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与社会发展处
围绕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针对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广西还实施了一批科技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既解决了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又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发展。
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手中掌握着一定的科学技术,他们将自身掌握的这些技术与农村农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他们活跃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给农民带去致富的本领,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这种助农增收的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成就自己的事业和梦想,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在广西,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据了解,截至2009年,广西已有10个市开展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试点工作,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2000多人,覆盖了全区58个县(市、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建立创业示范基地56个,示范点1258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560项,引进新品种860个,帮助乡村、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问题达1150个。在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中,广西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林伟文、黄树新等1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梧州市科技局等3个单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玉林巨东养鸡产业、蒙山兔产业等被评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农民渴望技术扶持,企业需要技术支撑,单纯的技术供应还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需要项目的带动,有了项目的带动,就等于给现代农业上了双重保险,广大农民就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高级兽医、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林伟文说起当科技特派员的感受时这样表示。
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广西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的建设,可能始于联合国UNDP“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
UNDP“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科技部和商务部共同启动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720万美元,其中UNDP援助资金180万美元,科技部配套资金540万美元。覆盖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个县(市),主要是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通过利用科技特派员制度,使农民掌握适当的技术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自2006年项目实施以来,广西对科技特派员扶贫和长效机制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立足苍梧、北流2试点县(市)实际,抓住项目地方特色,树立自身品牌。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780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2010年2月,广西科技厅被评为“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实施先进单位。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经强调“要围绕建设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系统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对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纳翔表示,“广西实施UNDP项目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特别是在如何以项目带动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
据了解,广西通过以项目的形式促进和带动各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在试点县(市)带动建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如UNDP项目广西苍梧县、北流市两个试点县(市)突出以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农业产业链,每年都派出科技特派员,以团队的方式服务县(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和农村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下到驻地后,根据需要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的技术培训、改良品种、引进示范推广优质品种、规范种养殖、改善动物营养、普及加工技术、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各个环节中去。坚持与龙头企业、种植养殖户建立利益共同体的紧密关系,为企业和种植养殖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技术服务,为县(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围绕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设,针对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瓶颈问题,广西还实施了一批科技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既解决了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又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了解,广西通过有目的的培育,争取国家星火计划、科技特派员专项和下达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的形式,扶持科技特派员创业,先后在试点县(市)实施《凉亭鸡(配套系)选育》、《优质无公害凉亭鸡(配套系)新品种中试》、《沙糖桔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等27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集成转化应用一批先进科技成果,提升农业产业链科技含量。
广西还实施了一批科技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带动,既解决了科技特派员产业链培育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又促进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发展。
纳翔表示,广西科技厅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对农业产业链合理分工,建立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支持科技特派员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科技特派团队以普及科技、引进改良品种、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建立示范小区、创立品牌、搞好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各种方式深入到产业链的各环节开展创业和服务,形成了包括“科技特派团队+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特派员团队+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和“科技特派团自主创业”三种形式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产业链模式和“党支部+科技特派员”工作模式。
广西通过以项目的形式促进和带动各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在试点县(市)带动建设了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
“科技特派团队+公司+基地+农户”。在北流,有一种家喻户晓的科技服务模式,那就是“科技特派团队+公司+基地+农户”。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加入到产业链条中去,有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集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地方产业进步,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这种科技扶持养殖新模式的,是以连任多届科技特派员的北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高级兽医林伟文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团队。
