。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6)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或方式。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二、动词的话用

1.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面有代词“其”或结构助词“之”作标志。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活用为使动词

在句中,谓语动词与主语之间没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谓语动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也没有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而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句子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译时应采用兼语句式。因为句子形式上的宾语,其实是句子形式的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是意念上的施事者。这可与名词的使动用法参照理解。

动词的使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不及物动词+宾语。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所以,不及物动词后面有一个在意念上被这一不及物动词所陈述的形式上的宾语,是判断一般动词活用为使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例: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2)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支配的对象,即受事者,又是句子主语使它(句子宾语)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即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3)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词的情况比较少见。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为动词

为动用法指的是主语为宾语发出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即“主语为宾语而动”。在这样的句子里,谓语动词和句子的宾语之间没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一点应特别注意,千万不能弄错。例: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活用为使动词,即形容词带上宾语,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有的动词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用动补结构对译。“弱秦”可对译为“削弱秦国。”但不能因为可以动补结构对译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

2.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

即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值得注意的是,活用为意动词的形容词比活用为意动词的名词更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或形容词后带宾语,且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这有三条规律:

(1)形容词后无动词而有名词,形容词与这名词无修饰关系而有支配关系。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形容词前有能愿动词。例: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3)形容词后有代词。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时,形容词后不带宾语,前又无能愿动词,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一定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他的)”作定语或有结构助词“之(的)”作标志,翻译时把原形容词看作定语,然后根据文意补出中心语。例: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此外,文言文中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使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里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辨析文言文
雏燕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文言文阅读专练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正误辨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