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决策的推行,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介从多种角度对“西部”、“西部开发”及其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宣传。在诸种“表述”中普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认识误区,特别是有关西部发展史的研究和认识,更是“谬误”多多。本文对涉及历史角度、经济地理和生态模式等问题的四个认识误区进行了厘清。
〔关键词〕 西部叙述;认识误区;历史发展;经济地理;生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0)02-0107-03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推行,不少专家、学者从多种角度对“西部”、“西部开发”及其与之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注:“西部”是一个变动的历史概念。“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涉及的“西部”主要包括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另外加上享受“西部待遇”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部地区的这一最新定义,被称为“12+3”。)但在众多的观点、看法当中,甚至一些宣传中,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误区,特别是关于西部开发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仍然不少,不利于西部开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利于全面认识西部的特点,有必要加以纠正。(注:相关研究可参见王国敏、罗静《突破与创新:推进西部农业现代化的三维体系建设》,《天府新论》,2010年第1期。)
〔基金项目〕(注: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协调发展研究”(2005);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项目(985-001-003))
〔作者简介〕(注:雷虹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一、“西部”自古落后的认识误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涉及的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从现实的社会发展来看,其水平要低于与其相对的东部地区,因此有人就在认识上将这一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待开发地区”等等同起来,认为西部地区自古就是落后的。事实上,若对西部地区的发展脉络做历史的考察,就会清楚地了解到,西部地区不但从来都不是落后的,而且还是中国文明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文明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自然环境与条件。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多样,为早期文明的多元和多区域特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内蒙与陕北、宁夏、甘肃相连的河套地区的河套人等等,这些在我国人类起源阶段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人类化石,均是在今日的“西部”地区发现的。而在众多的中华早期区域文明中心中,既有地处今天发达地区的,如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及以今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也有位于(或涉及)今日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如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以及甘青地区等等,〔1〕其中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更是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此外,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远古传说材料的梳理,也清楚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炎帝部落分别发祥于陇山西侧,今甘肃天水地区和今陕西境内的渭水上游一带。〔2〕①(注:《国语•晋语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在国家最初形成阶段的西周时期,与西部的关系更是密切。周人虽自认为是从晋南西迁的一支夏人,兴起于戎狄之间,①但学者们从文献所载周族始祖的名称等判断周人的祖先概是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起源于西部。周人在多代先人对西部经营的基础上,至文王时被称为“西伯”,为西方诸侯之长。武王时更是联合西土各族及诸侯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建都于镐京,即今日之陕西西安。西周末年,迫于犬戎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周人将政治中心向东迁移,历史进入东周时期。然而整个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割据频繁的时期,名义上的周王室根本无法驾御各诸侯间的冲突、拼杀,所谓的政治中心也难以名副其实。这个时期的西部仍然存在着一股重要的力量,这就是后来征服了东方各诸侯国,建立了更高层次统一国家的秦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而秦汉王朝正是这个发展阶段的开端,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特别是继秦而兴的汉王朝,统一时间达四百年之久,又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形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秦和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咸阳、长安都处于今日的西部,也正是立足于此,秦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向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拓边,不仅扩大了疆域统治的范围,更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世就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大分裂后重新开始的一个统一、安定、大发展的辉煌时期,特别是唐王朝,它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泱泱大国。值得提到的是,隋、唐的统治中心也都在今日的西部,特别如唐王朝都城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一个经济、文化繁荣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风貌。
二、“西部”交通闭塞的认识误区
在对西部发展问题的认识上,还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这就是认为西部是交通闭塞的地区。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历史上的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陆路交通,一是海路交通。中国西部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且海拔较高,而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以来,海路交通的地位似乎要远远高于陆路交通,因此人们很容易产生西部交通闭塞的认识。但从中国古代交通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的海路交通是在宋元时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代以前中国和国外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因此历史上的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交通非但不闭塞,反而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与多元文明的汇聚之地。
西汉武帝年间,张骞通西域,打开了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交通,从而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东以长安(或洛阳)为起点,向西越过陇山进入甘肃后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至敦煌,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向西,穿过新疆,越过帕米尔高原,向西到达罗马,是中国同印度、古希腊、罗马等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有汉一代,由于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重视与经营,这条通道持续保持基本畅通,对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极盛。〔3〕20世纪以来,世界学术界所艳称的中西交通史,以及敦煌学、吐蕃学、吐鲁番学等等,都是与丝绸之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除了这条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经过云南抵达印度的重要通道)、“草原丝道”等等重要的中外经济文化通道。
