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

2010-08-29 05:36:02张海音
关键词:题项团体总分

张海音,孙 洲

(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温州 325035)

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

张海音,孙 洲

(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温州 325035)

选取18名有抑郁状况的大学生作为实验组样本,通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进行干预,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在辅导前后分别评定.结果显示,经过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总分有所下降,与团体辅导之前存在显著差异,团体成员的自我认知偏差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抑郁情绪;人际团体辅导

抑郁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等[1].大学生是抑郁的高发群体,据调查,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2].Bonner等认为大学生群体患临床抑郁和抑郁体验的可能性是处于其他环境的同龄人的2倍[3].刘贤臣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6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现状患率为17.32%[4].范兴华等采用CES-D对湖南某大学1 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肯定有抑郁和重度抑郁的现患率为13.80%和13.35%[5].高校中因抑郁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探究大学生抑郁的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预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全彩发现,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其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最重要的起因[6].樊富珉认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7].裴利华曾采用人际团体辅导来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症,但其实验被试较少,只有8人且研究设计中不包含对照组[8].本研究共选取了36名有抑郁状态的被试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人际关系团体辅导方法对他们进行干预,旨在探究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能否有效改善或缓解被试的抑郁情绪.

1 研究方法

1.1 被 试

本次团体辅导被试的筛选条件为自评抑郁量表(SDS)总分≥ 40(具有轻度抑郁症状以上,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能够坚持参加活动者),并将这36名被试随机分成两个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之前的各项抑郁症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见表1).实验组共18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2人,对其进行团体辅导;对照组共18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3人,不进行团体辅导.实验中并没有告知被试所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改善其人际关系和抑郁水平,以避免实验组被试的期待效应.

1.2 研究工具及统计方法

采用William W K Zung的自评抑郁量表(SDS)测定抑郁水平①由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自评抑郁量表(SDS)含有20个与抑郁症状有关的题项, 20个题项反映抑郁状态的四组特异性症状: 精神性-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两个题项); 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夜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八个题项); 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能力减退和不安两个题项);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考困难、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生活空虚感、无价值感和兴趣丧失八个题项). 每题项按1-4级评分, 用于反映有无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 所有题项得分累加计总分, 总分越高, 抑郁程度越高. SDS标准分分界值为40分, 40-47分为轻度抑郁, 48-55分为中度抑郁, 56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参见: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增刊): 195-196..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t检验.

1.3 实验程序

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表2为各阶段的具体内容.

表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比较Table 1 Comparisons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Experiment

表2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内容安排Table 2 Arrangement of Contents of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2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见表3.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之后,实验组在自评抑郁量表(SDS)总分以及“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和“抑郁的心理障碍”等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团体辅导之前(P < 0.01);“精神运动性障碍”的得分在团体辅导前后无显著差异(P > 0.05).对照组在SDS总分及其在4个分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没有发生显著性的改变.可见,本次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实验组团体成员的抑郁情绪.

表3 团体辅导前后抑郁状况比较(n = 18)Table 3 Comparisons of Depressive Moods before and after Group Counseling (n = 18, M ± SD)

3 讨 论

从实验数据和团体成员的实验感受来看,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团体辅导具有其他心理健康教育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3.1 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情绪放松的环境

团体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良好的氛围使参加者容易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彼此关切的共同点,从而使成员放松自己的情绪.团员S1说,“走进那个屋子,犹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没有了利益的争夺,没有了物质的攀比,没有了压力迫使下的烦躁和不安,一双双眼睛那么纯净,那么真切.我们就如远离尘世的游民,没有了喧嚣和冷漠,彼此的心靠得那么近那么近,仿佛彼此是几世的知己,那种信任,非言语所能描绘,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团体的凝聚力使成员形成风雨同舟的感觉,促使个体减少心理防卫、放松自己的心情;团体活动中相互关心、支持,使成员感到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抑郁的心境得到改善.

3.2 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往经验的平台

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中良好的人际环境有利于成员相互学习、交换经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劝告,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得到启发;有利于成员模仿其他成员的行为,学习到积极的交往经验.在活动中,团体成员通过在新环境中与不熟悉的人交流,逐渐增长交往能力并迁移到其他场合.团员S4说,“我以前与异性交谈是都会很紧张,脸很红,脑子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要讲什么.在我们团体中,一共有12为女生,她们每个人都很友好,她们在与我交谈时都很耐心、真诚,使我渐渐不再害怕与异性交谈.现在,我在团体之外也能较好地与女生交往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手足无措了.”在活动中,指导者鼓励团体成员提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助于其他团体成员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提高交往能力.

3.3 团体辅导能为被试者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矫正自我的机会

团体辅导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种情感反应的空间,可以使参加者更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情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知模式.团体辅导为被试者提供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机会,使团体成员能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态,从而多角度去地分析、解剖自己,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矫正自己的心态.正如团员S2所说,“老师讲的艾利斯ABC理论给了我一些感触,同样的一件事情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结果,由此我想到,人一定要有健康向上的心态,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很多不开心的事换个角度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4 结 论

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本次实证研究在改善“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3个维度上效果较为明显;“精神运动性障碍”维度没有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能力和心境是长期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期之内通过几次团体辅导就得到明显的改善.

团体辅导究竟通过哪些因素的作用达到改善抑郁状况之效果,即团体辅导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次实证研究并未深入探讨,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深化、补充.

[1] 马建青, 王东莉. 大学生心理卫生[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2: 103.

[2] 郭蓉. 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音乐治疗[J]. 教育评论, 2007, (5): 82-83.

[3] Bonner R L., Rich A R. Negative Lifestress, Social Problem-solving Self-appraisal and Hopelessness: Implications for Suicide Research [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98, (12): 549-557.

[4] 刘贤臣, 唐茂芹, 胡蕾, 等.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11(1): 25-27.

[5] 方晓义. 湖南某大学学生的抑郁情绪及其与友伴关系的探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7): 512-513.

[6] 李全彩.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学校卫生, 2002, 1(23): 47-48.

[7] 樊富珉. 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18-19.

[8] 裴利华. 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探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4): 371-373.

Empirical Study on Improvement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epressive Mood

ZHANG Haiyin, SUN Zhou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18 depressive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chosen as samples of an experimental group. These samples were interfered by means of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and evaluated by adopting SDS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nse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after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experimental group’s SDS total scores were dropped, which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the counseling; secondly, all samples’ self-cognitive biases had been unequally corrected. So,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ve moods and is an effective too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Depressive Mood; Interpersonal Group Counseling

G448

A

1674-3563(2010)02-0036-04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2.00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选华)

2009-06-28

张海音(1960- ),女,浙江温州人,高级讲师,学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题项团体总分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等数学(2022年8期)2022-10-24 02:06:56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中等数学(2018年8期)2018-12-01 00:48:55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山西青年(2017年6期)2017-03-15 01:27:59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01-22 03:09:00
一年级语文上册总复习(一)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及结构调整的定量分析
大学教育(2014年6期)2014-07-25 19:06:32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