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际科技合作的阳光大道越走越宽

2010-04-17 06:53:20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0年11期
关键词:螟虫古巴甘蔗

本刊记者 张文娟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广西不少地方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支持下,借引进国外科技、智力之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的巨大成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的资源要素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流动,已经成为一条普遍规律。近年来,发达国家正逐步将研发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了难得机遇。广西处于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前沿中心地带,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区位优势十分独特,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等平台,加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力度,积极开展跨国技术转移,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利用国际创新资源,这已成为广西实现技术跨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机遇和途径。

通过展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从2007年起,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每年都在田阳县举行。这几年来,田阳县借助展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搭建了与东盟国家以及周边省市农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大发展。“我们从展会上得到的收获,不仅在于看到了和日常农业生产不一样的景象,比如更优的品种、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前景,也找到了现代农业发向的方向。”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阳县委副书记钟恒钦介绍,在展会上展示的许多新奇特优品种,其产量和产值让人震撼,而这种震撼很快就转化成为农民的实际行动,现在农田里的西红柿、水稻等农作物,很多都是从展会上引进的新品种,“我们利用园区的技术优势,在田州镇兴村、百育镇四那村等建立示范基地,承接展会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新品种、新技术本土化转化,再向全县及周边县区推广,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传递途径,这种带动作用比农民自发地接受更有力、有序,可以说展会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潮流。”钟恒钦说。基于展会搭起如此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今年5月,广西袁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在田阳百育镇建立超级杂交水稻种子科研、试验与示范及产业化生产基地,力推“中国超级水稻”走向东盟、走向世界。高水准的展会受到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老挝国家农林部部长拉斯逢尼斯•西塔恒认为,展会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在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巩固东盟与中国合作的新平台。国家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指出,展会不仅为田阳农业走向国际搭建了舞台,同时也为国际了解田阳乃至广西提供了重要的窗口。

与此同时,广西百色农业科技园区的国际科技合作也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7年,科技部授予广西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基地主要致力于亚热带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及推广示范、人才引进、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工作,是广西重要的农业科技研发与示范基地,是中国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

消化吸收提升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广西不少地方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支持下,借引进国外科技、智力之力,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的巨大成果。

广西是我国蔗糖重要的生产基地。从1992开始,广西甘蔗糖业就一直稳居全国首位,目前年产蔗量和年产糖量分别占全国的60%左右。甘蔗种植已成为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广西甘蔗生产也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甘蔗螟虫为害严重,给甘蔗生产和农民增收造成不利影响,对蔗糖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潜在威胁。据东亚集团蔗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螟虫为害率达20%~30%,造成平均蔗产量损失达17.8%,吨蔗损失蔗糖5~10公斤,以该蔗区2005/2006榨季总产量760万吨计,蔗产量损失达165万吨,蔗糖损失达3.8~7.6万吨,相当于该集团总产糖量的4%~8%。按2006年蔗价每吨300元计,该蔗区蔗农减收4.8亿元。要将螟虫消灭很难,尤其待螟虫钻进蔗株内,农药对其不再起作用,而农药的过多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广西甘蔗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坚持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1995年,广西甘蔗研究所副所长陈引芝随国家科技代表团访问古巴,对古巴国家甘蔗研究所采用蝇治螟产生兴趣,经过双方多次互访交流,达成了合作协议。2005年古巴国家甘蔗所马丽达博士应邀来到广西,合作开展生物防治甘蔗螟虫研究。马丽达的到来,不仅给广西带来了古巴蝇资源,而且还带来了古巴螟繁殖、饲养技术。经过中、古两国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找到了能让古巴螟在广西繁殖、生长的环境条件和技术,于2006年8月第一次成功地规模化繁育出古巴螟,并在蔗田治螟实验中取得成效,有效地实现了“以虫治虫”。今年4月,已在广西南宁、崇左、来宾等市22个区县的10万亩蔗区,释放古巴蝇26万多头,开展“以蝇治螟”示范。在示范取得成效后,再进一步扩大推广。古巴螟将成为我国甘蔗种植免遭螟害的绿色屏障!

“广西甘蔗研究所成功地引进古巴蝇,实现对甘蔗螟虫的绿色防治,广西蔗糖业的发展就更有希望了!”陈引芝兴奋地表示。

广西近年来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与国际科技合作有关。我国长江以南湿热地区是葡萄属东亚种群野生种的重要原产地。野生毛葡萄浆果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种维生素、单宁、SOD和花色素等,是该产区传统酿造野生葡萄酒的主要原料。

随着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广西一些市县葡萄酒产业在快速发展,野生毛葡萄也由天然转向人工种植。然而,由于毛葡萄是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果穗和果粒较小,浆果含酸量偏高,未经驯化直接用于人工栽培,出现营养生长过旺、易发生病害、坐果率低、产量低等问题。

能否通过科技手段,将野生毛葡萄改良成适宜南方地区栽培的优质、抗病的酿酒新品种呢?1999年10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农工大学葡萄研究中心教授卢江,作为国务院邀请的海外百名博士回国参加50周年国庆观礼,随后又应邀回家乡广西考察,广西农科院园艺所由此与他建立了联系。在了解广西野生葡萄资源状况后,他认为发展中国南方葡萄产业大有作为。于是,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从2002年开始,卢江每年都回广西一次,在给园艺所带来种子资源材料的同时,还带来了葡萄选育的新技术以及发展广西葡萄产业的建议。在他的指导下,野生毛葡萄驯化工作顺利开展。

在卢江的指导和园艺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所利用优良的野生毛葡萄单株与欧洲酿酒葡萄进行远缘杂交,经过多年品种改良和筛选,成功选育出两性花毛葡萄改良新品种“桂葡1号”。这种新品种既保留野生葡萄酿酒的独特风格,又具有坐果率高、萌芽力强、树势中庸和品质优良等特点,在广西产区栽培不但亩产可达1100公斤,而且一年还可收获两茬。用该品种原料果酿酒,品质可以与目前北方干红葡萄酒媲美。

近年来,广西农业科学院通过不同方式与国际科技界展开合作,大大促进了广西现代农业的发展,上述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2008年,广西农业科学院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称号,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资金和种质资源,不仅提升了该院的科研实力,也为广西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条件的改善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据了解,从1996年至今,广西国际科技合作在对外开放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科技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紧紧围绕广西科技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及重点项目,积极开展引资、引技、引人才的工作,并努力向外推出广西有优势的成熟技术和产品;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更多的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参与竞争,在国际科技合作的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促进了广西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螟虫古巴甘蔗
花式卖甘蔗
清明甘蔗“毒过蛇”
基层中医药(2021年3期)2021-11-22 08:08:04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四川蚕业(2021年3期)2021-02-12 02:38:50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四川蚕业(2021年1期)2021-02-12 02:03:18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环球时报(2020-03-24)2020-03-24 04:13:16
爱咬甘蔗的百岁爷爷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08
水稻螟虫防治与思考
古巴斗鸡
古巴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