交通的枢纽地位以及中西交流的频繁,还使得西域地区成为一个多种文明的汇聚之地。丝绸之路提供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交流的通道,而且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使得其所途经的西域地区成为一个多种文化交流、汇聚的大舞台,西南的印度文化,西部的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北非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等相关的诸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内容都被传布于此,而这些文化内容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为中华文明所吸收,这些域外文明给中华文明带来的新鲜血液与丰富内涵是不容忽视的。
三、“西部”可以按照“东部模式”发展的认识误区
尽管西部地区曾经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当前也面临着大好的发展契机,但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西部不可能和东部同样发展,原因在于在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多元和多区域不平衡发展是基本特点之一。正是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4〕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也不会偏离这一“传统规律”。
我国的东部和西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环境、背景都有很大差异,历史发展的积淀也很不相同。从自然地理概念的角度看,沿大兴安岭南端至阴山至陇山至邛崃山一线,可将中华大地明确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即面向海洋的东部或东南部和背靠欧亚大陆的西部或西北部。这东、西两大部,在自然生态环境上有很大不同,东部温暖、湿润,适宜农业生产;西部则寒冷、干旱,更适合游牧。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存在差异,东、西两大部在文化上也表现出很大不同,具体而言,东部人口集中,是一种农业文化,它的文化表征与特点都是基于农业文明而产生和发展的;而西部主要是草原游牧区,穿插分布着小块河谷与绿洲农业区,人口稀少,是一种游牧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与农业文明相异的特色。实际上,我们一般所谓的“东部”和“西部”,是有着地理、人文等不同角度的含义的。此外,从历史发展的情况看,西部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早期,其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明清以来,以及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历史及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反过来又制约和阻碍了进一步的發展,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对西部的发展重视不够,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劣、脆弱等等。
当然,尽管中国历史上是多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尽管东、西部存在着许多客观上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制约着西部永远不可能发展得同东部一样富裕,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其发展必须是相互协调的,绝不能以牺牲、破坏某一部的生态、资源、环境甚至文化的积淀等来换取另外一部的繁荣、富裕。西部大开发最终要达到的应是“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四、东、西部可以独立发展即东部可以离开西部发展的认识误区
在东、西部发展的问题上,人们似乎更多地关注、认识到东部对于西部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如资金、人才的支持,先进技术的引导,甚至进步的观念、意识的影响等等,不可否认,在西部大开发中,东部因其处于较为先进的发展水平必然会对西部的进步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不仅西部的发展离不开东部,东部的发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同样离不开西部。东部可以离开西部发展的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尽管在中华大地上存在着地理或文化意义上的东、西划分,但在东、西格局以外,还存在有南、北格局的划分,如学者们普遍认同的以秦岭淮河一线及长城为界所划分的水田农耕、旱地农耕和游牧(包括渔猎、狩猎)三个文化和民族发展带。〔5〕在这样一种东西两部、南北三带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格局和态势中,许多在中华历史和文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事物(或概念)是很难截然被以东、西划分开的。
其次,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高度,单一地区或单一民族的发展都是不全面的,只有全民族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而从全国的民族分布结构来看,西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混杂居住的重要地区,现今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从区域关系看,所有的民族自治区、自治州(盟)及绝大多数的自治县均分布在中央划定的“西部”12省区范围之内,民族自治地方占西部总面积的89.94%;从人口格局看,“西部”又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和人口最多的地区,有46个世居少数民族,占55个少数民族总数的83.64%,总人口6625.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15%,占西部总人口的20.57%。(注:以上统计数字资料依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光盘版,2006年。)
再次,西部地区地大物博,是我国自然资源如土地、能源、矿产等最为丰富的地区。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在内的全国能源的57%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尤其以煤炭为最多,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远景储量和石油储量都居于全国首位;铜矿、铝土矿、磷矿、硫铁矿等矿产以及许多稀有金属和非金属资源的保有储量,也绝大部分以西部为最;西部地区还拥有全国大部分的宜农荒地和天然草场等。西部是一座资源的“大宝库”, 丰富的资源条件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也是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许多以西部地区资源促进东部地区发展的巨大工程,如“西煤东送”,“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等都已启动。
〔参考文献〕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 陈连开.中国远古的各部落集团〔A〕. 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3〕 尚衍斌.丝绸之路文化〔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 陈连开.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基本特点〔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0,(3).
〔5〕 陈连开.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A〕. 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一〔C〕.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8;林耀华. 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A〕. 林耀华.民族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谢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