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玉
2009年底,重庆市教委提出“五个校园”建设工程,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已启动了“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等“五个校园”的建设。其中“数字校园”着眼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和教师教育“五大信息资源库”。
数字校园资源应用系统是指在数字校园网络上运行的各类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电子校务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和“一卡通”系统五大系统。
数据进行建设、更新、维护和升级,并协调用户的访问。除管理“数字校园”的人以外,培养使用“数字校园”的人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只是建了“数字校园”而没有人用,是一种浪费,也产生不了社会经济效益。只有全体师生应用“数字校园”才可以产生巨大效能。
衡量“数字校园”的指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数据量的大小,除各类基础空间数据的数据量外,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数据库、教师教学资源库的形成是数字校园有别于其他的突出特色。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数据挖掘是数字校园的核心特点。
“数字校园”另一项基础是人,管理“数字校园”和使用“数字校园”的人。与管理我们的“现实校园”相对应,管理“数字校园”要逐渐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和规范,要不断对网络系统和
1.电子校务工程。
电子校务工程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校园网上建立学校办公的“门户网站”(档案室、校长办公室、图书馆、医务室、总务处、教学处、教育处等)。这里又分两个层面,一是部门上网(通过网站对外宣传、建立与教师、学生的新沟通渠道,为网上办公创造条件),二是部门联网(依托校园公用管理信息平台,为各部门建设虚拟专网,避免重复投资、分散建设,节省成本、确保网络安全)。第二步是在政务公开的基础上推动网上办公。这里的网上办公,强调由办公自动化向管理信息化的转变。
2.电子教务工程。
常规的学生学籍管理、考务管理、课程课表管理(必修、选修)、教师继教与培训的开展与管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开展与管理、语音信箱管理等都要转移到网上进行,与相应的应用软件配合,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3.教育、教学、科研信息网络工程。
校园教学、科研信息网络是一项由学校启动,各教研室、实验室、年级组、图书馆、课题组、学生网站、学生社团广泛参与、联合共建、互联共享的校园系统工程,是数字校园应用的主体。一改过去教学软件类型中的课堂演示型、学生自主学习型、专业训练型,课外检索阅读型的单一模式,形成一种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互、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这种软件的架构可以将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学等教学环节统一包容进来,从而充分发挥Internet或Intranet的优化教学信息流通环境的功能,实现真正的数字化教学,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4.校园后勤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包括校园财务管理系统、校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工程(学籍管理、身份识别、无现金支付等;校园个人数字助理)、校园设备维修登录系统等。
5.远程教育、社区服务信息化应用工程(网校)。
基于网络的异地、异步、互动式远程备课、授课、课后辅导、考试等,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学多维信息流通环境,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
式的办学体系。
6.数字班级工程。
是数字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搭建信息活动平台;依托学生网站、学生社团,建立班级网页和学生个人网页,提供创造的时空。基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及学生全面素质评价采集系统,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控、运行管理系统,并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
学校安装“校校通软件”或其他相关软件架构服务器平台进行管理,实现各校资源共享。数字校园的用户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内部用户主要包括学校级用户、学生用户等,外部用户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用户、兄弟学校用户及其他单位用户等。
1.数字图书馆建设。
建立了馆藏书目电脑管理系统,可评为及格;建立了网络或光盘塔,通过本馆可以检索外馆图书资料,可评为良好;建立了非书资料库和部分全文库,互联网畅通,可评为优秀。
2.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对教学资源库建设重视,已经立项并开始建设,可评为及格;教学资源库中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数字化素材、课件、题库等,可评为良好;教学资源库中资料已相当丰富,并有4门以上网上交互型独立课程,有4个以上较完善的学科资源库,可评为优秀。
3.管理数据库建设。
对以下8个管理用基础数据库进行测试:学生学籍与成绩数据库;师资与教学情况数据库;设备与校产数据库;人事与劳资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科研数据库;办公公文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其中数据完整可用的数据库达2个以上,及格;达4个以上,可评为良好;达6个以上,可评为优秀。
1.科研应用普及度。
对有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进行调查,看其使用信息化手段(为信息检索、网络通信协作、仿真计算、数据处理、电脑写作等)的普及度,达50%为及格,达70%以上为良好,达90%以上为优秀。
2.教学应用普及度。
考核学校重视程度和教师应用普及度。学校制定了激励措施,有经费支持教师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或直接教学(以课件、网络辅助教学、网上独立课程等)的课程数占总课程数达20%以上,可评为及格;学校有较多经费投入,使用信息化手段课程数占40%以上,可评为良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课程数占60%以上,可评为优秀。
3.管理应用普及度。
各资源管理部门中,所有部门均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并有30%的部门能很好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资源,可评为及格;有60%以上部门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资源,可评为良好;有80%以上部门使用,并有完善的自动公文流转等OA系统,可评为优秀。
4.学生应用普及度。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上机和上网,条件好的学校电脑都是联了网的,可简单地按年平均课内和课外用机时间进行衡量。在校期间每年平均课内安排的上机达10学时以上,课外自由用机30学时以上,可评为及格;课内达20学时,课外60学时以上,可评为良好;课内达30学时,课外100学时以上,可评为优秀。
以上三类共12项指标中,全部12项及格或8项以上及格且其中4项以上良好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评可为及格;全部12项及格,其中6项以上良好或3项以上优秀的,总评可为良好;全部及格且有6项以上优秀的,或全部良好以上的,总评可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