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回望刚刚过去的五年,广西农村科技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010年也是“十二五”的谋划之年,在即将到来的五年里,“富民强桂”是我们在新跨越时期要完成的战略任务。因此,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因此,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必须要规划好蓝图,有战略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而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利用特色优势建设广西现代农业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广西将面向世界农业发展新趋势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可持续农业为根本方向,以提升农业、服务农村、致富农民为目标。在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继续围绕粮食(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木薯、香蕉、柑橙、葡萄、油茶、罗非鱼、奶水牛等10大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及其战略产品,以高效动植物育种创新、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生产、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科技创新、科技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环境技术和农业工程技术,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进程,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和对提升农业产业水平的引领能力,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十二五”现代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目标是:基本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基本健全,农业科技基础建设基本完善,农业科技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上新台阶,初步解决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问题,逐步缩小与先进省区的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差距。
围绕上述目标,广西农业科技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如下的具体任务:
一是加强高效动植物育种技术和农业新品种创新,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科技支撑。要广泛收集农业生物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功能基因,创新农作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建立水稻、玉米、甘蔗、桑蚕、木薯、香蕉、柑橙、葡萄、油茶、罗非鱼、奶水牛、蔬菜等动植物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专用超级稻、转基因水稻、玉米和优质鸡、猪、鱼等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名特优稀经济动植新品种与能源作物新品种。
二是加强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种养技术创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不同生态区域水稻、玉米、甘蔗、木薯、油茶、桑蚕等粮食、经济作物、特色林果轻简栽培、安全高效标准化栽培及其多模式间套作栽培和基于“个性化”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不同区域、不同饲养规模奶水牛、鸡、猪、罗非鱼等畜禽和水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现代亚热带蚕业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开发粮食主产区粮田目标产量保障技术,水稻、香蕉、柑橘、葡萄、油茶等优质农产品及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水稻、玉米、香蕉、蔬菜等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罗非鱼、奶水牛、鸡、猪等畜禽水产良种高效健康养殖及集约化生产技术,桑蚕高效种养等集成技术。
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为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要开发荔枝、香蕉、柑橘、葡萄等优势特色水果的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罗非鱼、奶水牛、糖蔗、木薯、油茶等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大宗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茧丝绸加工关键技术与新装备、新产品,特色植物功能成分及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等关键技术,创新一批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新产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
四是加强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为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重要动植物分子育种、克隆技术研究,发展新型高效的水稻、玉米、甘蔗、木薯、罗非鱼、香蕉、柑橘、葡萄、油茶等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指导)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奶水牛胚胎工程、基因工程疫苗及病原体快速诊断等技术,与传统选育技术手段结合,创造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异育种材料,重点获得一批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品质改良的植物新品种(品系)和专门化动物新品种(品系),进一步熟化奶水牛等家畜胚胎工程技术,突破鸡、家蚕等基因工程疫苗重要动物传染病新型快速诊断/鉴别诊断技术。
五是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加强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降本增效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研究,重点在耕地质量保育、肥料高效利用、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循环化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
六是加强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效益提供科技支撑。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基础上,在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新型农业材料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取得突破。重点研究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生产中的经济、高效机械化生产设备及其农艺配套技术,适合南方应用的节能栽培、高效安全生产和非耕地无土栽培的设施农业优质生产模式和科技信息服务升级等技术。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期间广西应重点在粮食、甘蔗、木薯、林果、畜禽水产、茧丝绸等6大产业及农业生物技术、农业资源环境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3大技术领域,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
——在粮食的科技创新上,广西将统筹粮食安全、资源生态安全与农民增收三者协调发展目标,突出水稻、玉米、薯类三大作物,充分发掘和利用广西丰富的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通过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与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超级杂交稻等新一代粮食作物超级品种和特色优质品种;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科技建设,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集成技术示范为核心,重点在粮食作物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安全高效病虫害防控、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安全绿色储藏和快速检测等领域,创新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组装集成和示范一批重大技术,形成多个技术规程,建立与各区域生态条件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广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广西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
——在甘蔗科技创新上,针对目前广西甘蔗生产上种植品种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等突出问题,重点进行品种选育、繁育、种植、收获机械、制糖、糖能联产、酒精发酵和发酵剩余液高值化利用等研究,选育一批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适应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延长生产周期急需的早、中、晚工艺成熟期搭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宿根性好的糖料和糖能兼用甘蔗及近缘能源植物新品种;集成创新一批集轻简高效农作技术、节水技术、健康种苗、营养管理、生物防治一体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广西蔗区推广应用的甘蔗收获机械新机型及其配套技术,建立一批良种繁育、种植和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的试验示范基地;创新制糖工艺及技术设备,攻克糖能联产高产、高效酒精发酵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和糖能酒精发酵剩余液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建立广西甘蔗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高效育种技术平台、栽培技术体系、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以及产业经济和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广西甘蔗产业科技水平,实现广西甘蔗生产从粗放型增长向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广西甘蔗产业发展。
