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
傅 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为了了解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基本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不同高校的31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结合事后访谈考察了性别、年级、专业、工作经历诸因素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良好,在不同维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的针对性教育。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1](P3)。如今认同已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卡特斯(Castells)认为,认同是人们意义的来源[2](P5)。埃里克森(Erikson)首次提出专业认同(major identity)的概念,指出专业认同是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和自我发展(self development)的重要内容,与青少年对职业领域的认同探寻过程有关,即要选择一项职业[3](P72-91)。
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开始关注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并主要围绕专业认同的重要价值、影响因素及影响力等方面开展研究[4-5],指出专业认同对学生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等都有积极影响。国内也已有学者对此领域展开研究,但大多集中于本科生,且研究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性。如陈妍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的专业认同调查,胡志海等人研究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的关系等[6-12],这一主题是继自我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又一热点。
结合已有定义,本研究认为专业认同是在专业学习和研究领域中,个体自我的表达。专业认同包括对自己将会拥有或已经拥有某一专业群体成员身份的明确认识;对所学专业,所属群体的态度和情感;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13](P5)。专业认同分为专业价值感、专业学习观、专业学习投入度以及目标与计划四个维度。专业价值感是指对所学专业的思想理论的掌握,以及对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的态度;专业学习观是指对专业学习的规律、方法的认识与掌握等;专业学习投入度是指课堂外主动对专业学习延伸与补充的行为等;目标与计划是指专业学习中的长期远期计划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
专业认同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择业意向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态度等。专业认同是价值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意象的形成过程[14]。专业认同的萌芽可能形成于16岁(通过中专学习)或18岁(通过大学学习)。但对于高级专业人才,研究生学习阶段无疑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全国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加,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忽视平时的专业学习,就业时更是放弃了自己的原专业,尝试全新领域的工作。因此,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进行调查,不仅丰富了专业认同的研究,更有助于了解研究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隐藏的问题,为教育政策的调整与改革提供切实依据。
2.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上海市、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高校3所,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4%。其中,男生181名,女生132名;文科专业学生82名,理科57名,工科174名;一年级学生191名,二年级109名,三年级13名。由于研三学生面临毕业,学习状态不甚稳定,因此未进行大面积的调查。
2.2 研究工具
采用黄涛编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13],此量表24个项目,共分四个维度,分别是专业价值感(7个题目)、专业学习观(7个题目)、专业学习投入度(6个题目)以及目标与计划(4个题目)。所有项目均采用Likert 5点计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完全符合”计5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93,各维度同质信度最低的为0.63,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 实施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与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由主试施以统一的指导语,被试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并事后对个别被试进行访谈。
2.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3.1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采用描述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总体专业认同感的项目平均分为3.43分,略高于中间值(5分制计分,因此中间值为3分),表明硕士生总体专业认同感良好。在量表的四个维度中,专业投入行为得分最低(M=2.98),专业学习观得分最高(M=3.86),说明硕士生对专业学习有良好的认知。
表1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描述统计
3.2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不同因素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得分在性别、年级、专业、工作经历以及是否是师范专业的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1)男生的目标与计划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09,<0.01)。(2)专业认同的专业价值感与学习观维度上,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得分呈现增高趋势,并形成显著差异(p=0.002,<0.01;p=0.001, <0.01);专业投入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得分降低,并达到显著差异(p=0.006,<0.01)。(3)专业认同的学习观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学生的得分逐渐增大,并形成显著差异(p=0.001,<0.01);专业投入行为中,理科学生得分与工科学生达到显著差异(p =0.005,<0.01)。(4)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专业投入行为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p=0.048,<0.05)。(5)师范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价值感、目标与计划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p=0.022,<0.05;p=0.021,<0.05)。
表2 不同被试特征在专业认同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4.1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黄涛[13]、李慧敏[15]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硕士研究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同感较高,对待学术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对学习有一定的目标与计划,将专业的价值内化为自己平日的学习行动中。但是,在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中,专业投入行为得分最低,因此学校应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行为引导与监控,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卷入程度。
4.2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
由结果可知,专业认同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黄涛[13]的研究结果一致、与王顶明[16]、彭艳红[1]、胡志海[12]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学者对本科生进行的研究发现,男生的专业认同得分普遍低于女生,而对于研究生,男生的得分却要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女研究生自身的学习状态与任务有关。社会角色要求女性更多地关注与生活与家庭,女硕士生对学业关注有所减少,对专业的目标与计划有所冲淡,与男生形成显著差异。此外,许多女硕士研究生是迫于现实就业的考虑和压力才选择读研,而不是真正受内部成就动机的驱动做出的选择,再加上随着婚恋年龄的到来,此阶段女研究生的关注重心已经部分游离于学习之外。而男生选择读硕士则抱有更多的事业心,将现就读的专业与未来的事业相联系。学校应针对男、女研究生感受的不同压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是对女硕士生思想状况进行关注,增加日常问题的交流与学业、工作方面的沟通。
