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古民居的安全防护系统研究*

2010-08-15 00:51张光俊
山西建筑 2010年33期
关键词:湘南地区湘南青砖

张光俊

湘南泛指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永州市及衡阳市南部诸县。湘南古民居主要指境内尚存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

1 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对湘南古民居的影响

1.1 自然条件

在农耕文明时期,湘南地区山高林密,潮湿多雨,瘴气重,自然灾害较多,防火、防雨、防潮、防虫等防范问题在建造房屋时都必须仔细考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贫乏,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宗族之间常有争山争水之械斗,民风强悍,被称为“南蛮之地”。

1.2 文化背景

由于中原地区战争频繁,汉民大量南迁进入湘南地区,史有“江西填湖广”之说。谭其骧教授在 20世纪 30年代初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时,作了一篇题为《湖南人由来考》,其文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战乱时期,一些战败军队逃亡到偏远的湘南地区,如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的岗脚村,该村族谱记载其始祖为南宋江陵知府李庭芝,襄阳失守之后,率其部下“散至郴桂”,占山为王,“义不忘宋,各据寨抗元”。湘南地区与岭南地区一岭之隔,是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要冲之地,在元、明、清三朝,设置了大量驻军,用以防范海上外敌入侵和镇压瑶族等少数民族造反,军籍移民也大量迁入湘南。如汝城县的李氏家族自宋代由甘肃移驻本地屯兵繁衍而成望族,《汝城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巨寇宗君道等倡乱桂邑,居民骚然,避匿岩谷,广武将军骑督尉,升授骠骑将军,奉调翦除”“洪武三十年报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子孙世袭”。移民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文化带入了落后、闭塞的湘南,同时也把移民和原著民的矛盾、移民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带入了湘南。这种迁入和融合形成了湘南独特的文化背景,对于湘南古民居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湘南先民就是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学的建筑安全防范系统。

2 湘南古民居在防匪防盗方面的措施

2.1 聚族而居是防匪防盗的重要保障

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是湘南古民居村落的一大特色,从大型古民居村落考证,其居住成员均为同姓氏的家族聚居,如汝城县的朱氏家族(为汝城三大姓之首),自江苏徐州砀山县迁入,在汝城形成多个大的村落。“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盖其俗朴古然而也”(《桂阳直隶州志》),如桂阳大姓:“羊步邓氏,南门李氏,泗州陈氏,贵临乡黄氏、邓氏,男丁几万余人;临武的杜氏、邝氏;蓝山陈氏、钟氏、彭氏;嘉禾一县半李氏”(《桂阳直隶州志》),这些大姓望族的聚居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湘南古民居建筑群。光绪年间广东巡检郭同朝在家乡桂东县贝溪乡所建的“聚龙居”,具有典型的客家围屋特征,是兼家、堡、祠合一的大型建筑群,占地 30余亩,正厅、后厅、书房、卧室、厨房、储藏室、杂役庄厅住室、马厩、厕所等大小居室百余间,住宅保暖、避风、防尘、排水、防火等设施齐全,集民间建筑之大成。聚族而居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湘南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生存环境,保护宗族的利益和安全而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集体互助的生活方式培养了湘南先民为争取生存空间、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强烈的群体意识,并由此产生以祖居地域,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寻根意识。“嘉禾本李氏村,胥史尤不为患,乡人虽贵皆名之,人入村必徒行”。由此可见湘南古民居大型村落强烈的群体防护意识。