北流市农民素有养殖肉鸡的传统,投资少,周期短,饲养量可大可小,灵活性强等特点,成为广大农户优选项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养殖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无法打出地方特色品牌。2005年,林伟文作为北流市首批科技特派员受派到广西凉亭禽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了他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打铁还需自身硬”。凭借“高级兽医”丰富的专业知识,林伟文首先从技术难题入手,针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技术攻关,在主持实施《凉亭鸡(配套系)选育》项目工作中,制订了一系列选育技术措施并组织实施,解决了凉亭鸡的质量问题。2006年,《凉亭鸡(配套系)选育》项目荣获玉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凉亭鸡获得了“广西名牌产品”。
同时针对原有相对松散的肉鸡养殖,林伟文又向公司领导提出了对企业和养殖户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配置的技物配送模式,即公司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跟踪、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农户负责肉鸡的全方面饲养,管理实行统一种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配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技特配送模式将公司和农户各自的优势资源有机地结合,促进双方资金、劳力、场地、技术等优势互补。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后,2007年由林伟文主持实施广西科技厅的《北流市凉亭鸡无公害养殖技物配送“结对共进”示范课题》,很快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技物配送模式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解决了技术和销售问题,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对农户实行统一管理后,实现了凉亭肉鸡养殖的无公害化和标准化,所养殖的肉鸡的品质和档次获得了保证和提升,企业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不断发展壮大。
“科技特派员团队+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为了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技术服务,帮助村民掌握技术,增强致富信心,苍梧县的科技特派员与村党支部合作组建基地,培育示范户,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使沙糖桔果农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并使技术辐射面进一步扩大。同时,科技特派员还积极依托村党支部,组织成立了育民村砂糖桔协会,一方面通过协会为果农提供统一的种苗、农药、技术指导,并统一对果农的沙糖桔进行销售,解决了果农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协会申请无公害基地认证,申请注册商标“满堂吉”牌砂糖桔,打造品牌,增强了沙糖桔的市场竞争力。
苍梧县科技特派团队和村党支部在创建沙糖桔创业链过程中一起摸索和总结出来了这种的工作模式,被称之为“科技特派员团队+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模式,这个模式的特点,就是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有偿或无偿技术服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社中去,利用合作社为平台,推行技术改良等手段树立示范样板,以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增进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联系,从而带动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群众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科技特派员开展各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企业和合作社为载体在行业间得到了传播,实现了合作社(协会)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等资源共享,聚合了行业力量,形成了搏击市场的合力,有效地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整个产业的提升。
“党支部+科技特派员”模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单枪匹马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传奇在开放现代的社会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纵观他们的发展史,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借靠外力,激发更大的能量,是他们获取成功的不二法宝。农村科技特派团队在实际工作中,也不例外。
六堡茶是梧州“三宝”之一,属黑茶类。2009年,科技特派员通过与当地村党支部联手,共同举办六堡茶栽培技术和市场营销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致富能力,还牵头组建六堡茶专业协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六堡茶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期间新增六堡茶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同时形成了多个六堡茶专业村。
同时,村党支部还帮忙挑选出部分上规模、热心帮助群众的经济能人种养大户,由科技特派员对其进行重点帮扶和技术指导,提高经济能人的“双带”能力,并吸收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中,这些科技特派员掌握技术后,再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农民,以此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苍梧县六堡镇六堡村六堡茶种植户李恒明就是这样一名经济能人,他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和驻村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除了自己带头致富外,还积极帮扶村上贫困户,使他们共同致富。
科技特派员不仅在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自我成长、自我创业的成功轨迹。广西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开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李开达是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04年年初,他被聘任为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岑溪市农民发展养殖古典型三黄鸡,为延长古典型三黄鸡产业链和促进农民致富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与此同时,李开达的企业发展也蒸蒸日上,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并被评为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
1982年,李开达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岑溪市外贸鸡场,当时这个仅有8个人的小企业虽然很不起眼,但李开达认定在这个小企业里面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当时,全国各地都在引进国外的快大鸡,大力发展规模养鸡业,而李开达却对濒临灭绝的岑溪市本土的古典三黄鸡情有独钟。李开达认为,如果对“古典型岑溪三黄鸡”进行系统选育,把它培育成为优质的地方土鸡,并把“古典型岑溪三黄鸡”培育成为一个产业,一定能够引领农民脱贫致富。
李开达在岑溪市66个乡村里,成立了家禽协会,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养殖“古典型岑溪三黄鸡”,并发挥家禽协会这个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古典型岑溪三黄鸡”生产经营从分散模式向标准化、产业化模式发展,使家禽协会成了“古典型岑溪三黄鸡”产业链的技术与物资配送和利润分配的协调机构,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商品鸡的回收一条龙服务。实行“古典型岑溪三黄鸡”统一对外销售,使“古典型岑溪三黄鸡”产业链得到快速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李开达决心把“古典型岑溪三黄鸡”从市场的销售延伸到市民的餐桌,与消费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把“古典型岑溪三黄鸡”做成饮食文化的品牌。他通过深加工把“古典型岑溪三黄鸡”开发为水晶鸡系列品牌,用连锁店的规模,把“古典型岑溪三黄鸡”品牌跨长江、过黄河。目前,全国各地已开设了300多家以“水蒸鸡”为招牌菜的“古典鸡系列饭店”。仅在广西区内的70多家连锁店里,就安置了近3000人就业,仅饮食业这一行,每年就为国家增加500多万元税收。
2005年,岑溪市外贸鸡场改制为岑溪市外贸鸡场有限公司,李开达的身份从国有企业家转为民营企业家。他以公司带基地连农户加连锁店的经营模式,上马建设两个新的种鸡场。这两个新种鸡场投产后,企业争取实现年育种鸡苗3000万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亿元,实现“古典型岑溪三黄鸡”产业为社会提供2万个就业岗位的奋斗目标。
李开达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在梧州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是我一生的追求,更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科技特派员不仅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种养难题,也在实践中让自己探索出了企业发展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