4.3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年级之间的专业认同总体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与黄涛[13]的研究有所出入。但是专业的价值感与学习观上,三个年级的得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硕士生对自身专业的情感态度有关。随着年级的增高,研究生逐渐意识到自身专业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只能很少地运用于日后的工作中,因此对于专业的价值认同也逐渐减少,忽略专业学习的规律与方法等。但是,在专业投入行为中,得分却呈现年级增高的趋势,与秦攀博[11]的研究基本一致,这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有关。一年级学生主要任务在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环境的熟悉与适应,学业压力较小。二年级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开题与写作,不得不将精力专注于学习。三年级学生更是要经历毕业论文完成以及答辩过程,因此对学术的投入度最高。专业价值感的降低与行为投入的增加显然反映了研究生学习的内部矛盾,因此学校在研究生学习的教育指导方面,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任务,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
4.4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专业差异
结果显示,专业学习观上,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得分呈现增高趋势,专业投入行为得分则理科最高。秦攀博[11]在研究本科生专业认同中发现专业学习观的得分差异与硕士生趋势相同。原因可能在于工科专业注重基础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学习的形式多样化,科研成果具体化;而文科专业则强调理论的思辨,学习形式较为单一,研究成果也一时很难有具体可见的突破,两者在学习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这个专业的学生对学习观也有着显著差异。从学习行为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习注重积累,博闻强识;理科学生注重实验,长期驻守实验室;工科学生注重运用,调研的机会较多,虽然三者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学习,但是由于自身对学习行为的定义与评价不同,如工科学生认为外出调研算不上学习,只是一种运用,故三者在学习投入的主观评价上有所差异。因此,学校应该增加研究生学习阶段文理科知识的交融,避免专业之间绝对的割裂,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社会也应该增加对文科专业的认同,提供更多文科专业的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此外,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价值感、目标与计划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师范生的专业认同与教师职业直接联系,而现有的师范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为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很少,学生没有亲自体现作为教师的成就感与价值感,进而影响了对所学专业价值的认同[13]。由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面相对较窄,大多被局限于教师,因此他们对未来的规划限于一种被动的境地。社会应增加教师职业的声望以及地位,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就业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选择更大的就业空间。
4.5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在工作经历因素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行为要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生,这与黄涛[13]、王顶明[16]的研究结果一致。调查显示,有工作经历的考生更受研究生导师青睐。特别是在与工作经历相关度较高的专业上,相关工作经历对学术发展有很大帮助[17]。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读研的动机更加强烈,加上考研时一直面对的工作与读书的双趋冲突,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因此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努力,投入程度也较高。学校应增加各种不同经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生活,促使学生珍惜现有的读书机会。
5.1 当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状况良好。
5.2 在专业认同的目标与计划维度上,男研究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男生有较好的目标定位与自我管理能力。
5.3 专业认同的专业价值感与学习观维度上,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得分呈现增高趋势,并形成显著差异;专业投入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得分降低,并达到显著差异。
5.4 专业认同的学习观维度上,文科、理科、工科学生的得分逐渐增大,并形成显著差异;专业投入行为中,理科学生得分与工科学生达到显著差异;师范专业的研究生在专业价值感、目标与计划维度的得分都显著低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
5.5 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在专业投入行为维度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说明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学习更加投入。
[1]彭艳红.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史晓波.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Jonathon D.Brown.自我[M].陈浩莺,薛贵,曾盼盼,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4]Thomas,L.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Habits[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2,17(4):423-442.
[5]Kuh,G.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Student Persistence: Prospects and Puzzles.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2001,3(1):17-23.
[6]张莉.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报告[J].文教资料,2009,(7):232-233.
[7]陈妍,冰梁莹,强丽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情况的校别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21-24.
[8]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S1):57-60.
[9]杨晶.高师学生教师专业认同状况调查与分析——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8):47-49.
[10]张田,孙卉,贾林祥.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42-844.
[1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13]黄涛.上海地区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的编制及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王俪静,邱淑政.成为教师:师范生的专业认同[J].教育研究月刊,2002,99:132-134..
[15]李慧敏,胡成功,刘浩.法学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08,(22):23-24.
[16]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17]陈霄飞.考研提醒:导师更愿招有工作经历考生[EB/OL]. http://www.h-edu.com/htm/200704/2007042911104640. htm 2007-04-29.
The Research of Major Identity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FU Lei
(Department ofEducation of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 hanghai200062,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s of major ident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scal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313 postgraduate students from various universities.This analysis based on different sexes,grades,majors,job experience and part-time job,and on the help of interview,it gives some explanation about the reasons for graduate students’major identit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ajor identity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s quite good,and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veral aspects.According to the fact,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on postgraduates’major study.
postgraduate students;major identity;investigation
G643
A
1009-9735(2010)05-0141-04
2010-08-19
傅蕾(1987-),女,安徽巢湖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