2.2 村落规划体现了防匪防盗的智慧和技术

村落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有利地形,易守难攻。村落布局合理的依山傍水,以为屏障,村落的前面是开阔的水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基地。村落的入口设在视野开阔的前方,能尽快地发现外来人员的情况。一些村落设有朝门,象征着村落的界限,在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受客家文化影响较大的村落还会把村落围合起来,只留有一个入口。一些由军籍移民演变过来的村庄更加注重防范,多以坞堡形式建造,如郴州市宜章县的黄沙堡、栗源堡、白沙堡,永州市宁远县的黄家大屋等等。坞堡保存着古代防御性建筑的遗风,这种建筑形式自宋以后甚少见到,恰恰在此时期,南迁的先民把中原这种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湘南。在宜章县天塘村村落中保存着 3座炮台和瞭望台,这些建筑以坚实的青砖砌成,墙体高大厚实,光滑平整,留有“望眼”和“枪眼”,内部功能完善,易守难攻。如遇强敌,村民则分批次退入“后龙山”,依靠复杂的地形和茂密的山林进行隐蔽,等敌人退走之后再回到村落,有的村落在“后龙山”设有地窖储存粮食,建有水池保留山泉,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生存。

村落内部建筑规划有序,前低后高,以祠堂为中心层层展开。各建筑单体之间紧密相连,街巷四通八达,建筑之间互相呼应,相似的建筑外观和构造让外人像进了迷宫一样。建筑体量高大,外墙厚实,以耐火青砖砌成,墙基为牢固的青石。大门坚固,门框、门板均为厚实木板制成,且经过防火处理,有的还包有铁皮。窗少且小,开窗位置较高,窗框多为坚实砖雕或泥塑构成。屋顶为坡度较大的坡屋顶,覆盖小青瓦,不易爬上和站立。

对于防范偷盗,宗族内部有严格的家法教育警示制度和惩罚制度,族中子弟一般不会发生偷盗之事,外族人员对于村落情况不熟悉,不敢擅自闯入偷盗。由于生产资料相对贫乏,村民的主要财产就是粮食、牲畜、家禽、农具等,猪栏、牛栏一般紧靠住宅,有的设在住宅内部。鸡鸭等家禽夜间用竹笼收回屋内,农具体量较大且不值钱,不易搬动。夜间村中多有更夫巡逻,且家家户户养狗,如有什么异常情况,犬吠大作,让盗贼闻风而逃。

3 湘南古民居在防范自然灾害方面的措施

3.1 防火

湘南地区山高林密,容易发生火灾,宗族内部制定了严格的乡规民约防止山火,同时,湘南古居民在建造时也充分地考虑了防范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湘南古民居外墙多为青砖墙和泥砖墙,木构件如梁、檩等均隐藏在墙体内。建筑两侧墙体上端设有高大的封火墙,亦称马头墙,可以阻止邻里间大火的蔓燃。封火墙多为三级,也有四级,以青砖依次退水建成,饰以砂浆、泥塑进行装饰,上方覆盖小青瓦。屋顶为坡屋面,盖有紧密的小青瓦,把木构屋架全部遮盖严实。屋脊用青砖和瓦片垛得很高,中间部位设有风火轮,两侧设置鳌鱼造型的鸱吻,在风水学上有防火的象征意义。青砖墙和小青瓦屋面平时吸收少量水分,皆为上等防火材料。室内明火使用最多的是厨房,也叫伙房,是做饭、酿酒和煮猪食的场地。伙房单独设在一间较为简陋的砖房内,紧靠天井旁边。伙房内置有水缸,便于取水。室内地面多以黏土、青砖铺设,少有木件装饰。另外,柴火的贮藏离伙房较远,一般情况下,生火时临时取用,用完后伙房不留多余柴火过夜。在照明方面用火较少,主要是松香灯和煤油灯,还有蜡烛,危险不大。烛台多固定在青砖墙体之上,四周无木构件。湘南古民读书者甚少,也少有娱乐活动,冬季天黑吃完晚饭后大多就寝休息;夏季夜晚,多坐于庭院巷道乘风纳凉,谈天说地,大多借助月光星光,很少持有火烛。天井在防火方面也有独到的用处,天井地面部分一般深约 30 cm~40 cm,平时可以积蓄大量雨水及生活废水,当有火警时,可以及时从中汲水扑灭。另外,家家户户都有水缸储水,且有早晚担水习惯。早、晚生火时节,缸中的水都很满,可用于灭火,在担水时洒落在大街小巷青石板上的水,使整个村落都在一片潮湿当中,不利于火的燃烧和蔓延。有的村落直接将溪水、河水引入村落内部,就更加少有火灾发生。此外,村落有更夫巡夜,一旦发生火警,紧急敲锣,村民可以及时将火扑灭。