——在木薯科技创新上,广西针对自治区木薯产业中木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利用率低、耕作、采收机械缺乏、深加工工艺比较落后及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亟待加强等问题,充分发掘和利用广西丰富的木薯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以新品种选育为基础,突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木薯产业,重点在新品种引进筛选与选育、综合配套节本栽培、节水灌溉设备、生产加工机械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领域,选育出一批高产、高粉、低纤维、低木质素的适合加工用的木薯新品种,建立一批品种繁育、种植和综合配套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基地,攻克木薯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及生物基产品生产关键技术、工艺、设备和生物环保技术,构建现代木薯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为建设广西国家生物能源及衍生产品技术创新基地和产业中心夯实基础。
——在林果科技创新上,针对自治区林果产业发展中存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少、品种结构不够合理、果品质量较差、产后技术研究滞后和木材加工利用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以香蕉、柑橙、葡萄、油茶等重要和特色林果为重点,以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为基础,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制一批多抗、优质、高产、高效的果林优良新品种,突破一批林果优良新品种快繁及其生态安全高效标准化栽培、特色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果林增值深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一批林果高效栽培标准技术规程、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林果增值深加工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新工艺,建立一批标准技术生产体系和示范基地,建成较为完善的广西林果技术创新体系和林果物流体系,产后精深加工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实现广西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畜禽水产科技创新上,广西将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安全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以罗非鱼、奶水牛、鸡、猪等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加强畜禽水产良种、饲料作物、牧草良种选育研究,重点突破畜禽水产快速繁育技术、高效健康养殖技术、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等共性关键技术,以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开发新型安全加工技术、清洁加工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及其产品,建立集畜禽水产品品种繁育、健康养殖、安全加工生产于一体的新型畜禽水产业技术体系,加速实现原料基地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为推动广西生态畜牧水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十二五”现代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目标是:基本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基本健全。
——在茧丝绸科技创新上,广西将在茧丝绸产业现有技术基础,以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以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为目标,跟踪茧丝绸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突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茧丝绸产业,重点在桑蚕新品种选育、蚕业生产、蚕桑病虫害防控、茧丝绸加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突破高产优质高效抗病桑品种选育、提高茧丝质量养殖、蚕桑病虫害防控、茧丝绸加工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丝质量加工和桑、蚕、茧、丝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与广西资源条件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桑、蚕品种,建立广西现代蚕业生产模式,开发蚕茧高值化加工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制一批桑蚕丝产品、丝绸产品和茧丝综合利用加工产品,推动广西茧丝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上,广西将针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保障自治区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发掘和利用自治区丰富的基因资源优势,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以优质、高效、高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动植物生物技术为发展重点,重点攻克基因发掘与转化利用、分子育种与常规方法结合、品质、高产和抗性等重要性状遗传改良的技术瓶颈,实现动植物分子育种等关键农业生物技术的新突破,建立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体系和转基因技术体系,创造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异育种材料,选育突破性的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品系);完善奶水牛体细胞克隆技术平台,建立迅速扩繁高产奶水牛的技术体系,进一步熟化家畜胚胎工程技术。通过生物技术品种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为自治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农业资源环境技术创新上。广西将针对自治区耕地整体质量偏低、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等问题,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保证自治区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肥料、农药、农村废弃物和面源污染等重大关键问题为重点,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循环利用技术、降本增效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在耕地质量保育、肥料高效利用、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重大关键技术和实用技术系统集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集成创新的农业资源环境技术成果和产品,建立一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提高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保障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高新技术支撑。
——在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上,广西将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增值与安全为目标,优先选择对自治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农业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构建自治区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在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基础上,重点在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新型农业材料及其相关配套技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系统的技术优化集成和示范,形成适合自治区实际的工程农业高效优质安全生产模式,提高自治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水平,为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持续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新时期,为了保障上述目标任务的实现,完成“富民强桂”的战略任务,广西科技厅将根据自治区目前农村的实际与农业科技的特殊背景,按照“科技和经济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产业化和提高整体效率”的要求,进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从各级政府层面加强对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从源头上避免科技资源配置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分散重复、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