3.2 防潮

湘南地区多雨潮湿,防潮也是建筑物重要考虑的问题。防潮主要分为防雨水、防地下水和防水气三种。首先要防止雨水进入室内,湘南地区屋面多为硬山顶和悬山顶,且坡度较大,屋面小青瓦多采用“叠七留三”方式,排列紧密,瓦坑瓦垅把雨水分成许多支流,能及时排走较大降雨时的雨水。建筑上部的木件都用砖瓦泥塑进行遮隐,不使其暴露在雨中。檐口处的瓦当、滴水、封檐板以及砖雕彩绘,都有防止雨水进入木材构件以及室内的功能。墙体主要为砖墙,砖墙以防水性较好的青砖为主,可以吸收少量水分,但是不会渗透墙体,天气干燥时又能变为水蒸气析出。砖缝也十分讲究,以石灰、桐油、糯米浆等反复捶打搅拌而成的砂浆进行勾缝,光滑平整,且稍微凸起,阻止水分进入室内。建筑物底部多用青石做基础,少有木件,所有木柱的底部皆有石柱基,石柱基高度比北方的普遍要高得多,一些公共建筑更是以石柱代替木柱,如永州市宁远文庙,大量应用石雕龙柱。地面的防潮处理也很讲究,室内地面一般以渣土填高,夯实,提高室内地面标高,阻止地下毛细水渗透。采用呼吸性能强的材料,如青砖、黏土等铺设地面,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洒落地面的水。室内地面也有落差,供起居的房间地面比堆放杂物的房间地面要高。天井四周采用青石砌边,阻挡天井里的水浸透至其他地面。防止地下水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降低地下水水位,挖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有些村落在村口挖下十几米深的水井,村民每天从井中取出大量的水使用,可以降低地下水位。规模较大的建筑还会利用二楼空间,如男子学习的“柏台”,女子绣花的“梅阁”,均设在干爽的二楼。

防水气主要是指防范空气中的水气。湘南地区在春夏时节多有“泛潮”现象,南方来的暖湿气流遇到冰冷的地面、墙脚、柱础、石门槛上,集结成大量的水珠,形成潮湿环境,使木构件发霉、腐烂。针对这种现象,传统建筑有许多相应的方法处理,湘南民居一般层高较高,便于通风采光。另外天井设计前低后高,可以透进大量的阳光和天光(俗称“过白”),提高室内温度。而且,湘南居民生火多用柴火,产生大量的烟气,烟薰可以带走大量的水气,起到防潮作用。

3.3 防范其他自然灾害

湘南古民居在建造时还要防止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山区,为了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村落选址时尽量避开土质疏松的山体,对“后龙山”的植被保持完好,防止水土流失。修筑渠道,便于山洪来临时及时排水。对建筑物的木构件进行防虫处理,用油漆涂刷表面和喷洒药水,可以防止虫害对建筑的损坏,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此外,湘南古民居在防地震、防雷击、防风暴方面也有一定的考究。

4 结语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湘南古民居在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安全防护问题,体现了湘南先民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能力和智慧。今天,我们研究湘南古民居在安全防护方面的经验,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制,而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学习他们处理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关系的方法,从湘南古民居中借鉴一些合理的因素,传承和发展湘南民居,为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径。

[1]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郭 谦.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唐凤鸣,张成城.湘南民居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湘南地区湘南青砖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烈马
走过湘南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谢湘南的诗
同行在湘南路上